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交际中的语义缺省及其补损
——以《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人物对话为封闭语料

2019-04-28 11:48毛继光金梦宜
关键词:听话者语义话语

毛继光 金梦宜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起源于计算机领域的“缺省”(default)一词现已广泛寓意于语言研究领域。该词也被译作“默认”或“默认值”,指计算机使用者不想或无须作出任何特殊的选择,电脑会按它已配置的参数进行设置[注]毛继光、陈晓烨:《话语交际中的语义缺省——〈缺省语义学〉介评》,《中国外语》2010年第3期,第108-111页。。语义缺省(semantic defaults)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省略”现象,相对于句法空位而言,在形式上表现为语义空位,即语义成分的空缺,故可将其理解为“语义上的”“文化上的”和“语用上的”默认省略现象,不包括传统的句法省略[注]唐卫平:《语义激活观下语义缺省的认知阐释》,《外语电化教学》2017年第3期,第63页。。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关注交际中语义缺省的成因及类型,鲜有关注其中的语义补损问题。本文以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和《温州两家人》的人物对话为封闭语料,重点探讨话语交际中的语义缺省现象及其补损问题。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语义省略”问题研究主要经历了句法省略研究、语音和语义省略研究、语篇和语用省略研究才发展成如今认知框架下的“缺省语义学”[注]赵耿林:《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西南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页。。该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悬而未决的语义与语用分界之争。作为该理论的创始人,Jaszczolt在其2005年出版的著作“DefaultSemantics”(《缺省语义学》)中提出了“组合性合并表征理论”(Compositional Merger Representation, CMR),并指出话语的真值条件内容由合并表征体现出来,在一定条件下还需借助语用信息加工和补充。换言之,当涉及语用信息时,话语的缺省语义是可以得到补损(to accommodate)的。合并表征理论既包含语用成分、又包含语义成分,既具有意识的推论、也存无意识的意义[注]张延飞、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含义默认解释模式综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8期,第1-5页。,还需考虑文化因素。

由于对认知语义的研究相对较晚,语义缺省研究虽“提出了语篇分析的新视角,并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话语分析”[注]毛继光、陈晓烨:《话语交际中的语义缺省——〈缺省语义学〉介评》,《中国外语》2010年第3期,第108-111页。,但未对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作出详细说明。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语言学家提出了新的认知解读理论模型,用以解释人类是如何认识事物和“消化”理解世界的。Lakoff (1987)提出的认知模型,其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认知模型理论(Cognitive Model, CM)以及以CM为基础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注]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pp.280-285.。王寅(2006)拓展了ICM理论,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ECM),以期用ECM模型统一分析和解释人们的认知活动。该理论模式是针对Langacker、Talmy、Lakoff等学者研究之不足而提出的,可用于解释语义、语用和交际层面的诸多现象和存在的可能性,如词义变化、间接言语行为和缺省交流现象等[注]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238-258页。,因而其思想也为本文探讨语义缺省和补损的认知机理提供了研究方向。

综合现有文献的相关观点可见:一是目前语义缺省研究注重解释缺省的成因,基本未涉及语义缺省中的补损问题;二是认知模型理论多用于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问题,鲜有考虑语义缺省这一层面,王寅提出的ECM虽有谈及“缺省交际”,但没有深入研究;三是语义缺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缺省语义理论本身,或自然交际中出现的语义缺省现象,如Capone(2011)[注]Capone A, Default Semantics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ind,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No.43, pp.1741-1754.、张耀庭(2016)[注]张耀庭:《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65-67页。、Macagno(2017)[注]Macagno F, Defaults and In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7, No.117, pp.280-290.、朱冬怡(2017)[注]朱冬怡:《自然会话叙事标记语“然后”构建的语义缺省》,《外语学刊》2017年第5期,第50-57页。等,较少有人关注电视剧人物交际中典型的语义缺省问题。对此,笔者尝试将Jaszczolt的CMR理论和王寅的ECM模型整合为EMR模型,以此深入解释话语语义缺省和补损的认知过程。本文选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和《温州两家人》的人物对话[注]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所用的人物对话语料主要以脚本话语(即书面语篇)的形式呈现,是对电视剧人物台词的转写。作为封闭语料,以期用电视剧系列场景中的特定交际场面阐释该模型,分析特定交际模式中话语信息的补损现象。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ECM模型和CMR理论,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及优劣点,提出“事件域合并表征模型(Event-domain Merger Representation Model,简称‘EMR模型’)”,以求取长补短。该模型从新认知语用学研究角度阐释话语交际过程中的语义缺省和补损事实,并从思维模式、交际语境以及社会文化惯例等方面细化语义补损手段,进一步探索语义补损模型,阐明语义缺省和补损背后的认知运行机制。

