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双重效应及道德引导

2019-04-29 03:53吴佳芮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摘 要】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自发性、突发性、多元性、目的性、戏剧性等特征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应加强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道德引导,首先要增强网民主体的道德建设,提高认知水平、规范网络行为;其次应完善互联网行业的道德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最后应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关键词】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双重效应;道德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各类社会问题导致突发事件频发,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网络舆情的力量时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突发事件的爆发不仅会给现实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威胁,同时也会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如何正确看待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道德引导,是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相关问题概述

1、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当前社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严重危害,急需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特征有:第一,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事件在大众并未预料的情况下发生,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对社会和谐安定产生威胁。因其突然发生,公众心理准备不足,产生较为负面的情绪波动;社会资源准备不足,各类资源需临时调动。同时,相关管理者、负责人准备不足,急需制定相应处理方案。第二,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是发生状态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规模都难以预料。二是事态变化不确定。由于事发突然,很多情况下相关人员进行的都是非程序化决策,所作的决策、后续行动、媒体的报道以及舆论的走向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事态发展造成影响。第三,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在事件发生后,由于各方准备不足,难免对社会、个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伤害和损失,包括生命、财产、心理等多方面,这其中有些是暂时的,会逐渐恢复和改善,而有些则是长期的,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如果不够及时或不够妥当,也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第四,突发事件具有衍生性。衍生性是指由突发事件本身的爆发进一步引发了其他事件的发生。这其中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衍生出的其他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影响小于最初的突发事件,因此公众的关注焦点、政府的应对及社会相关力量的处置仍集中于最初的突发事件;另一种情形是衍生出的其他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影响大于最初的突发事件,从实质上来说,是事件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改变,因此,对于事件的应对措施也随之调整。第五,突发事件具有扩散性。由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突发事件不再仅仅只是对当事人或者发生地产生影响,而是会因其内在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出现跨区域的传播,对他人或他地区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很多突发事件本身就已经是国际性事件,例如恐怖袭击、政治变革等,自然扩散得更广、更快,会引发更为强烈地关注。

2、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1)网络舆情的概念。“舆情”二字本出自于《旧唐书》中唐昭宗李晔在公元897年的一封诏书:“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1]沿用至今,“舆情”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大众的意愿,也可宽泛地理解为公众的态度、意见及情绪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舆情作为现代社会中舆情的一个分支,形成并不断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刘毅在其所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提出“网络舆情”的概念,他认为网络舆情是源于各类事件的剌激,从而产生的借助网络传播的,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认知、情感、所持态度以及行为倾向的集合。[2]因此,网络舆情是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草根下放,网络空间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网络舆情对整体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2)网络舆情的特征。第一,网络舆情具有自发性。在互联网上,网民自发爆料,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这样形成的舆情是民意真实的表达。尽管这种民意有好坏优劣之分,但都是表达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威慑力,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第二,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通常十分迅速,突发事件的出现加之公众情绪化的意见,就立刻可以演化为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当某一事件突发,网民便可以立刻在网络中发表意见,个体的意见可以快速地汇集从而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社会化传播渠道的通畅使得频繁互动产生,强大意见声势随之形成。第三,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是非常宽泛的,舆情话题的出现通常是自发、随意的。舆情主体方面,网民并非来自同一阶层或领域,而是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舆情话题方面,涉及国家社会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舆情来源方面,网民在发布和传播言论上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随时将言论发布在网上,亦可对已发布的言论进行转载和评论。第四,网络舆情具有目的性。网络舆情的诉求,八成以上都是基于利益,即公众维护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安全等方面,一旦这些利益诉求得到基本的满足与实现,网络上的舆论也会渐渐平息。第五,网络舆情具有戏剧性。在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中,有七成以上事件情节都颇为戏剧化,一些构成故事的必备元素极为容易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很多事件采用具有煽动性、娱乐化的传播符号,吸引网民的关注,也便于舆论的扩散。

总而言之,由于当前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性,我国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现状。

