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筝乐创作思维之转型

2019-04-26 01:18李梦婷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现成因转型

李梦婷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更加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更是凸显出了不一样的嬗变。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愈来愈多的专业作曲家,如:谭盾、周龙、陈仪、李焕之等,他们不仅参与到筝乐创作的队伍中来,而且创作出了一批重奏、协奏的古筝作品,有《南乡子》《汨罗江幻想曲》等。本文主要是围绕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筝乐创作思维转型的成因及其体现来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我国筝乐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与发展状况进行浅析,进一步得出我国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筝乐创作思维转型的由来及其发展状况。

关键词:创作思维   转型   成因   体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18-02

一、我国筝乐创作思维转型的成因

(一)时代背景

建国以来,自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的文化政策,为广大的音乐工作者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些文化政策既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促进了筝乐的演变与发展。如: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周恩来指出:“凡是在群众中有基础的旧文艺,都应当重视他的改造,现在是新社会新时代了,我们应当尊重一切受群众喜好的旧艺术”。①

1976-1978年,文革结束,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被开启。《人民音乐》针对这一会议提出的文化方针发表了评论文章《伟大的转折和艺术的新课题》,即: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音乐界应当坚决按艺术规律办事,在文艺领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②正是由于新时期文化方针政策出现变化,使得中国音乐文化界变得气象万千。人们挣脱了思想和精神的束缚,与外界的交流随之更加的频繁起来,释放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筝乐创作也逐步从一种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逐渐融入了许多外来的音乐文化。

(二)创作群体的演变

在这种时代、文化等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筝乐艺术在创作群体、作品等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筝乐演奏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作为主要的创作群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西方的文艺思潮和技法传入我国,从而影响着我国音乐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的思维、审美观念等,因此产生了一系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变革。

“新潮音乐”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一股前所未有的音乐创作潮流,它与传统的音乐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音乐创作思潮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主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融合在音乐创作中。“新潮音乐”以其激进的音乐理念、怪异的音响在中国乐坛崛起,冲击着人们的耳膜。

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英国作曲家亚·戈尔第一次将西方的一些音乐观念、音乐思潮、作曲技法等传播到中国。他在1980年分别前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进行讲演,这与我们传统的音乐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火花。“中国新潮音乐”作为一个内涵特定的名词,专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院派风格为主导,技法深受西方战后先锋音乐影响,创作带有明显探索性的中国新音乐③。因此,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接触了现代作曲技法的青年专业作曲家群体,这批青年专业作曲家群体是以中央音乐学院“77届作曲班”的谭盾、郭文景、叶小纲、瞿小松、陈其钢、周龙、陈仪等人组成的当代新生力量的主力,他们开始涉入民乐创作,对于筝乐的创作也是如此。在这一时期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筝乐协奏曲、合奏曲等,这些筝乐作品都应用了全新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汇。从这以后,筝乐演奏家和专业作曲家两种创作群体就此产生,一直延续至今。每一位筝乐创作者在创作筝乐作品的时候,他们的创作思维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首先他们想到的应该是选取什么样的题材,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创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的音乐中心思想是什么,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为了表现什么,从而给听众们带来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让听众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与共鸣。正是筝乐创作者们从小处于不同的生长环境、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等,所以他们探知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是不一样的。这些因素都促使他们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我国筝乐创作思维转型的体现

(一)筝乐演奏形式的变化

音乐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反映社会生活的音乐从而发生改变。“从20世紀初到建国以来,古筝音乐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中;二,作为一件伴奏乐器依附于各地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④

虽然说文化界在文革时期遭遇了空前的寂静,但是筝乐创作的发展却是取得了意外的繁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愈来愈多的浙江筝派的代表人物,如:王昌元、张燕等。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独奏作品,如:《战台风》《幸福渠水到俺村》《东海渔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筝乐作品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广为流传的佳作。

我国筝乐演奏家曲云于1980年创作出了《香山射鼓》这首筝曲,是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这揭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筝乐创作的帷幕,自此后二十年以来涌现出一批音乐家和多首筝乐作品。立足于筝乐的发展与传承,在这个时期筝乐创作思维的转型可以通过筝人的具体表现而体现出来,相比较之前筝乐发展的各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筝乐创作者是筝乐演奏家和专业作曲家并存的。他们所创作的筝乐作品不仅注重弹奏技巧的运用,还引入了新的创作技巧,使作品有了更为严谨的架构和音乐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加频繁,西方文化则进一步的影响我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筝乐创作进入了一个迅猛的突破阶段。筝乐作品的题材、体裁等方面都显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感,在筝乐的创作上更大幅度的吸收了外来音乐文化的创作理念。在吸取传统筝乐作品的个性化风格上,更加的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这个时期的筝乐作品的演奏手法多变,创作技巧丰富,音乐效果更是旷达豪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筝乐演奏形式除了独奏、重奏、齐奏、合奏,专业作曲家们开始努力的尝试与交响乐队、西洋乐器的协奏。如:李焕之先生于1980年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这首协奏曲首开20世纪80年代筝乐协奏曲创作的先河。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协奏曲还有罗忠镕《暗香》、饶余燕《骊宫怨》、何占豪《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等。

(二)题材的演变

20世纪50-60年代筝乐创作的题材多以歌唱、赞颂的写实性题材为主,例如《庆丰年》《闹元宵》等。到了80年代以来我国筝乐创作主要有少数民族风情的题材、人文历史题材、自然景观题材以及其他性质的创作题材等,例如《黔中赋》《临安遗恨》《长相思》《溟山》等。

(三)演奏技法的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需要都逐步提高。赵曼琴先生于70年代末首次研发出快速指序技法,这一演奏技法在八十年代兴起。诸如此类新兴的演奏技法还有轮指、悬摇、双手摇、三指摇、多指摇等,这一时期的筝乐演奏不再拘泥于以前的揉、吟、按、颤等单纯的演奏技巧。虽然说80年代的筝乐演奏技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也是和20世纪50-60年代筝乐演奏家们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三、结语

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值得我们需要吸取,更要注重学习和借鉴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筝乐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对筝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笔者相信,只有这样古筝艺术在我国一代又一代众多优秀的筝乐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会更加繁荣发展。

注释:

①参见1949年7月6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载《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54页。

②刊于《人民音乐》1979年第2期。

③毕明辉:《中國风格:困境中的抉择——中国新潮音乐西传面面观》,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④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参考文献:

[1]毕明辉.中国风格:困境中的抉择——中国新潮音乐西传面面观[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猜你喜欢
体现成因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