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9-04-28 05:07刘泽军
文史春秋 2019年1期
关键词:杨成武狼牙山五壮士

刘泽军

“狼牙山五壮士”,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发生的一个震惊中外的悲壮故事。八路军的5位战士,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后,把几千名日伪军引上棋盘坨的绝壁,在弹尽粮绝后,舍身跳下悬崖,他们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象征。

司令员与道士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的西南部,属太行山脉五台山的一個支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属地,冀中一分区司令员是杨成武。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日军为了巩同后方,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杨成武业余时问喜欢看《水浒传》,他从水浒“三打祝家序”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想到狼牙山地区沟壑纵横,山水相连,狼牙山既有弯弯曲曲的山路,又有隐蔽的山洞、奇峰、险石,爬上主峰棋盘坨,山道更加复杂变幻,死路、通道难辨,就像祝家庄的盘陀路。如果稍加改造,狼牙山就可以成为易守难攻、能进能退的阵地。就在杨成武思考如何利用狼牙山地形克敌时,他想起了一个人。

那是1939年1月的一天,一个化缘的道士在部队驻地门前路过,杨成武见这个出家人相貌不凡、身体健壮,就主动与之交谈起来。道士见这个当兵的平易近人,又尊重出家之人,便同杨成武交上了朋友:久而久之,熟络起来。道长姓李,50多岁,也是行伍出身,曾经当过吴佩孚的营长。军阀混战和种种不如意之事,最终泯灭了他的理想,于是遁入空门,出家已有十五六年的时问。杨成武与道长交上朋友之后,老道长经常来分区看望杨司令,每次总要带上一些山货,或自己种的蔬菜。杨成武对道长表示感谢,老道长回答:“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道者以善为本,讲道德,重礼仪,爱护生灵,普度众生。日寇糟踏我大好河山,涂炭生灵,焚烧我同胞房舍,乃为道门所憎恶,天理所不容也!

这年春天,杨成武带了一行人来到狼牙山。李老道极尽地主之谊,亲带杨成武等人参观了狼牙山上传说中“仙人下棋”的石棋盘,还带他们察看了山中的许多隐洞和险要之地。勘察回来,军分区拟定了改造狼牙山的计划,并组织部队和人民群众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狼牙山地区已经成为敌人的迷魂阵,我军自由周旋的阵地。此后,每遇日军“扫荡”,部队、地方机关和周围的群众只要往山里一钻,便可保证安全。小股的日伪军轻易不敢踏入狼牙山,但杨成武也意识到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敌人熟悉地形后一定会有报复行动。

1941年9月24日,一队3500多人组成的日伪军,由日军指挥官高见率领,先是堵住了所有狼牙山地区的各山口,然后兵分9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狼牙山“扫荡”过来。此时山上的战斗部队除了一分区一团七连之外,仅仅只有4支地方游击队,情况万分危急。杨成武估计,游击队边打边撤,突出重围没有问题。平时易县、徐水、定兴、满城的干部、群众遇到“扫荡”躲进狼牙山也是常事,可没想到这一次“扫荡”的规模大,前来躲避的人特别多,山里一下子拥进2万多人,这样躲避不是办法,唯一的出路只有组织干部群众疏散,组织部队突围。

杨成武立即通知在山上养病的团长邱蔚,要他负责组织突围行动。同时军分区立即调动侦察和情报人员对军情进行了解。很快,情报汇总过来,敌军的兵力部署及其位置已一清二楚。

杨成武又给邱蔚打电话告知:“我调三团和二十团,从上、下隘刹和岭西打出去,猛打管头、娄山、松山和周庄一线的敌人,让敌人误认为我们主力要同他们决战,从而把九莲山和碾子台那一路敌人吸引过来。敌人如果中计,就会敞开一个几公里长的口子,你们就可以从这里突围出去。”

在电话中,杨成武还指示邱网长在山上留一个连,争取打到25日中午,诱使敌人误认为山上仍有我军主力,完成任务后,再从盘坨路秘密撤走。邱蔚按照杨成武司令员的部署开始组织突围,而这个时候,进入狼牙山的日伪军正被我根据地军民改造过的盘山路弄得晕头转向,在山沟里乱窜、乱闯。

利用这个宝贵时机,杨成武指挥部队于黄昏时分向敌人后方发起了猛攻。敌人纷纷向“扫荡”部队告急,请求增援。很快,杨成武就从传回的情报得知,部分敌人回师增援,“扫荡”圈很快就拉开了口子。邱蔚命令七连作后卫,他带领部队掩护干部、群众转移,并指示七连,“想尽一切办法把敌人拖住,明天12时以前不准敌人越过棋盘坨”。