二、我国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称: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我国网民规模经历近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增长率逐渐趋于稳定,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3]与之伴随的是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以推动互联网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互联网发展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网民规模的巨大以及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也使得我国网络空间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黑格尔曾说过:“公共舆论既值得重视,又不值得。不值得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表达,值得的是在那些具体的表达中隐约地反映着本质基础”。[4]当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互联网的低门槛,信息传播的惊人速度、真伪难辨,意见态度表达的混沌不明,都對舆论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效应更应加以重视。当前,我国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大致呈现以下几种状况:

1、网络舆情引导民众进行自我教育

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垄断局面,网络舆情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生态,影响了突发事件的走向以及公众的关注重点,在网络空间中,民众参与发布的消息多是反映群众日常生活,关心的时事和热点问题。这些消息具有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特点和强烈的吸引力,通过网民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可以取得官方正规道德教育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网络的平等性和匿名性给予了网民能在无所顾忌的环境下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机会,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网民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网络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道德审判”,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目光,从而达到广大网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目的。

2、网络舆情助推民意的蓬勃发展

畅通民意的表达是解决产生网络舆情道德困境的有效方式。网络舆情是承载社会大众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公器,是最有效的表达途径。民意只有通过网络舆情才能拓宽表达的空间,才能快速而有效的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见。由于网络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既存在遵守自身价值立场来表达自己个人观点的真正网民,又包括那些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发表不真实意见的网络水军,但不管怎么样,网络舆情都是作为现实社会的“镜像”来反映总体民意的,特别是为那些弱势群体和基层民众发声。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推进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网络舆情民意的汇集也越来越强。网络舆情助推民意的蓬勃发展,网络传播也促进了网民和现实社会成员的参与。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进一步互动,使其成为了聚集民意和解决道德困境的新平台,成为中国加速转型中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发泄口。

3、价值多元化引发网络秩序混乱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价值受到世界多元的价值的影响和渗透,形成形态、层次以及形式不同的多元化格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社会个性、自由的价值观念的渗透,引发了现有的道德观念的剧烈震荡。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盛行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思念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价值多元化的格局也进一步导致了网络秩序上的混乱和道德紊乱的现状,处于一种道德真空的状态。受到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影响,对于网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突发事件或问题,广大网民所表达的观点都能找到所谓的标准进行“解释”和“维护”。多元的价值观念导致了网络舆情的复杂化,从而也使得网络秩序处于一种更加混乱的状态。

三、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双重效应分析

1、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

(1)新意见领袖形成,政府更易了解人民真实诉求。2016年5月,雷洋意外死亡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而事件中,新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这之后,雷洋的同学在知乎发起讨论,雷洋家人与警方各执一词让案件真相扑朔迷离。网上多方平台的新意见领袖进行了强效互动,最终推动此事件成为全国关注热点,进而也推动了事件进程。从这一事件中,可以发现新意见领袖的力量和作用,新意见领袖是区别于旧意见领袖而言的,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这一环节传递给公众,而互联网时代,新意见领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新群体,这种叱咤风云的力量源自于其背后数以万计的忠实粉丝群,粉丝群赋予了新意见领袖一呼百应的强大社会动员力,他们在网络舆论的引发、引导、引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使得政府可以获知普通百姓们最真实的声音,新意见领袖对健康文明的倡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为广大人民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社会氛围。

(2)更易调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互联网作为自由表达的空间,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在网上,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意见反馈,拓宽了政府与人民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途径。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意见的集合,政府可以随时听到来自公众的声音,随时获知网络舆情的动向,了解公众的情感与态度,汇总公众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得信息上下双向互动,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制定、执政能力的提升,切实保护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人民个人利益,加快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3)网上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信息内容的覆盖广泛,数量庞大,国家、社会、个人信息均包含其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中因种种因素造成的监督机制滞后甚至失效等问题,为有效的网上监督提供了更大可能。政府也因此能够更加公开、高效、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推动事件朝更为有序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一些反映社会真实状况的信息得到了更多关注,避免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不利因素,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危机事件,广大民众需要迅速了解事件真相,密切关注事件发展,互联网传播便成为了最便捷的手段,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以及意见反馈的速度,使网民的监督权通过网络舆情得到更大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由此展现出来。