(一)事件域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CM)理论最初由Lakoff在体验哲学和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CM具有体验性、完形性和内在性。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以便进一步说明人类概念范畴化问题,解释语义范畴化和概念结构类型[注]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206页。。国内语言研究者也提出了各种认知理论模型,以解释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概念结构和句法构式研究而言,国外学者虽提出了相关理论模型,但存在一些问题[注]对于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认知模型研究已有许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对此,王寅提出ECM以保留上述理论的解释性分析,并弥补其中的不足。该模型的基本思想见图1。

图1 事件域认知模型

人类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中,形成固定的意象图式,产出各类言语表达。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简称E)主要由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这两大核心要素构成;一个行为可分为动态性行为和静态性行为两种,两者又分别包括许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子动作(如图中的A1, A2… An)。同理,一个事体也包含许多实体(如人、工具等)或抽象、虚拟的概念(如图中的B1, B2… Bn)。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下又可分别带有许多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换言之,一个事件域不仅包括许多要素,各要素之间还存在层级性关系,如在第一层级上:一个事件主要含有动作和事体两个核心要素;在第二层级上:这两个要素又具有许多子要素;在第三层级上:各子要素又含有较多的典型信息,如特征和分类等信息[注]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241页。。

ECM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话语分析、篇章对话结构和文学作品分析等研究领域,该理论模式的细化和拓展运用显示了其较强的解释力[注]毛继光、邓清:《〈檀香刑〉中“凌迟”事件的ECM+分析方案》,《外语学刊》2015年第1期,第50-53页。[注]王寅、曾国才:《WH-问答构式的对话句法学分析——WH-问答构式系列研究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1期,第50-57页。。随着研究的深化,该类研究主要落实在词汇和句法层面,曾国才(2017)从话语结构纵向层面分别就词语链接、语义共振和焦点定位等作出解释[注]曾国才:《英语WH-对话构式的焦点信息定位模型研究》,《外国语文》2017年第1期,第60-66页。,但对于对话语篇尤其是对电视剧(脚本)话语中的语义缺省与补损还未涉及。另外,ECM模型建立在人类常规体验和一般认知基础之上,对解释发生在特定的社会语境或文化中的语言事件缺少应有的支撑力,语料过于理想化并游离于现实。因此,需结合“缺省语义学”理论,引进现实话语,以进一步寻求意义构建的完美解释。

(二)组合性合并表征理论

Jaszczolt (2005)的缺省语义理论以交际中的话语研究为对象,突破句子结构,将语义学与语用学以合并表征为意义理论框架,并在广义的真值条件下对意义进行分析[注]Jaszczolt K M, Default Semantics: Foundations of a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Acts of Commun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73; pp.57-73.。该分析过程主要涉及两个过程:真值条件内容的处理过程和含义的处理过程。具体来说,真值条件内容来源于各种信息的合并,即词义和句子结构(word mean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WS)、有意识的语用推理(conscious pragmatic inference, CPI)、认知缺省(cognitive defaults, CD)和社会文化缺省(social-cultural defaults, SCD)合并表征的结果。四大信息来源不分先后、地位均等。若话语语义超出真值条件内容的范围,即话语暗含言外之意,那么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就需要进入第二步——含义处理,此时的认知缺省和社会文化缺省推理相对于第一步更为具体、明确(见图2)。

图2 缺省语义理论下的话语理解

CMR理论解决了语义学与语用学关于“如何区分话语义(what is said)和交际义(what is communicated)”的问题,也为理解话语中的语义缺省现象提供了新的语义分析模式。唯一不足的是该理论重在强调意义的组合方式,未能对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作出更具体的说明,这也是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MR理论框架恰好能融入解释交际双方对话语意义的默认和补足。

(三)事件域合并表征模型

基于上述两个理论解释性模型,尝试建立事件域合并表征模型“EMR模型”,以期研究电视剧(脚本)话语在默认前提条件下补损意义的认知机制,其分析框架模型基本明示了话语意义在缺省和补损状态下的认知运行机制。该框架流程的优势在于:一方面,ECM模型可从人类的常规认知(如思维方式)和社会惯例直观理解话语意义的构建过程及参与事件的层级要素;另一方面,CMR理论中的四大信息源可以在不同阶段为ECM模型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如从交际语境、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等角度在语义或语用上实现缺省语义的补损,使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的话语含义。此外,EMR模型能对话语意义构建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语义(缺省义和补损义)进行重新整合,最终呈现话语的全部意义,其认知运行机理如图3所示。

