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史记》的文学评论

2019-04-26 10:06何维晗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宋代史记

何维晗

【摘要】《史记》将中国文学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历朝历代均有对其进行评论,这也充分印证了《史记》对我国文学和历史存在巨大的影响力。文章根据相关历史信息记录,对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从历史学评论、叙事特色评论、体例评论、取舍评论四方面论述了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宋代;《史记》;文学评论;叙事特色

一、前言

从汉代时期开始,《史记》的文学价值便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分析和认可,直到唐代,《史记》的文学地位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关于《史记》的文学评价,宋代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因此,在现代对《史记》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做好对宋代《史记》文学价值和特点的充分研究,为今后人们对《史记》文学价值的了解奠定基础,这对于我国后续文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特点

宋代很多学者对《史记》给予了很高的文学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宋代大多数学者十分注重名作的“会通”,将其中的连贯性突显出来。因此,在当时的文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站在综合性角度来说,叙事和写人是宋代《史记》文学价值的核心所在,这也为后续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特点展示提供了有利条件。

《史记》在进行叙事写人过程中,实现了对当时文学限制的种种突破,笔法和风格不再拘泥于一处,对多样化特点进行展示。宋代在进行《史记》文学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从《史记》的该项特点出发。例如,当时有文学爱好者这样评价《史记》:“《汉高纪》诏令雄健,《孝文纪》诏令温润。”(《野老纪闻·下卷》)

与此同时,宋代在《史记》多样化叙事写人风格研究上,将重点放在了司马迁生平经历上,并将其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作者的生平经历会对文学作品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正是由于司马迁在年轻时游览名川大河,并与天下英雄豪杰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才能赋予《史记》更多浪漫和奔放主义气息,利用典故将作者自身对很多事件的看法表达出来。例如,在《史记》中,“本纪”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帝王,在司马迁的眼中,虽然项羽没有做过帝王,但从其经历和行为之中可以看出,项羽可以被称为英雄,因此司马迁撰写了《项羽本纪》。

三、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价值意义

(一)历史事实和艺术手段的融合性评价

宋代很多学者在对《史记》开展文学评价过程中,主要延续了唐代以来人们对《史记》史学地位的肯定,将其中的文学价值展示出来。例如,宋代学者对《史记》中的人物,如卫青、霍去病等进行了全面性评价,从而将《史记》之中的“抑扬”手法展示出来。同时,宋代学者在进行《史记》文学评价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站在文学评价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实属正常。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的一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成一家之言。”所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达的个人观点和应用的写作手法,同样无法得到后世所有人的赞同。

(二)肯定中的批评

宋代学者在明确《史记》在文学层面上的作用和优点的同时,也将其思想的缺陷和不认同之处展示出来。例如,宋代文学家苏洵在肯定司马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同时,对于其中涉及的功绩也进行了相应的批评。苏洵在《古史序》中主要对司马迁的列传体创作风格进行了赞扬,但在文学语言方面则称其才疏学浅,过于轻信他人。该项评价的根据是司马迁在一些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主要的叙事来源是民间叙述和传说,这些内容很多没有得到历史的考证,并不具备严谨性和科学性特点。站在各种评论角度来说,宋代《史记》的文学评价形式显得更加丰富,另外,对《史记》中的叙事结构和风格进行了深入性研究,这对于现代人们研究《史记》同样具备较大的参考价值。

四、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主要方式

(一)历史学评论

通过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可以从《史记》中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起与衰落,同时对先前治国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实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成一家之言”主要是对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进行构建,并通过历史评述对自己的行为和看法进行表达。宋代笔记中,有很多关于司马迁《史记》的评述,如果从思想评论方面进行考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对“史公三失”进行论述。自从《史记》撰写完成之后,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尤其是汉代的杨氏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很高。前面所提到的“史公三失”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部分学者以此为契机,对《史记》的文学价值展开评价,在宋代时期的论述中也不乏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论《史记》中的“微言”与“大义”。整体来看,《史记》和《春秋》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整体阅读过程中,能透过“微言”来了解其中蕴含的“大义”。宋人王大成在《野老纪闻》中说:“或问《新唐书》与《史记》所以异,余告之曰:不辨可也。《唐书》如近世许道宁辈画山水,是真画也。《太史公书》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腹者,在笔墨之外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记》语言之外还隐含着其他含义。

