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短衣壮节日庆典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2019-04-29 03:53赵莉丹曾永鑫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扫墓庆典壮族

赵莉丹 曾永鑫

本文为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大新短衣壮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及现代价值研究》(编号:2017KY1456)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短衣壮族群的情况,阐释了短衣壮族群的传统节日及庆典习俗,分析了短衣壮族节日庆典习俗形态的形成,认为其节日庆典习俗主要基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间信仰,基于都老制传统,基于氏族制度遗风。

【关键词】 短衣壮;节日庆典习俗

一、短衣壮族群介绍

短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族群,人口稀少,目前仅有7000左右的人口规模,全部聚居在大新县上甲社区。上甲社区有31个自然屯,其中28个自然屯划归宝圩乡管辖,3个自然屯划归堪圩乡管辖。因此,短衣壮人在大新县又被称为“上甲人”。短衣壮的传统服饰有着显著的特色,女装上衣为无领无袖对襟短衫,上衣仅一尺左右,故而被称为“短衣壮”。据史料记载,短衣壮的祖先为北宋侬智高壮族起义军,因起义失败隐居深山,近千年以来,该族群实行族内通婚,又因交通闭塞鲜于外界互通往来,因此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得较为完整。本文对短衣壮族群的节日及庆典习俗进行田野调查,对资料进行整理,试图辨明短衣壮庆典民俗中的先进部分,摒弃其中的糟粕,以更好地留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二、短衣壮族群传统节日

短衣壮作为壮族中独特的一支,其民俗与当代壮族民俗不完全相同,其节日和一般的壮族节日也有区别。短衣壮的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且种类繁多,包含丰富的意蕴。本文将从短衣壮众多的节日中选取几个具有特色和代表意义的节日加以辨析。

1、管板节

管板节(“板”与当地壮话“满”谐音,意为村庄),是纪念上甲社区神“管板”的日子,也是短衣壮独有的节日,节日庆典定在每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何谓管板?据《上甲史俗》,管板指的是统管全屯的阴官,其功用为保佑村民们平安幸福。[1]管板神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家庭单位,上升为上甲社区的社区主神,成为整个上甲人跨越地缘与血缘单位的供奉神。可以说管板神崇拜对人们生活的强大影响力是上甲人崇拜与祭祀的基础,已经成为上甲人信仰文化的核心。[2]

在上甲,绝大多数管板神以石头为象征物;板价村比较特别,是以大树为象征物。据《上甲史俗》记载,管板节祭祀仪式开始后,要在象征管板神的石头或大树前摆上贡品、香烛等,并把红纸贴在石头或大树上,寓意管板神保佑村民来年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并请巫公做一夜的道场,拂晓时杀大猪祭神。天亮后各户用篮子装上熟鸡、糍粑、糯饭到场祭拜,并由巫公逐户点名。仪式结束后,巫公把部分猪肉分发各户,余下的供全屯一户一人现场会餐,共同商议新年生产安排。舞狮队举行杀狮祭狮仪式,意为与“管板”一同欢饮,祈求保佑平安吉祥。[3]

管板节作为短衣壮人最看重的节日,以原始的自然崇拜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研究古代自然崇拜的活化石。自2008年起,短衣壮族群在板价村村头的河道中放置渔网,每户每年出资20元购买鱼苗,自然放养在村集体河中,为管板节庆典上的聚餐增添了佳肴。聚餐议事和集体放养鱼苗的大型常规活动已经演变成促进社区村民交流互动、维系族群内部团结合作的情感纽带。

2、三月扫墓月

壮族扫墓的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然而短衣壮以自然屯为单位轮流扫墓,在整个三月里每屯祭扫一日,只有归属于堪圩乡的三个自然屯三月初三扫墓。扫墓的时候需带上鸡、鸭、五色糯米饭等贡品。供奉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特有的传统,短衣壮也有同样的习俗。五色,指的是红、黄、黑、白、紫五种颜色,用不同的植物染色而成。缤纷的色彩混合着各种植物汁液和糯米的香气,祈求祖先享用之后保佑五谷丰登、平安顺利、人畜两旺。

在扫墓日的前一天,每个原生家庭的已婚子女须带齐配偶和孙辈与父母汇聚一堂,包括女婿和外孙子女在内的大家庭成员如无故缺席扫墓活动,往往被视为不孝而受到社区舆论的批评。短衣壮重视儿女团圆,家家户户都设有女儿房,为出嫁的女儿保留房间供女儿女婿回家时居住,并无女儿女婿回娘家分房而睡的习俗。可见,在生活习惯上和祭祀祖活动上,短衣壮是将出嫁的儿女及外孙子女视同一家人,宗亲关系涵盖了所有的儿女,没有重男轻女的忌讳。在扫墓日前一天,已婚子女同时也被要求攜带身为亲家的公婆或者岳父母入住父母家,帮忙杀鸡杀鸭、烹制五色糯米饭;次日帮忙款待来自其他自然屯的亲戚,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做好后勤服务。主家提前为客人及亲家准备客房居住。