24日夜,邱蔚带领4个县的机关干部及2万多名群众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敌人的鼻子底下钻了出去。“扫荡”的日军在9月25日清晨开始进攻狼牙山。七连主力在棋盘坨主峰的下面,靠近李道长的道观周围构筑了防御工事,并在敌军必经之路上埋没了地雷,在重创进攻的日军之后,此时大部分群众已安全转移,七连也准备秘密撤离,把最后拖住敌人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六班。连长刘福山再三嘱托班长马宝玉:“想尽办法一定要坚持到中午。最好是将敌人引到棋盘坨。”

五壮士英勇跳崖

七连六班有9名战士和两挺机枪,马宝玉考虑带机枪爬山不方便,就让机枪组随连队撤了,现在仅剩5名战士,他们是班长马宝玉,1920年出生,河北蔚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班长;副班长葛振林,1917年出生,河北曲阳人,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胡福才,1923年出生,河北保定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胡德林,1917年出生,河北容城人,1938年参军,先后参加过阜平保卫战、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宋学义,1918年出生,河南沁阳人,出身佃农,从小流浪要饭、当童工、打短工,1939年在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人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

马宝玉、葛振林等5名战士向棋盘路上边撤退、边埋雷、边引诱、边阻击。时间已过正午,拖延任务胜利完成。这时马宝玉感到有点饿,才想起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宋学义走到路边,突然喊道:“班长,萝卜地。”班长马宝玉高兴地说:“大家把津贴拿出来。”大家把津贴都交给班长,马宝玉从随身所带的小本本上撕下一页纸,用铅笔写道:“老乡,未经允许吃了你的萝卜,留下这点边币请查收。”然后将纸条和边币压在石块下,大家才拔了地里的萝卜勉强充饥。

这时,只见班长马宝玉和副班长葛振林交谈几句后,又掏出小本来垫在膝盖上匆匆写着,写完后将小本装好,让3人围拢过来。他说:“我和振林是党员,平时对大家帮助不够。这次战斗,你们3人表现都很勇敢,够入党条件,我和葛振林介绍你们入党,就是我们光荣了,同志们也会从我的身上找到我和葛振林给组织的信,同志们,让我们用行动表示对党的无限忠减吧!”

之后,5个人共同爬上狼牙山主峰棋盘坨。正在这时,他们遇见了一位老乡冉元同。这位老乡在日军“扫荡”开始时在山下,看到敌人来了,他把负责的伤员背到了隐蔽的山洞里,然后准备转移,不料敌人已经逼近,他就往山上跑来,正好遇到5位战士。战士们见冉元同跑来,连忙叫他找个地方藏起来。冉元同问战士们要去哪,葛振林告诉他,上棋盘坨。冉元同告诉他们附近有山洞,日军找不到。马宝玉说,不行,我们得把敌人引到棋盘坨去。他们正说着,敌人攻了上来。冉元同躲进了山洞。六班的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坨山顶爬去。不想山顶已经被敌人抢先一步占了,日军用机枪向他们扫射。六班战士只得向西面的大小莲花峰一线转战。

大小莲花峰之间总共有5座山头,5名战士一直沿着山脊边走边战。目的只有一个:牢牢地把敌人吸引在自己的身边。狼牙山方圆数百里内,共有五坨三十六峰,沟壑纵横,洞穴遍布,植被茂盛,极易于藏匿。倘若5位勇士在转战过程中想躲过敌人的追击易如反掌。冉元同眼看着5位战士向着绝路攀爬上去,竞跑到洞外跟了过去。战士们打到哪里,他也跟到哪里,无意中暴露了日标,被敌人打了3枪,险些丧命,只得又藏进洞里。

另外还有一个见证人,他就是在狼牙山修行的李道士。他藏在一处隐蔽的地方,看见了战斗的全过程,当他看到5名战士完全没有退路,屹立在悬崖边,当着一步一步逼上来的日军的面,砸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时,不禁大叫一声,跌坐在地上,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他又朝小莲花峰方向看去,只见日本士兵已经到达山顶,整齐地排了几行,向着5名战士跳崖的地方一连三鞠躬。日军走后,老道长顺着五壮士跳崖的下方望去,突然发现山腰的树枝上竟然挂着两个人。道士急忙跑去向八路军的情报站报告。

其实,这时候,远在山下的杨成武司令员,也在时刻关注着这5名战士的战斗情况。下午3时,藏在狼牙山上通天顶的观察所向他报告:七连已经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沿盘坨路向外突围,六班留下来继续掩护。为了不暴露部队和群众撤退的方向,他们把敌人引向了绝路,现在,敌人正在向他们扑去。杨成武回忆当时的心情说:“仿佛有人把我的心突然掏走了一样,我屏住呼吸,似乎听到了一种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依稀可辨的声音——那是激战到最后时刻的异常壮烈的呐喊!”

