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现状调查研究

2019-04-29 00:06李鸿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调查现状幼儿园

李鸿

【摘 要】本文基于实地调查,从科学区活动内容选择、涉及科学内容的区域差异、科学区材料数量和种类以及来源与更新、科学区位置、科学区规则的建立、科学区活动来源、科学区教师指导行为等方面论述幼儿园科学区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投放开放性材料并及时更新;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水平和需要科学引导幼儿;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变换角色参与科学区活动;注重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幼儿自主建立规则,参与材料制作与准备;根据儿童兴趣开展相关科学活动。

【关键词】科学区  幼儿园  现状  策略  活动  材料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026-03

科学区角可以作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有意义的延伸与补充,是幼儿园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载体,可以激发与鼓励幼儿开展系列微型科学探究,让幼儿在科学区探究中提高科学素养。为了了解幼儿园科学区环境创设及探究活动开展情况,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本文以广西某幼儿园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幼儿园科学区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45份问卷,回收45份,回收率100%。运用SPSS21.0软件统计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访谈法与55名幼儿进行访谈,对科学区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最后将问卷调查结果与幼儿的谈话内容相结合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科学区活动内容与主题选择适宜

调查中教师对于科学区活动内容考虑因素依次为适合幼儿探究和操作(88.9%)、有教育价值(88.4%)、幼儿感兴趣(86.7%)、与幼儿已有科学经验相联系(80.0%)、教师熟知(75.5%),说明大部分教师在开展科学区活动时能考虑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并结合自身专业能力选择适合幼儿需要和年龄特点的科学区活动。在2017年10月所调查的科学区主题活动中显示,大班组老师有12人选择“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小班组老师有19人选择的主题是“快乐幼儿园”,经过交叉表及卡方检验得知,科学区活动主题与不同年龄班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一定程度上说明科学区活动内容根据教育主题和年龄班进行选择,科学区开展的主题具体如表2所示。从调查中可知,教师选择科学区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问题、观察最多,占86.7%;其次是来源于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占84.4%;来源于同事的经验与建议占75.5%;来源于教师兴趣爱好占62.2%,说明该园活动区主题来源多样。

(二)不同年龄班涉及科学内容的区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科学区作为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形式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调查得知该园比较重视科学区活动的开展,93.3%班级教师表示班级有1~3个区域涉及科学内容,仅有6.7%表示目前还没有区域涉及科学内容。其中42.2%教师表示班级里至少有1个区域涉及科学内容,26.7%教师表示有2个区域涉及科学内容,24.4%教师表示有3个区域涉及科学内容。另外仅有6.7%表示目前还没有区域涉及科学内容。经过卡方检验,在提供的材料总数上并未因年龄班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9>0.05),具体如表3。

(三)科学区材料数量充足、种类丰富

区域材料是幼儿开展探索与观察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表示班级科学区材料数量为:10个以下的占53.3%;35个以上的占15.6%;15~20个的占13.3%;10~15个的占11.1%;20~25个以上的占4.4%;30~35个的占2.2%,具体见表4。

游戏材料的充足与否影响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避免因为游戏材料不足引起争夺游戏,或因为游戏材料过于丰富而导致无从选择。其中以5~7种科学区材料为最多,占40.0%,其次是拥有3~5种科学区材料占31.0%;10种以上科学区材料占了8.9%,另外3~5种、7~9种科学区材料均占6.7%,6.7%班级教师表示没有科学区。

(四)科学区材料多来源教师自制,更新有差异

此次调查发现大部分科学区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师自制,占26.6%;其次是来源于家长自制,占17.2%;接着是幼儿园购买和废品回收均占15.6%;幼儿制作的占15.6%;另外的14.1%来源于其他,有些是教师网购的,具体数量与百分比如表5。调查中,71.1%的教师表示会增添材料,28.9%的教师表示不会增添材料。在更新的依据上,29.0%的教师选择根据幼儿兴趣进行更新,26.0%的教师根据教育活动主题更新;25.2%的教师根据材料进行更新;另外16.8%的教师根据季节进行更新,其余3.0%的教师根据其他情况更新,因此材料的更新有差异,具体数据如表5。

(五)科学区位置相对科学

调查中45名教师对于班级科学区位置的创设基本符合科学区布置的原则,考虑采光、水源及安静的环境。68.9%的科学区采光相对较好,方便幼儿进行观察与实验;53.3%的科学区相对靠近水源,方便幼儿清洗与利用水资源;51.1%的科学区相对安静,能提供给幼儿专注地开展科学活动的安静环境,但也有4.4%的科学区位置相对吵闹,影响幼儿专注地开展探究活动。

(六)科学区规则建立主要以师幼协商确定

调查发现79.9%的教师认为,科学区规则的建立是由师幼共同协商确定,6.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幼儿自主确定,6.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教师自行确定,另外有6.7%的班级没有科学区。46.6%的教师在科学区活动开展之前建立活动规则,8.9%的教师在科学区活动开展过程中建立,8.9%的教师在科学区活动开展后建立,另外35.6%的教师在科学区活动开展前、开展中或者开展后都有建立。在规则建立后,82.2%的幼儿基本能遵守,6.7%的幼儿不能遵守,4.4%的幼儿完全能遵守,其余6.7%没有科学区。在活动结束后,66.6%班级的幼儿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收拾材料,26.7%班级的幼儿能主动收拾材料,6.7%的班级没有科学区。从这些数据中可知,幼儿对于科学区规则的建立与遵守都能较好地实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幼儿在“科学区活动后是否收拾材料”及“幼儿遵守科学区规则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36,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大班幼儿在科学区活动材料收拾情况比小、中班情況更好。幼儿遵守科学区规则情况大班遵守情况相对较好。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于材料的整理能力有所提高,规则的遵守能力有所提高。科学区活动后的交流讨论可以进一步将幼儿的科学经验进行巩固与升华。调查中46.7%教师表示会在科学区活动经常开展交流讨论,17.8%教师每次都会开展,26.7%表示偶尔开展,此外有8.8%教师在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时并未有任何的交流讨论。