图3 EMR框架模型

图3中的“S”和“H”分别表示说话者和听话者;“MR1”和“MR2”分别指合并表征理论中的真值内容处理过程和含义处理过程。左侧的“Event”表示说话者话语激活了交际双方共享的事件域,即默认或缺省知识。在一般事件域下,听话者会结合MR1中的四大信息源识解说话者的话语。此时的话语信息指向人类的一般认知或思维方式:习俗惯例和社会规约,一般为话语真值内容和缺省语义。若缺省语义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一致,且不依赖当前语境,则说明该阶段的语义缺省是话语结构本身所自带的(即语义层面的缺省),交际不需要进行补损。反之,听话者需进入语义补损阶段:结合MR2[注]此模型的MR2不仅包括CMR理论中的四大信息来源,还包括交际语境、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等要素。进行语用补足,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事件域(Event Domain)。该事件域主要指上阶段的缺省语义经过补损[注]accommodation一词及其同根词在本文主要指“补损”,也具有“协调、化解”之意。(to accommodate and to be accommodated)后产生的新缺省语义,事件域中的真值内容保持不变。在连续不断的交流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会将话语的真值内容与新缺省语义(即文化语用逻辑层面的缺省)重新整合,最终实现双方对话语意义的理解。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说话者意指信息 = 话语的字面意义+新缺省语义+在线意义再加工。

图3左边的实线箭头表示话语意愿的认知走向;虚线圆圈里的内容表示代表性的缺省语义在线补损过程中的一环节;右边实线箭头的尾部是虚线,表示可能存在的多环节;最下方的实线箭头表示听话者经缺省语义的补损、整合后对说话者产生回应的过程。整个框架图明晰了构成说话者—听话者动态交际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和环节。

三、语义缺省类型列举

语义和语用只是一个程度性问题,所有语言单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语境依赖性[注]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p.147.。Jaszczolt (2011)将缺省语义分为不依赖语境和依赖语境两种,前者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一般会话含义;后者虽借助语境,但只受最低语境干预[注]Jaszczolt K M, Default Meanings, Salient Meanings, and Automatic Processing, In: Jaszczolt K M, Allan K, Salience and Defaults in Utterance Processing, Mouton de Gruyter, 2011, pp.11-33.。总之,不管缺省语义是否依赖语境,它都是听话者在与说话者互动中自动获取的意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对《温州一家人》和《温州两家人》(脚本)对话语料中的语义缺省现象进行分类,并试图以该语料为参照佐证来源,提出相应的语义补损过程和一般状况。分析表明,电视剧人物对话中出现的语义缺省主要可分为语言和文化两种类型。

(一)语言层面缺省

之所以说社会规约限制缺省语义的推理,是因为人们对语言、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常规认知会加深人们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即产生刺激—反应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惯性思维”。以语言自身来说,一般情况下,词汇结构的特征可激发缺省语义,例如英语单词“some”所包括的缺省语义通常是“not all”;副词“possibly”暗含“not certainly”之意;连词“and”的缺省语义是“and then”“but”或“and as a result”等。在电视剧对话结构语料里,主要体现在名词短语中(受篇幅所限,其他词类不再列举),现列举如下:

(1)周万顺:一堆废品全是宝,打响温州第一炮,怎么样?

麦 狗:胡说八道。

周万顺:你笑你老子,你文化高,你来写。

麦 狗:我懒得写。

(《温州两家人》2-21)[注]2-21指电视剧第2集第21个场景。下文例子皆以此方式注明语料出处。

受惯性思维和社会规约等因素影响,交际双方倾向于使用社会常用语来实现有效交际,这也体现了语言经济性的特点。例(1)中的“文化”一词就体现了这一点:该词在传统观念里常与“水平”相联系,以“文化水平”表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因此,当对话语篇中出现“文化”一词时,听话者能自动识解其缺省语义实指“文化水平”,而无须借助语境进行语义补损(见图4)。

图4 EMR模型下话语语义缺省的认知机理

相反,有些词类如代词虽能在对话场景中被交际双方所理解,但需听话者借助语境才能明确其指称对象。该现象几乎存在于电视剧每一场景的人物对话中,占语义缺省总量一半以上,如:

(2)王存根:我有个主意你看行不行啊?