由于短衣壮各自然屯扫墓时不尽相同,居住在其他自然屯的亲戚得以登门探访,连同儿女邀请来的外族朋友,在扫墓日当天上午都参与主人家的扫墓活动,平整坟头、挂纸钱鸣炮、行拜祭礼仪等。参与扫墓活动的亲戚朋友越多,主人家越感觉光彩荣耀,向先祖汇报其门庭兴旺广结人缘。主家早上扫墓,下午款待客人饮酒唱山歌,晚上组织未婚青年唱情歌直到次日天亮。三月份扫墓节的上甲社区是在族人轮流请酒及欢歌笑语中度过的。

3、六、七月耕田节

耕田节,上甲人称为“昆雷”节,也就是“田魂”节。该节的目的在于祭祀田地之魂,祈求田地肥沃,地力高产,少有病虫灾害,以期当年的农作物能够丰收。上甲人世代从事稻作农业,非常重视田地,耕田节要反复过两次。先是六月的“田魂”节,约摸在各户插秧之后进行,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七月的“田魂”节定于七月初六。据《上甲史俗》记载:过节时各户要做糯米饭、杀鸭。之后带上贡品,在自己的田头插上香椿枝叶和纸钱,祭祀“田魂”。[4]祭祀完毕后返回家中,和亲朋好友一起欢聚热饮,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聚后和亲友齐聚欢饮,突出表现了上甲人民看重家族团结的美德。可以说耕田节来自于上甲人朴素的勤劳耕作、靠天吃饭的思想。

除了以拜祭田地来企盼丰收之外,还特别重视与之息息相关的另一个生产工具——“牛”。每年五月初五,凡是有牛犊准备服役的人家,都要在这天把牛拉到田里学拉犁耙。上甲人通过这个举动来祈求牛能够勤耕。另一个活动是在七月十四,各户除了举行传统祭祀先祖的活动,要在晚上到牛栏祭牛魂。[5]

三、短衣壮庆典习俗

1、婚礼

和汉族、普通壮族的婚姻形式相比,短衣壮的婚姻形式非常独特。在上甲人的婚姻观念中,男女地位是平等的,同时民风淳朴,族人和善,不歧视上门女婿,兼顾夫妻双方老年父母的养老需求,因此入赘婚和两头婚比较盛行。上甲人婚姻习俗虽然形成于北宋侬智高起义发生之前,但确体現了崇尚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和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值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借鉴。

(1)不落夫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短衣壮的不落夫家婚俗世代完整传承。订婚年龄很早,从6、7岁即开始,一般最迟不超过12岁。婚姻以取八字的形式选定对象,为父母包办婚姻。具体流程如下:男方父母选定3到8个意向女方,征得各女方父母同意后取得各女方八字。后交给道公合八字。合八字后,道公会留下一个最好最合适的八字,把其余的八字退还。[6]至此,婚姻对象初定。若女方同意,再经过简单的订婚手续,这门亲事就定下了。直等到15、16岁左右举行结婚仪式。上甲人的结婚仪式非常简单,分为“进屋”和“过门”。请道公择定吉日后,于吉日当天由男方母亲把装了糯米饭、鸡、肉的篮子送到女方家。新娘换上新衣随着到男方家。男方家接亲,在家门口烧着火把或火堆,新娘的双脚跨过火把或火堆,踏入门槛即是“过门”,也就完成了结婚仪式。入赘婚的典礼亦如此。结婚当日不设宴饮酒招待亲朋,新郎新娘并不圆房,女方当天晚上即回到娘家长住,一直要等到18岁才可以同房。同房后,女方仍然不落夫家,直到有了孩子女方才到夫家居住。直到这时候,女方的嫁妆与孩子的摇篮、襁褓一起送到夫家。男方上门的情况同女方嫁人同等办理。离婚的程序也很简单:先经由双方协商好孩子抚养权和财产问题;后由当地文人写下契约,盖章生效,双方各执一份。正值壮年的夫妻离婚后,可自由再娶再嫁,不受约束。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发生了演变,儿童订婚和父母包办婚姻的传统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以歌为媒,自由恋爱”。适龄未婚青年在歌圩或三月扫墓月通过对歌选择恋爱对象,自由择偶后按照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演绎婚礼过程,但是婚礼当日新娘回娘家居住的时间缩短成了三五日。如此既传承了祖制,又符合现代婚姻法的相关要求。