(二)叙事特色评论

《史记》属于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该类题材之中展示出了重要作用。《史记》具备很多明显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的主体内容上。《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文学特性也没有被埋没。站在文体角度来说,无论是史学著作还是文学著作,叙事性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主要是对相关事件进行记录,需要将条理展示清楚,提升内容的明确度,尤其是在前因后果的說明上需要讲清楚,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作为一部纪传体文学,文字内容同样需要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特点,将历史事件真实地反映出来。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先进,无法将一些历史资料通过视频等形式保留下来,文字记录是唯一的形式。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司马迁已经在该项要求上尽力去满足,这也赋予了《史记》很高的艺术价值,让无数后人加入到对其内容的研究之中。

(三)体例评论

体例是组织形式的另一种说法,实现名著主体部分的全面串联。整体来看,体例对《史记》这种长篇论述显得更加重要,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想进行良好统一,具体的合理性、完善性与作品的最终成败息息相关。

1.论“五体”。著名学者宋洪迈曾经提到:“子长书出,规制既定,后世作者难紊。”司马迁在写作《史记》过程中以“五体”为主,这方面得到了很多后世学者的认可,包括朱熹。朱熹在《朱子语类》之中直接介绍了《史记》中记录的事件存在非常强大的贯穿性,“本纪”之中提到过类似的论述;而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所采用的编年体存在很大的缺陷,在一个年代的事件记录之后,并不可能再找到相关资料。如《史记》中汉高祖刘邦的鸿门宴事件,除了《高祖本纪》之中有所涉及之外,在《张良传》等之中同样有所涉及,让读者通过一处能够联想到另一处。

2.体例与思想。宋代各家对《史记》体例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总体来看主要涉及两方面。第一,司马迁在著作过程中能够通过体例的独特安排,将其中的“微言大义”思想展示出来。第二,司马迁在一些体例安排上有独到之处。如宋项安世在《项氏家说》中提到:“《史记》十二诸侯乃列十三国者,秦后为帝,作《本纪》矣,故从《世家》称‘十二诸侯,犹六国列七国而称‘六也。或谓子长摈吴,非也,陈表而杞不表,吴表而越不表,皆以谱牒无传尔,二国并有《世家》,亦非黜之也。《曹世家》不见于自序,而附于《管蔡》者,皆母弟也,如赵王遂附《楚元王世家》也。”[3]

(四)取舍评论

宋代对于《史记》的取材存在很多细致性分析,在很多宋代学者眼中,《史记》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但也进行了十分严格的取舍。著名学者张大可认为司马迁的取舍标准与取材义例有关。整体来看,取材的主要途径包括六种,分别为:皇家藏书;游历天下,实际考察;听从他人的口述;诗歌内容;历史遗留下的史书;相关文学信息。不同的取材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取材标准,即六艺和儒家的标准、遗留文献中的文辞规范、不记述神异事件等等,将不同思想与诸子百家的思想整合在一起,最终将《史记》的文学价值展示出来。整体来看,宋代在《史记》文学评论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史记》属于我国史书之中的经典内容,为我国历代史学家的研究和继承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是我国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之一,对文学评价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在评论中增加了一些“气象”“意味”等等,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很多新的发展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史记》的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龚伟.论《史记》《汉书》对“西夷”认知的差异[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8(05):81-87.

[2]郭倩.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變[J].大众文艺,2018(17):36-37.

[3]楚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读《史记·货殖列传》[J].企业观察家,2018(09):116-117.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宋代史记
现当代文学评论方法及提升对策研究
本刊启事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