黄瑞诚:你说。

王存根:让小威出国。现在的年轻人只要分开两地,十有八九自己就分了。

唐元彪:哎,存根这个建议好,就让小威出国留学,隔个十万八千里的……就怕你舍不得。

黄瑞诚:我巴不得他明天就滚蛋呢。

(《温州两家人》6-21)

根据Jaszczolt对话语意图性的研究,交际意图越强烈,话语的缺省语义越突显。代词在语言使用中具有较强的指称性,因此,在这段对话中使用代词“这个”其实是指代前文提到的,并指交际参与者所共知的某个具体建议。在这段对话语篇中,听话者可借助合并表征理论第一阶段中的语用推理、思维方式和认知推理填补具体的话语语境,从而识解出指示代词的缺省内容“让小威出国”。此时,代词“这个”的语义补损过程见图5。

(二)文化层面缺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征。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使其通过语言得以凸现和传承。Jaszczolt的缺省语义理论认为,缺省语义受制于社会文化规约[注]Jaszczolt K M, Default Semantics, In: Heine B, Narrog H,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93-221.。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和《温州两家人》的对话语料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对话结构中含有文化语义缺省,现

图5EMR模型下话语缺省语义的补损

各取一例列举如下:

(3)林佳来:一开始我就不让你去美国,你偏偏不听,现在怎么样啊?烧香引出鬼来了!

侯三寿:这跟找不找美国前总统有什么关系呀?

林佳来:怎么没关系?你这就是风头霉头两隔壁!

侯三寿:林佳来,你别说这种丧气话好不好,你哪只眼睛看着我触他霉头了。

林佳来:哎,人家都带着证据打上门来了,你还嘴硬!

(《温州两家人》2-12)

“风头霉头两隔壁”是温州俗语,意指“荣辱紧密相连,出风头往往导致触霉头”。对于同为温州人的听话者(侯三寿)而言,这种共享的地域文化背景知识早已经以社会规约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一旦被触发,其惯性思维能条件反射出该俗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听话者能结合两人共享的社会经历和对话语境,进一步推出话语的缺省语义,即“风头”指“侯三寿聘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做服饰代言轰动了全球,致使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还免费为其打了一通广告”;“霉头”指“MGX公司来侯三寿公司考察时指出他的公司生产的服饰侵犯了MGX的专利权”,从而实现缺省语义的补损,理解说话者(林佳来)的全部话语意义[注]因此,类型下的话语语义缺省的认知过程与前文中关于语言层面的缺省提法基本一致,并在下文的语义补损部分加以详述,此处不再重复列图。。同理,在某些情况下,听话者需借助更具体的对话语境来明确说话者话语中的缺省语义,例:

(4)周万顺:是新华书店吗?您……孙经理是吧?您好,您好,我是麦狗他爸爸,能不能麻烦您,让麦狗跟我说个……搬走了?

……

赵银花:好好的买卖干吗退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周万顺:我早就说过,这孩子他就是新砌的茅房三天新……

赵银花:儿子都这样了,你还说这些,怎么办?

(《温州一家人》6-19)

同一文化群体通常对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规约具有相似的文化认同和心理预期,故温州俗语“新砌的茅房三天新”的缺省信息对交际双方来说不言而喻,即“一个人做事有头没尾”。虽说此话的社会文化缺省语义已被听话者识解,但要想对全面理解其义还需借助ECM及具体语境。具体来说,周万顺所言之温州俗语激活了赵银花与其共享的事件域背景知识“儿子卖眼镜”。在该事件域框架下,相关要素如儿子、顾客、眼镜、买和卖等被激活,依据常规认知和思维方式,听话者(赵银花)可知“这孩子”和“他”都指代“儿子——麦狗”。据此,听话者可综合该温州俗语所隐含的地域文化知识、对话事件发生前的背景信息以及当前语境,对该俗语的缺省语义进行补损,得出“麦狗这孩子做事总是有头没尾、三分钟热度”的结论。

由上可见,交际中的话语语义缺省现象普遍存在于一般交际过程中,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会因习惯思维和社会规约等因素,自动、省时省力地理解双方话语在语义层面的缺省信息。同时,出于交际需求,听话者也可借助文化知识和语境的推导(最低语境干预)进一步填补缺省语义,从而全面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意义。