2、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

(1)舆论引导并非始终正确,甚至可能形成舆情危机。在网上,信息发表具有随意性和自由性,给了每个人最大的发言空间,但很多网民却没有善待这种权力,有意无意地滥用了自己的话语权,尤其是涉及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时,在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在网络上,公众对现实状况的不平被放大,网络舆情快速扩大,事态出现恶化趋势,难以控制,最终爆发舆情危机。舆论尽管是社会大众集中意志、态度的表达,但鉴于公众认知程度、教育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某些外在因素的制约,这种意见集合并不总是正确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真理可能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种时候,舆情可能就不能代表正确的意见,甚至可能掩盖真理。

(2)网络舆情与司法公正难以权衡。面对突发事件,公众对于事件的看法通常是依据个人习惯和道德意识,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网民在发布一些意见和言论时,可能并非是理性的,而是片面的、情绪化的,这些言论可能缺乏事实基础,公众也并未考虑其法律因素,但司法公正是以法律为准绳的,是需要有理有據的,因此,这二者之间就存在了某种对立,民意、舆情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道德与法律的衡量,这也是当前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3)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尚未健全,易滋生网络谣言和暴力事件。在我国,目前仍未有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言论自由与散布谣言的界限较为模糊,例如2016年2月,一段求职节目视频,使工人郭英森、民间科学家、主持人张绍刚迅速成为话题热词。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主持人在节目上的种种行为的不满,表示应当尊重梦想。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很多新意见领袖都表达了对“诺贝尔哥”的支持,媒体顺势将其包装成一个怀揣科学梦想的工人,很多网友也对此事持续关注,发表观点。随后知名网站“果壳网”的一篇《我们应该尊重梦想,但“诺贝尔哥”只是瞎想》也引爆社交媒体。而事件却最终被证实为是一次明显的网络营销,不少公众号也借此事的热度,通过一些敏感言论煽动网民情绪,社交平台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技术赋予了公众更加快捷、便利的发声条件,但很多网民对话题的表达仅仅是基于自己的初步认识,对于事件并未作出深入分析,这种非理性的表达又缺少了“把关人”,会对正常的舆情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事件。

四、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道德引导与规范

1、增强网民主体的道德建设

(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应具有的反思推理及批判的能力。这种能力投射在网络生活中,就是网民要对网络上的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对一些网上行为做出判断。[5]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同网民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关系重大,而只有提高网民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增强网民的道德认知水平,才能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推动事态朝着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尤其当前社会环境复杂,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增强,网民只有真正地认识到道德在网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网上依旧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在充分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后再进行判断,发表意见,才能够遵从自身的道德观念行事,在网络舆情发展中发挥自身积极作用。

(2)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大学》中记有“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训诫。这句话中的慎独二字,讲的是正人君子独自一人之时自己内在的高尚品质也不会有所改变,做事依然慎重严谨。[6]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如果面对事件的突然爆发,就失去约束、放任自流,不再用道德规范行为,滥用自己的话语权,就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对他人、社会甚至是国家造成危害。公众作为网民参与网络生活时,道德二字也要落实在行动之上。面对网络上人和信息的良莠不齐,网民自身也应不断的用道德标准审视自身,用优秀的道德品质不断的鞭策自己,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有坚定的内心信念,懂得判断舆论的正确方向,保持道德自觉,从而指导行动。

(3)深化网络道德教育。深化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亦是减少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要重视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当前,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多,但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更容易失去理性、人云亦云,对舆情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我国,计算机教育虽已成为了中小学课程,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有利因素,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深化网络道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修养,当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生活中产生真正的效果后,网民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坚定内心、遵守道德规则,对利弊是非做出正确判断,对自身行为有所约束,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才会得到更好地发挥。

2、完善互联网行业的道德规范

(1)提高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网络媒体人作为互联网上的新意见领袖,其道德素养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网络媒体人理应是向网民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的,但由于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行业人才需求量上升,专业人才呈现匮乏状况,一些相关岗位聘用了非专业人员,其本身的专业素养并不达标,缺乏责任意识,经验不足,致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内部良莠不齐,因此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由于种种原因,网络媒体人传播信息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虚假成分,甚至引发舆情危机。所以,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也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面对舆论,网络媒体人要真正的为网民把好关,守好门,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公众提供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更好地引导舆论,使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得到更好地发挥,使社会公共利益及公众的个人利益得到更好地维护。