(七)科学区活动来源多样

调查结果显示,6.7%班级教师表示没有科学区,4.4%表示非常不满意自己班级的科学区,40%表示不满意,46.6%表示满意以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班级科学区材料及活动的开展不是很满意,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教师想做好科学区。从调查中可知,教师选择科学区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问题、观察最多,占86.7%;其次是来源于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占84.4%;来源于同事的经验与建议占75.5%;来源于教师兴趣爱好占62.2%。

(八)科学区教师指导行为以提问与提供材料为主

教师对科学区活动的指导行为对科学区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影响。此次调查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依次是提问(88.9%)、提供材料(86.6%)、演示与讲解(66.6%)、幼儿练习技能(48.8%)。支持与引导幼儿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之一,科学区作为区域游戏的一种,教师的指导行为影响着幼儿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三、优化幼儿园科学区域的策略

(一)投放开放性材料并及时更新

科学区材料更新是促进科学区活动有序开展的条件,也是促进幼儿科学素养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因此,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应与幼儿已有科学经验和兴趣、教育活动主题相联系起来,保证材料具有吸引幼儿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具有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开放性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丰富其探索的方式方法。因此,要保证投放的材料具有开放性,引发幼儿多样的探究。学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理解和接受科学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可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并根据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形式来呈现。从材料的更新周期上來说,科学区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科学区域游戏活动的发展进程及主题活动的开展而更新,不断扩大幼儿的科学认知面,丰富科学经验,进而提高幼儿科学精神素养。

(二)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水平和需要科学引导幼儿

调查显示51.1%幼儿在科学区是有目的操作,42.2%是无目的操作。大部分幼儿喜欢让教师和他们一起玩科学区,从中可知幼儿更希望教师能以玩伴的身份介入科学区活动的指导。教师在科学区的指导应以观察为依据,根据观察所得,准确地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水平和需要,并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水平和需要合理介入,把握介入的“时”与“度”,及时解决幼儿所遇到的困难,不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难而终止,也不让幼儿因为教师的过度干预影响自主探索的欲望与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科学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与兴趣,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最后鼓励幼儿分享交流,引导其表达分享科学发现与结果。

(三)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变换角色参与科学区活动

在访谈的55名幼儿中,有12名幼儿(21.8%)表示教师不会和他们一起玩科学区,主要是因为教师忙于其他事,或者认为教师是大人,不喜欢小朋友的玩具,或是让幼儿独立探索。如有幼儿认为“老师不会和我们玩,因为他要做其他事情”,“老师不会和我们玩,老师是大人,不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另外有43名幼儿(78.2%)表示教师会参与他们的科学区活动,在教师参与的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协助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材料、教幼儿玩法与建立规则、以观察者或是以玩伴身份参与幼儿的科学活动。如有幼儿说“老师会和我们玩,老师会帮我完成不了的东西,教我怎么拼下去”,“老师会和我们一起玩,他们会先定好规则,然后开始游戏”,“老师会和我们一起玩,他们会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探索”。在访谈的55名幼儿中,大部分幼儿希望有老师和他们一起玩,占总访谈人数的92.7%,另外的7.3%表示不希望有老师参与,想独立玩或是陪他们在别的类型区域玩。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在科学区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玩伴角色参与幼儿的科学区活动。

(四)注重多元化的评价

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说,教师和幼儿均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但应更多鼓励幼儿参与评价,通过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让评价具有实效性,为下一次科学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有益的前期经验。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评价内容应全面,不仅关注科学区活动的结果,更应该关注科学区活动的过程。评价幼儿在科学区活动过程的表现可以提升幼儿的经验,让幼儿的科学经验进一步升华。将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究及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评价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将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情感体验、探究方式融于评价中,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兼顾幼儿发展。

(五)鼓励幼儿自主建立规则,参与材料制作与准备

科学区规则的建立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教师制定的科学区规则并非所有都能为幼儿所理解。因此,鼓励幼儿建立规则,以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建立规则。此外,在现代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是以活动材料提供者、环境创设者的身份及游戏玩伴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幼儿占主体地位。因此在科学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可适当鼓励幼儿参与科学区材料的制作与准备。如在科学区种子的生长过程观察活动中,可让幼儿参与收集各种常见的种子,一起播种,鼓励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精神。在观察记录过程中,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与年龄差异,鼓励以表格、图画、复述、文字等不同方式记录过程与结果。

(六)根据儿童兴趣开展相关科学活动

在访谈的55名幼儿中,有53名幼儿表示喜欢科学区,占96.4%,有2名幼儿表示不喜欢科学区。在访谈中了解到,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钓鱼”“走迷宫”“配配乐”“编系”“开锁”“小毛球”,以及结构游戏中的搭积木、玩雪花片、拼图等。因此在开展科学区活动时,可以考虑幼儿的兴趣,以幼儿的兴趣为起点,开展相关科学活动,提供相关材料,丰富相关科学经验,强化与提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调查现状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