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育研究

2019-04-26 01:18王佳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高等教育

王佳

摘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专业作为新时代的特色专业,在学科定位、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的艺术特征,从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及教师发展等层面对艺术专业建设提出一系列创新改革策略,从而提高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科长远发展。

关键词:艺术专业   高等教育   內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73-02

一、艺术类专业的内涵式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艺术类专业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并不容易,除了在专业、课程和教学建设三方面下功夫外,还要在观念上有所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改变学校一味依赖扩大规模、依赖办学升格、依赖外延式发展模式的现象,侧重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科定位有偏差

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校作为艺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时代的每一次变革都被赋予了新的要求,这不仅改变了艺术专业自身的特质,而且也要求艺术教育越来越贴近社会,将自身发展与时代发展接轨,将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融合,切实做到改变社会生活、传承文化的作用。艺术教育从理论向实践过渡,应用型的艺术专业逐渐增多,除了平面设计之外,交互界面设计也在悄然发展起来,使得艺术专业逐渐向多领域跨学科的方向发展。企业和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不再停留于造型能力、表现能力上,而是要求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必须要跟上这种变化,否则将不利于高等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二)教学质量缩水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广大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艺术类课堂教学不够活跃,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无非是将做好的课件以ppt的形式讲述给学生,文字信息量大,一堂课下来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且没有重点,条理不够清晰,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高校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艺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本身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一旦课堂教学不能激发他们足够的兴趣,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无从谈起,因此教学转型刻不容缓。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分配不均衡,导致课堂上理论课程冗长繁杂,实践课程过短,一门课下来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和软件的基础操作技能,根本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进行综合实例的练习和深入讨论,理论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课程大纲中还有一些与艺术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公共课和理论课,极大的占用了学生的专业课学时,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脱节现象,有些课程的教材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最新资讯和动态。

(四)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艺术类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紧缺,国内艺术类的博士点本来就少,相关级别的科研项目普通教师很难申请,再加上艺术类的科研经费少,能发表的核心期刊也不多,所以艺术类教师想要在科研领域有一席之地相对比较困难,也有部分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办培训班上,忽略了教师本应承担的教学研究。近年来,艺术专业的扩招,造成高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也就是说一个老师可能要承担三门以上的专业课程,那么备课质量必然大打折扣,教师无法专心研究一个领域,出现了多而不精的现象。一些高校针对此种状况采取引入外聘教师的模式,但外聘教师对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与规章制度不够明晰,对学生疏于管束,责任心不强,极大的助长了艺术类学生的不良学风。

(五)忽视以人为本教育

艺术教育不光是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由于艺术类考生大部分都是文化课分数低不得已选择艺考,对艺术专业不了解也并非真正热爱,学生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常规教学方法和管理不能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还有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天赋异禀,却被现有的教学规章束缚,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因而在素质教育方面,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综合性人才,使艺术类学生能够发挥说长,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服务社会。

二、艺术类专业教育的转型之策

(一)明确学科定位,紧跟时代步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想切实做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要与时俱进,各大高校应明确学科定位,不要盲目跟风,要找准学科特色,激励学生发挥特长,真正培养出艺术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艺术专业特色

高等教育教学应根据艺术专业的就业方向和研究方向进行专业细分,理论和实践课程学时的安排要各有侧重,做到因专业而灵活调整,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优化更新课程体系,将专业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实时对课程体系进行验收,积极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反馈,把实践环节拓展到学科竞赛、团队模式实战环节,真正凸显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教学育人的双赢之策。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艺术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促进课堂交流与讨论。艺术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是启发式的、研究型的。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功课,此外也可利用微信群聊建立兴趣小组,打破传统的讨论交流形式,实时上传最新资讯。拓宽艺术教学的领域和场地。对于艺术初学者应着力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引导他们进行项目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高年级学生,则可进入实习车间锻炼、公司实习、企业实训,为培养艺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艺术专业发展

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在文化艺术领域培养一批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扩充艺术型专业教师的人才储备;为有提升潜力的教師创造更多出国留学、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继续倡导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加强对艺术设计领域创业创意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设立艺术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科技人才。拓展文化人才培养途径,加大艺术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整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力量,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平台建设。将公共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倡导文化科技交叉学科和专业相互学习与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设优良学风,完善艺术人才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艺术人才的培养能力,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由于艺术类学生性格特征的独特性和不稳定性,德育则是其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不仅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智力的提高,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既是对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的不断完善,也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步一提升。思想教育和专业引导双管齐下。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有所作为。

(六)重审艺术教学的科研标准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博士点较少,科研领域涉及面较窄,教育行政部门应降低艺术专业绩效评价中的科研比重,促使高校回归育人本位。本科艺术教学的忽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绩效评价指标中科研比重过高,大学专业排名对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科研课题、荣誉奖励以及资政报告赋予很大的比重,各类高校为了在评价中取得好的排名不得不鼓励教师倾心科研,必要降低艺术专业的教学科研比重,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

三、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刻,人才储备是中国在跻身国际竞争行列的制胜法宝,而艺术交流则是将中国特色推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艺术专业的高等教育要善于打破常规,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努力从办学经费到场地设施,从人员配比到器材配备全面升级优化,务必实现艺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有空间、专业训练有设施、团队研讨有场所、社会实践有场地,把内涵建设落实到教学成果上,进而切实做到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宗模,陈韫春.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3).

[2]周杨.内涵式发展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访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J].中国大学教学,2018,(01).

[3]李西兵,陈学永.中外高等教育观念之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高等教育
职业学校艺术专业“团—团”合作探讨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