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与写作(创作谈)

2019-04-28 02:31津渡
诗歌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孟浩然罗伯特

津渡

写作在生活中就像是个笑话。至少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这么看。当他们称呼你“作家”或者“诗人”时,在那种显而易见的语音变调里,你很快能分出端倪,体味出其问的异样。过去的时代,写作需要勇气。这个时代、当下,写作仍然需要勇气。

我生活的小镇,作家群体仅仅作为小众倔强地存在。也有个别写作者终于获得了声名,“作家”这个头衔因而有幸成为了他独有的特别的尊称,人人争相以认识他,或者得到他的签名本,与之合影等等,作为荣耀。一个作家或者诗人,写作的初衷或许并不为此。这些与作家本人,与作品没有多大关系。除去这种眼见的“浮华”,作家与另外的人群事实上并行不悖。即便作家的文本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层面上也仍然会“各行其是”。人们所在意的,和作家与诗人内心所追求的东西完全小一样。至少我是这么看待的。

为什么要写作?我有表达的需要,有认知这个世界、认知这个时代、认知自我的需要,还有对于生活本身的记录、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都在作品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也是作者本人,我本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决定写作之始,意味着写作就将伴随我的一生。无论外界的眼光如何来看待,都小那么重要。对于作家来说,写才是重要的。阅读、观察、经历、回忆、思考、洞察、反思、期冀,作为写作的外延形式,围绕着写作展开,最终无一例外都会指向写作。无论在何种状态之下写作,写作遭遇何种境况,都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作家或诗人处在写作的状态,就是写作者的自我反复确立、修正与自尊,这也是作者本人与写作本身的使命与价值所在。

二十岁,我从阅读一本废名的诗文集开始决定写作。这是冲动。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也可以像他那样表达,那样写作。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也觉得相当幼稚可笑。除了生活本身,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阅读是从源头上注入的一条支流,边学习边创作的过程里,阅读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看似幼稚可笑的经历是必须的。在后来的写作中,一如既往,我追随过众多的大师。R.S.托马斯、爱德华·托马斯、罗伯特·弗罗斯特、罗伯特·勃莱、罗伯特·潘·沃伦、耶胡达·阿米亥、罗伯特·洛威尔、鲍里斯·波普拉夫斯基、詹姆斯·赖特、弗朗西斯·雅姆、威廉·埃德加·斯塔福德、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回忆之路,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得很长;至于中国诗人,谢灵运、庾信、陶潜、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隐、黄庭坚、梵琦、担当、何其芳、李金发、张枣、痖弦……可能是更长的一连串名单——颇有点过尽千帆的意思。如果说废名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子,那么这些就都是带领我看风景的前贤。当然,这是阅读的体味、感受,甚至模仿的阶段,阅读学习中的表层层次。这些看到的学到的,都不是自己,或者说,都不足以从此中得到真正的自已。

有些作家可以反复阅读,认真研究,他们的馈赠使我终生受用。比如威廉·巴特勒·叶芝终身洋溢的激情,和他面对世界的视角,威斯坦·修·奥登内在无与伦比的语调和他处理题材的手段,杜甫千锤百炼之中那些明显的或是采取常规“手段”隐晦的技巧,以及他的抒情方式,痖弦的言外之“异”……他们赐予的是性格的补充,语言的外在形式、繁复的技巧与诗意的延展。这是学徒的层次,需要用更多的写作训练来修习,不断检验与纠错,逐渐巩固。

没有体系的诗人是值得怀疑的。写作者最终心仪的可能是最适合自己心境的那一类作家。从我个人的偏好上来说,是孟浩然、王维、李商隐、R.S.托马斯、詹姆斯·赖特、威廉·埃德加·斯塔福德、罗伯特·弗罗斯特、张枣等等。我想成为类似于的那一类的体系作家,就必须知道他们究竟从何而来,仔细研读,而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文本,理所当然会去探究他们的社会背景,历史的、生活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自然环境,他们的教育背景与写作源流,进而参照自己的时代环境与生活经历,构架自己的谱系。这是用尽心力来不断深入学习与永不停止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

有些诗人可以终身奉为导师,比如孟浩然,地域上的接近,遗留下来的风土人情大致相似,所以更能与我在心境上相通,在写作上相从。有些诗人,童叟无欺,比如杜甫、罗伯特·弗罗斯特、耶胡达·阿米亥,修行到什么份上,就能从中得到多少,不仅仅是写作,甚至是生活或者哲学上的智慧。有些作家,太早阅读,可能就是糟蹋与浪费,比如切·米沃什,这么一位伟大的作家,十五年前甫一接触,我就为之折服,但我并不认为彼时我就能完全“理解”他,所以读完有限的几篇之后,我宁肯将之束之高阁,以待来日更好地“相会”。四十岁后,我渐次来认真研读米沃什的作品,我不再仅仅是位读者,而他给我的无疑更加宽广深阔,恩予“更多”。未来的写作我并不知道,也许这些作家都会与我终生相伴。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与体会,一点私见罢了。

自然始终是我写作的一个题材,是我个人的一个主题。我曾经以为我能写成另一个孟浩然。多么天真!在一首诗里,我曾经写到,自然给我的教育,大于我所阅读的任何书本和社会生活,我至今仍然如此这般地固执。我写诗,一点可怜的理想不过是想写出美与善,写出令人内心柔软的作品,因为这仍然是在“可怜的人问”,不写诗又会是什么样子?辛工工作养活自己,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依然是美与善,温暖与关怀,推己及人?生活在变化,依然在认知世界、认知自己,我多少与自己有了一点和解。我不那么局限于“山水情怀”了,那是我自己,我的过往。如今,我在学习合作,挺直脊梁,低下头来,发出声音,甚至抗争。没有那么始终如一的生活,我在向生活重新学习。我的“泥沙俱下”,我已经足够地容忍。回过头来,再看那个引路人,废名淡淡的身影,只有哑然。但这都是我的必经之路。该来的什么我都接受,我的诗歌也是如此。从前,我有憧憬,冀望于五十岁之后,写至水到渠成,百川归海。二十年过去了,对这个估摸着的揣测,我现在还没有动摇。亲近自然,热爱并经历生活,阅读,写作,我比从前还要认真。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孟浩然罗伯特
一片云彩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勇敢与懦弱
春晓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春晓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