四、语义补损渠道

语义补损是指话语的表征信息不能传递其全部意义,需经过一定信息量的补充并加以推导才能最终实现语义的完整性。根据Jaszczolt“只有命题完整加工出来,缺省意义才能生成”[注]转引自张绍杰、张延飞:《默认理论与关联理论——解释“一般会话含义”的两种对立方法》,《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第7期,第19-23页。的观点和上文列举电视剧(脚本)对话结构语义缺省的基本类型,可以认为,缺省是能够补损的,且存在一般的规律性。具体的语义补损方法,可分为语境补损和社会文化知识补损两种。

(一)语境补损

语境是语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对理解语篇语义具有重大作用。Langacker (2008)指出,话语意义存在于话语语篇和社会互动中,是交际双方基于语言、社会和文化语境等要素的互动协商而产生的[注]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8.。因此,理解话语的缺省语义也需涉及一定量的语境补损。根据语义缺省的类型来看,可以采用上下文推理或会话语境进行相应的补损。两者地位均等,时而同现,时而单独出现。以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的一个“点菜”场景为例:

(5) 巴尔:怎么样,您已经选好了吗?

女客甲:是的,给来一份烤面包托。

巴尔:面包托,那您呢?

女客乙:给我也来一份吧。

巴尔:好的,不好意思,请稍等一下!

(《温州一家人》5-5)

用代词指代上文出现过的事物是语言经济性的一般体现,也确定了说话者强烈的交际意图。当女客乙说出“一份”时,根据习惯性思维和常规认知,听话者能判断该词潜在的缺省语义是指前文女客甲所说的“烤面包托”。而听话者要全面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意图,必须结合当前的会话语境进行有意识的语用推理,以便明确“一份”的指称对象,即暗含的缺省语义,从而对说话者的缺省语义进行补损,其补损的认知分析过程见图6。

(二)社会文化知识补损

语言体现一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习俗以及社会整体文化,因此,在语用层面上进行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补损对缺省语义的理解十分重要。Jaszczolt的组合性合并表征理论在处理真值条件内容和含义的过程中都涉及社会文化这一要素,足以说明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以“路财”一词为例:

(6) 周万顺:不行,不行,五叔公,您还欠着生产队粮钱呢,这,您哪还有闲钱,这钱我不能要。

五叔公:这钱你一定得拿着。

周万顺:不行,不行。

五叔公:给出门人路财,那是祖上留下的规矩,你也要破呀。

周万顺:我谢谢,我谢谢五叔公。

(《温州一家人》1-17)

图6 EMR模型下话语语义缺省的语境补损

受地域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同一个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例(6)中的“路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与“若要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俗语相联系,表“过路费”之意。但按常理来说,听话者会受语言经济性和思维惯性的影响,率先以本地区风俗“每当有乡亲出去打拼,邻里就会送点钱。而当乡亲从外地回温后,也会给邻里回带礼物”来明确“路财”一词的文化缺省语义,从语用层面凸显潜在的缺省语义,从而在大脑中进行意义协调和再加工,选择符合当前语境的缺省语义:路上可用的盘缠。其语义在线加工过程见图7。

可见,电视剧中人物对话的缺省语义是可以补损的,补损的基本条件主要有语境条件和社会文化认知共享两个方面。语境为交际双方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语义和语用的最佳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意义,是理解话语含义的必备条件;同时,交际双方在基本相同的社会认知域中,

图7 EMR模型下话语语义缺省的社会文化知识补损

共通性的文化背景为缺省语义的补损预设辅助通道,体现成功交际所具备的认知互通性(One form of cognition … is inter-subjectivity … the sharing and representing of other’s mentality)[注]Gärdenfors P, Geometry of Meaning, The MIT Press, 2014, pp.66-67.。

在电视剧人物对话(脚本)中,有限的言语信息常导致话语语义的缺省。本文以话语语义缺省为切入口,以“EMR模型”为理论分析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话语意义的认知构建机理及其在语义缺省状态下的补损方式,为进一步研究缺省语义学提供新路向。实践证明,“EMR模型”对解释商战类电视剧人物对话的缺省语义有切实可行性。笔者将继续研究此类题材,充实电视剧脚本的语料库,深入研究该类电视剧脚本与影视剧的人物对话意义特定补损机制及解释力,全面研究电视剧场景和多模态构架中的语义语用认知补损。

猜你喜欢
听话者语义话语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