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感视角思考教育的作为与担当

2019-04-26 11:25李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劳动小学生

李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曾写信鼓励小学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要在你们手中实现,你们是未来的主力军、生力军。”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小学生处在人生启蒙和知识储备的初级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提升小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使其快乐地生活、学习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前段时间,我到郑州、新乡、许昌等地的多所小学,以如何提升小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为主题,采取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进行了一次调研。此次调研共访谈教师28人、学生46人,收回有效问卷402份。随后,我对影响小学生生活幸福感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其中教师态度、家长教育理念、课内课外减负、劳动自然课等因素与学生的幸福感息息相关。针对此次调研情况,我提出如下思考。

一、教师态度是影响学生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话可能作用不大,但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奖励,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影响和激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首先要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不断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新视野。其次,教师的公平公正特别重要。课堂提问、调排座位、选用干部、安排值日、表扬批评等,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平,用真心对待学生。再次,爱是教师最美的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有早有晚、有快有慢,教师要特别关注所谓的“后进生”“问题生”,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用爱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最后,教师需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团结协作、包容进取的班风学风,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有利于学生和睦相处、互学互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科学的家庭教育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关键

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孩子的幸福感越强。首先,家长要做智慧型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民主协商、沟通协调、亲近自然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做一个陪伴型家长。如陪孩子回一趟老家,看一次大海,参观博物院、科技馆等。最后,做一个榜样型家长。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做读书学习、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模范,这将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

三、开展体育活动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爱玩好动,健康强健的体魄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基。首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体育的育人功能。体育活动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优化一个民族的基因,青少年获得持久的、足够的运动乐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刺激骨骼的发育和生长。其次,各学校应因地制宜,设立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留足运动场地,配齐体育器材,增强体育师资,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切实保障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最后,应提倡每名小学生选择一项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游泳、自行车等,作为增强体质的有效载体,长期训练,持之以恒。

四、提高科学素养与学生幸福感有着正向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呼声的日渐高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助推,“STEAM”教育在我国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突破口。“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推动“STEAM”教育早日进课堂。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资源、智能资源,如科技馆、博览馆、发明展、汽车展、机器人大赛等,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亲自动手,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其次,注重网络科技的普及。网络是人类文明步入新时代的标志之一,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和家长应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老师、父母需要树立向孩子学习的新理念,向孩子学习非但不是成年人的无能,反而是成年人一种睿智的表现。游戏开发商应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开发一些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小游戏,把传统文化、诗词妙答、生活常识等融入游戏之中。

五、减负是提升学生幸福感最有效的方法

在对小学生的访谈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86%的学生回答:希望老师少布置些家庭作业,让我们早点睡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教育部明确规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的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之内。校内减负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和任课教师,轻松学习、愉快学习,效果会更好。校外减负的主导因素是家长,现在一些培训机构片面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纷纷开设数学、作文、英语强化班,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影响了教育生态,违背了教育规律,应积极加以治理规范。

六、热爱劳动、亲近自然是开启学生幸福感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劳动是教育的密码,是教育有效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价劳动的意义: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体验劳动之美,以劳动育人,正成为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共识。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学校设置不同的家政项目,让学生在周末完成。学生宿舍、教学楼中的所有保洁工作均由学生负责,学生用劳动践行校风,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环境。有的学校开设了自然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乐于分享的意识和品质。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尝试,我们要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猜你喜欢
幸福感劳动小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热爱劳动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