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献给新中国

2019-04-27 01:31
清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钱学森回国祖国

文_本刊记者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但是,这个时期的先进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却空前高涨,他们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不怕吃苦,不问得失,顽强奋斗,艰苦创业,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国不需要理由

要建设新中国,最稀缺的就是人才。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大批留学海外的青年才俊,纷纷放弃了高薪厚禄,放弃了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动荡不安、贫困交加的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据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的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时,侨居国外的科学家有5000 余人。到1956 年年底,已经有近2000 名科学家回到了祖国大陆,他们为祖国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令人感佩。

新中国刚成立,钱学森便决定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回国效力。然而,钱学森是当时世界顶级的火箭专家,美国人曾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正因如此,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倍加艰辛。

1950 年,钱学森走进港口,准备回国时,却被海关人员以违反出口管理法、中立法案和间谍法案等借口予以逮捕。此后很长时间内,他一直生活在美国特工的严密监控之下。直到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不懈努力下,钱学森一家才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钱学森在回国之后,还曾多次面临特务的暗杀。为了防止特务在食物中下毒,政府还特别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食品化验人员。钱学森吃的每一道菜,原料都要经过他的化验确认无毒之后,才可以去烹饪并拿给钱学森食用。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条件艰苦却乐在其中,粗茶淡饭却甘之如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1947 年年底,在欧洲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与地位的彭桓武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后来有人问他为何要回国,彭恒武的回答掷地有声:“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报效国家,才需要说说为什么不回来!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坐上了归国的邮轮,一位和他一起留学的朋友则留在了美国。后来,他的这位朋友成为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年薪高达30 万美金,在西雅图一座小岛上拥有高级别墅。而梁思礼住的是普通单元房,薪水更是只有对方的百分之一。有人曾问梁思礼对此有何感想,梁思礼的回答是:“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实际上,很多归国学者都是如此,他们回国不需要理由,他们回国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们不谈条件,不讲待遇,只为给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

热血青年争当劳模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全国各条战线相继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他们登上时代舞台,也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被誉为“铁人”的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早在1938 年,15 岁的王进喜就进入了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1949 年后,他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 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

“铁人”的称号对王进喜来说,可谓是名副其实,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天干劲,率领队伍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 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中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面火红的旗帜。

王崇伦原是鞍钢的一名普通技工,但他没有且过且过,而是勤于思考、刻苦钻研,他先后改进了多种工具,使车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了全厂有名的技术革新闯将。

1953 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接到了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难题,第一道工序车床加工只需45 分钟,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却要两个半小时。当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所有人都为插床的低效急得团团转。

面对困难,时年只有26 岁的王崇伦大胆构想,最终设计出了一个“万能工具胎”,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最后降到了19 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 至7 倍。1953 年,他1 年时间就完成了过去4 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连毛主席都赞他为“青年的榜样”。

张秉贵是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有一次,有两个女顾客悄悄评价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张秉贵听到后很是惭愧,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的第一天起,就立誓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如今被给了“差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于是,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终于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和“一口清”过硬本领,不管顾客要多少,他一抓就能抓准分量,而且总能很快算出总价,大大提高了效率。群众再也不嫌他慢了,甚至还有人专门慕名而来,就是要一睹他高超的售货技巧。张秉贵也因此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这些劳模们都是奋斗在一线的普通职工,但他们却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到今天仍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1953 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热潮汹涌澎湃。但在当时,新中国还面临着农业发展滞后、城市青年就业困难等问题。1955 年5 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胡耀邦领导的团中央下发《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垦荒的几项意见》,该意见下达后,很快便激发了青年的参与热情,有大批青年报名要求参加垦荒。

北京第一支青年垦荒队的队长杨华回忆称,当他在1954 年召开的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当时我国农业生产落后,耕地面积不足,农业发展赶不上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等情况时,内心十分着急。在得知团中央号召青年垦荒后,他当即表态:“国家培养我入党入团当干部,党的需要我责无旁贷,垦荒发起人算我一个,没有任何条件。”

随后,杨华等人在《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组建垦荒队的倡议书,只半个月时间,就有2000 多人报名。最终,60 人被选为第一批垦荒队员。当年8 月30 日上午,团中央召开1500 人的大会,隆重欢送青年垦荒队远赴黑龙江垦荒。胡耀邦作了《向荒地进军》的讲话,他表示,自己就是垦荒队的总领队,队员有困难随时可以来找他。

首支垦荒队到达黑龙江萝北县后,庄重地举行了开荒仪式,从此拉开了开垦北大荒的壮丽序幕。萝北县从此成了全国知识青年向往的圣地,有些青年甚至写下血书,要求前往萝北垦荒。在组建首批垦荒队时,天津女子第三中学在读的沈华珍和纪根健遗憾落选了。第二年,她们二人再次提出申请,团市委又没有批准。她们不甘心,就直接向团中央申请,最终,胡耀邦亲自批准了她们的请求。据统计,从1955 年到1956 年,全国各地共有14 批共2600 多人垦荒青年奔赴北大荒萝北地区。而在他们之后,又陆续有10 万转业官兵、54 万知识青年走进这片荒原,抛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然而,垦荒谈何容易!这些青年挑战的是几百年没有人烟的荒蛮之地,要忍受严酷的气候,要跨越江河的阻拦,还要提防虫蛇的侵扰,任务的艰巨程度,常人难以想象。但他们没有气馁,他们历经千险,排除万难,用马拉大车、肩挑背扛的方式,开垦出一片片耕地,硬是将北大荒打造成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变身成了“北大仓”。

这些垦荒者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垦荒史诗,用自己的无悔青春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而这种精神至今仍然闪闪发光,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顽强拼搏,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钱学森回国祖国
好消息!第二所“钱学森书屋”建成啦
钱学森之答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海归潮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