没过多久,通天顶观察所再次向杨成武报告:“5名战士宁死不屈,砸坏了枪支,纵身跳崖了!”在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5名战士牺牲了。但是到了下午4时许,狼牙山下的一个情报站向杨成武报告:李老道有情报轉告杨司令员,5名八路军战士在棋盘坨附近的险峰上跳崖,其中两位被挂在凌空伸出的小树上,是死是活尚不清楚,请赶快派人去营救。杨成武当即命令邱蔚迅速组织部队去营救。当天夜里部队赶到悬崖下,结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谁也没有想到,过了一天,26日傍晚,邱蔚又传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挂在树枝上的两位战士——葛振林、宋学义已绎带伤归队了。”

原来,马宝玉、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宋学义5人跳崖后,幸运的是葛振林和宋学义被突出的树枝挂住了,但是都被摔得昏了过去。两人夜里醒过来,忍着伤痛,艰难地一步一步爬下山,后来被李老道和乡亲们救了下来。当天晚上,老乡冉元同就摸黑回到村里,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情况告诉乡亲们,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几个乡亲来到山下,但是他们只找到了3具烈士的尸体,便把烈士掩埋了。

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民于1942年修建纪念碑,战士担着水,老乡挑着灰,羊倌赶着驮砖的山羊,艰难地向高耸入云的狼牙山主峰爬去,一趟又一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峰顶建立了第一座烈士纪念碑。聂荣臻为纪念碑书写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邓拓赋诗一首,由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手录:“北岳狼牙耸,边疆血火红。捐躯全大节,断后竞奇功。昔畴农家子,今朝八路雄。五人三烈士,战史壮高风!”杨成武为烈士纪念碑题写了碑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呜呼!三壮士已战死矣,而生者继续为人民战斗,望狼牙山巍巍之高峰,谁不为之赞叹而高歌我军对民族之忠贞,坚信我民族之不可战胜也。”当时这座纪念碑高达15米,蔚为壮观。天气晴朗时,只要出保定城就能远远梁见它的雄姿。这对根据地的抗日军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时也被日军视为眼中钉。1943年日军在山下架起大炮将其击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纪念碑得以重建,1959年,一座新的纪念碑再度矗立于棋盘坨之巅。“文化大革命”中,纪念碑虽然遭到破坏,但改革开放后,当地的政府和人民在原址上又建了一座更加雄伟的纪念碑。1999年当地政府用坚韧的不锈钢材,在人迹难至的小莲花峰五壮士跳崖处建了一座纪念塔。若在晴天,从棋盘坨向西北远眺,隐约可见小莲花峰那座银白色不锈钢纪念塔。银白色的光芒照射着中华大地,将光芒留给后人,让光芒照射四方。

五壮士的后续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并未就此完结,故事背后仍有故事。1997年8月1 2日,时任易县县长的刘建军接到了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对方用生硬的中国话自称叫茅田幸助,是一位曾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想到易县向被他逼迫跳崖的英雄和北淇村被害的无辜百姓谢罪。

8月13日上午9时,刘建军如约来到易县城东的一个路口,见到了满头白发、行动迟缓的茅田幸助。在茅…幸助的恳请下,刘建军同意和他一同乘车前往狼牙山。途中茅田幸助下车向着狼牙山方向肃然站立,用日本话大声说自己是战争罪人,并跪下朝狼牙山叩头。之后,他们来到狼牙山脚下的狼牙山纪念馆,茅田幸助说,1941年秋天,那次他带领士兵在狼牙山和八路军打仗,当时他们追赶八路军,尽管人数武器占优势但仍被八路军击退了好几次,被逼上山顶的八路军战士子弹打光了就往下扔石头。茅田幸助说.他们追到山顶的时候,他日睹了5位八路军战士英勇壮烈地喊着口号一起,跳下悬崖的壮举。作为日军小队长的茅田幸助,被这悲壮的一幕震惊了,他对中国军人表示敬佩,于是命令他的士兵对天鸣枪,并打完枪内的子弹。鸣枪后,他命令属下脱帽在八路军战士跳崖处,向跳崖勇士三鞠躬。

后来,刘建军回忆说:据茅田幸助自我介绍,他原来是在中国沈阳留学,学习期问被征调回国当兵,侵华战争爆发后被派往中国战场。日本战败后,茅田幸助随队回国,不断反省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岁月的流失也无法抹去他对过去的记忆,也没有减少他对中国人民的负罪感。良心、认知终于使他在1997年踏上了到狼牙山的谢罪之路。

猜你喜欢
杨成武狼牙山五壮士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长征先锋杨成武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妙对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