(2)回避新媳妇进门的礼仪。壮族众多支系的婚礼并无拜堂仪式,新娘下花轿、跨火盆,送入洞房稍整容颜之后,即大方地到会客厅与宾客行敬酒礼仪。宴席散尽天色已晚,回房入睡;次日也无新媳妇敬茶的礼仪。短衣壮的婚俗在这些方面与其他壮族支系并无差别。有所不同的是:短衣壮婚礼不仅没有拜堂仪式,新娘或入赘的新郎到达家门口时,全家人都不能不出门迎接,而是离家躲避起来,待到新人跨入厅堂进香祖宗灵位之后,全家人才能出现。此礼节表示听从新媳妇吩咐,允许新媳妇当家,要经新媳妇允许家人才能进来。

2、月子习俗

在短衣壮传统观念当中,产妇因身带恶露而被认为不吉利,月子期间有诸多禁忌:禁忌经过相邻家门口、禁忌对着门口喊话、禁忌对外应答他人的谈话、避见陌生人、让公婆照顾不整洁(有恶露)的身体视为不敬。因此,妇女从临盆到做完月子,期间的饮食起居均由母亲陪伴照顾。满月娘家其他亲人过来庆祝、送嫁妆,宴席散后母亲才同女儿分别。期间,产妇的饮食起居均由母亲照顾,公公婆婆负责做家务与照顾婴儿,闲暇时两个原生家庭的老父母饮酒话家常,十分和睦。虽然有关坐月子的禁忌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由母亲和婆婆明确分工、共同辅助养育家族新生命的传统习俗却是蕴含着规避婆媳矛盾、巩固出嫁女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智慧。

3、诞生礼

短衣壮人的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安花三个环节。三朝,指的是孩子出生后第三天给孩子举行的诞生礼。这天,外婆和家族成员来看望孩子,给孩子买来新衣。先是用柚子叶煮水给产妇和新生儿洗澡,意为洗去邪气污秽。之后由外婆给孩子穿上衣服。村里的小孩子们将新生儿围住大声喊叫。小孩子们喊道:“稍(意为妹)啊,毛(意为哥)啊!去耕地啊!去种田啊!去打柴啊!”喊完后每个孩子可以领到一个鸡蛋和一团糯米饭。[7]三朝,是对婴儿顺利来到人世的一种庆贺,承担着将新生儿整合入社会体系之中的功能。新生儿脱离母体,通过洗澡洗去娘胎的晦气、穿上外婆送来的新衣,象征新的个体,同伴们“喊叫”新生儿进入社会群体之中,成为新的成员。洗三,表达了壮族人对新生命健康成长的期待和祝福,反映着壮族人对后代“社会化”的最初努力。[8]

满月是短衣壮的新生儿出生后最常见的一种诞生礼,仪式比较隆重,要宴请亲朋好友一同庆贺,接受人们的祝福。

和壮族其他支系一样,短衣壮的诞生礼也有安花。壮族人认为人是由花而来的,人死之后进入花山,直到下次投胎转世轮回。新生儿的出生即是花婆送花而来。所以掌管百花园的花婆就成了壮族人的生育之神。通过安花仪式,将花婆迎进家门虔诚供拜,祈求花婆看护好代表孩子灵魂的花朵。安花仪式比较复杂,包括进门、送花、安花三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花环节,也就是把由外婆购买的花婆神龛安放在祖先排位的旁边接受供奉。安花礼一般是由道公主持,有时也可由新生儿的外婆主持。

壮族的诞生礼在我国各民族中独树一帜,“花婆送子”的神话体系充满了原始的浪漫主义。对壮族人而言,安放神位供奉花婆,不仅有感谢花婆赐子的意思,更有对生命珍视的意味。感恩生命,珍视生命的内核值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借鉴。

短衣壮的节日庆典习俗丰富多样,上文列举的几种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节日庆典习俗,较好地反映了短衣壮族群的文化观念。上述节日庆典习俗中包含的思想有:社神崇拜、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的泛灵论思想、男女平等的观念、尊老爱幼的观念、团结友爱的观念及朴素的民主观念。通观这些观念,包含部分迷信的思想,但也并非全是糟粕,其中表现出来的男女平等的观念、尊老爱幼的观念、团结友爱的观念和朴素的民主观念都值得提倡,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猜你喜欢
扫墓庆典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生活是一场庆典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2016旅游休闲大奖颁奖暨十五周年庆典 闪耀京沪 共襄盛举
清明小记
击败“猛虎”后的独立日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