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行动指南

2019-04-30 09:08刘德海
群众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

刘德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揭示本质属性,强化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培根鑄魂”,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本质属性的科学界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根”怎样才能培得更加强壮,“魂”如何才能铸得更加强大,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培根铸魂,是时代担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是哲学社会科学履行培根铸魂职责的前提,另一方面,培根铸魂的过程,也就是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画出最大同心圆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就必须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注入源头活水,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学理支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两个“不可替代”到两个“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宏大坐标中、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新概括。

这些重要论述,更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出了新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成为新形势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这次政协联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揭示了其“培根铸魂”的本质属性,明确了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四个坚持”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行动指南,为理论家学问家的成长和学术精品的涌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紧扣时代脉搏,承载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时代是思想之母。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支撑和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战略、新任务,蕴含着新变化、新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担当、新的时代要求,必然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顺应时代的呼唤,就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内存,升级我们的驱动程序,优化我们的思维空间,在集成创新中不断超越历史、超越自己、跟上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热切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时代化的价值取向,勇于并且善于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研究的课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实现理论的升华,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身处伟大变革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频、与人民同行,就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在时代跨越中把握时代热点、回答时代课题、书写时代答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要适应“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党的建设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的重心转移的时代脉动,在更广阔的坐标和视野中,聚焦新变化、新跨越、新飞跃,科学展开研究布局,统筹组织研究力量,着力概括出具有深刻解释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站稳人民立场,凝聚磅礴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学术精品写进群众的心坎里。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追求,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一旦脱离了人民,就会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术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要肩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课题,把人民作为最好的老师,多到鲜活的基层一线汲取养分、凝聚智慧,把学问论文写进群众心坎里。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改进社科研究范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做人民群众真正需要和打心眼里喜欢的学问家。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哲学社会科学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越是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越是需要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紧紧依靠人民,熔铸磅礴的奋进力量。要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要推动现实问题解决,用理论创新成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回应人民期盼;要强化受众思维,增强受众意识,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把学术话语转换为群众话语,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汇聚和激发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

奉献学术精品,助力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殷切希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站稳人民立场,还要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确立“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价值追求,就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深入最基层的实际,根植最鲜活的实践,捕捉最前沿的动向,认真研究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提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只有实现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才能把实践的结晶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增强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好航向。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炼就明察秋毫、拨云见日的“火眼金睛”,真正做到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迷雾辨事非。要强化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勤学多思、深谋远虑,在变与不变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要以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先行,在创新中开展深度研究,在严谨中锤炼学术精品,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善于捕捉經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又要善于把脉社科理论界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直面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浮夸、浮躁、浮在表面的现象,直面智库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切实摆脱片面追求“学术GDP”的不良倾向,推动学术研究从追求数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努力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人民需要的学术精品,以高质量思想产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智力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做好时代表率,引领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这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精品产出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要把为人民奉献精品和用明德引领风尚、把做学问与做人有机统一起来。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社会科学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人文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善作善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弘扬“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品格,秉承“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把家国情怀与学术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会贯通,自觉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努力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切实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要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勤业精业。要多下苦功,坚定学术信仰,坚守学术理想,秉持学者情怀,弘扬工匠精神,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著。要多练真功,树立高尚的价值追求,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对人民和社会有益的学问,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勤业精业,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把做人、做学问有机结合起来,在锤炼学术素养中磨砺学术精品,在引领社会风尚中做好社会表率,展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要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德行是学者的灵魂,学风是学术的生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德文并举、知行合一,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不仅要耐心“沉下去”,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坚守高尚职业道德,潜心静心修炼好人品、学品和文品,还要能够主动“站出来”,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努力成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社会价值的风向标、道德航船的压舱石。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今天,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精彩纷呈,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激荡人心。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奉献学术精品、引领社会风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菱的哲学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