(2)加强网络媒体的道德引导。面对海量信息,网络媒体作为当前最便捷的大众舆论平台,其道德引导作用应当得到充分地发挥,也应肩负起舆情发展过程中相应的责任。但在某些突发事件中,一些违背道德的不良网络媒体,为吸引网民关注,获得利益,在网络上做出恶意炒作、散布谣言等行为,使得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影响事件进程,影响网络媒体自身形象及公信力,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网络媒体的道德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利益角度出发,必须要以遵守法律、遵循道德为前提,做好海量信息的“把关”工作,向网民传递更多有益信息,从而引起网民重视,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上,要坚持道德准则,减少偏激思想的传播,让网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使舆情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发展。

3、强化政府部门的网络管理

(1)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突发事件中,针对网络舆情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明确网络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在突发事件中网民参与的责任标准和法律尺度,明确法律界限。面对网络舆情所产生的道德困境,必须将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约束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网络舆情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明确“责权利”,不能只从政府的利益考虑,在维护政府监管权利的同时,还要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让网民能够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识,明确道德的后盾在于法律,道德的底线也在法律,只有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自我的管理和约束。

(2)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依靠公信力,政府可以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当前,由于互联网传播打破了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局面,赋予了社会新的传播资源,各种思潮在网络上自由表达,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政府部门更有效地进行网络管理十分重要。政府作为执政党理念、政策的体现者和社会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在社会理论结构中始终都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政府只有形成政治道德自律意识,树立政治道德中的“公正”、“为民”的理念,保证政治道德行为的“正义”,才能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真正为公众所信任,才能真正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而建立更加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

(3)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我国当前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应对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主要部门是各级政府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其制定和健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有助于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面对网络舆情的爆发,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保持统一领导,从容应对,正确、高效、迅速的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网民主体的自律;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上的主导作用,利用其权威性对网络上充斥的虚假信息进行纠正和消除。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作用,加大传统伦理道德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在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能够坚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主动的抵制虚假和不良的舆情,加入到正确舆论导向队伍之中,防范舆情危机的发生,净化网络空间,使网络舆情与现实生活形成良性互动作用,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

时至今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公众拥有了更自由的发言空间,使得即便是再平凡的人,也有了表达诉求、获得关注的权力,而政府也可通过网络舆情而更易了解真实民意,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善加利用的话,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但舆论的确是一把双刃剑,突发事件发生时,如若处理不当,会陷入谣言泛滥、舆情危机等失控状态之中,其带来的危害也是难以估量和补救的,因此,当面对突发事件时,如果网民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遵守道德规范,媒体能够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加以正确引导,政府能够对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并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们将会拥有更加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

【注 释】

[1] 旧唐书.第一百七十七卷.乾宁四年(897).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2017-1-22.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01.

[5] 孙彤,谭宇.网络主体的个人道德建设探究前沿[J].2012(4)60.

[6] 陈翯.网络舆论失范现象的伦理审视[D].北京邮电大学.2012.40.

【参考文献】

[1] 陈翯.网络舆论失范现象的伦理审视[D].北京邮电大学.2012.40.

[2] 马云卿.失范的“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兰州大学.2009.25.

[3] 赵海波.新媒体下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27.

[4] 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23.

[5] 杜晓丹.网络舆论的伦理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40.

[6] 安丽梅.从网络暴力谈网民道德的培育[A].思想教育研究,2016(2)92-95.

[7] 赵珞琳,何笑然,田丽.我国网络舆情系统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及对策[A].知识学习与管理,2016(3)113.

[8]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9] 梁春阳.论党政部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21-25.

[10] 陈显忠.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的机制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3)9-13.

[11] 张炯.网络编辑在网络舆情监督中的新使命[J].新闻知识,2013(7)51-53.

[12] 王子文,马静. 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52-56.

[13]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4.

[14] 李彪.微博時代网络水军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影响效力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10)30-36.

[15] 孙彤,谭宇.网络主体的个人道德建设探究前沿[J].2012(4)60.

[16]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7] 王国华.解码网络舆情[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8] 孔令栋,马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19]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0]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1-22.

【作者简介】

吴佳芮(1995—)女,甘肃兰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