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重在落“实”

2019-04-30 09:08陈风芹
群众 2019年7期
关键词:精力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陈风芹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各地也纷纷为减负谋实招,通过减会议、减材料、减考核等方式,着力将“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基层干部身心带来双重危害。基层工作普遍存在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材料多、迎检多、汇报多、问责多等问题,“5+2”“白加黑”是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很多基层干部表示,重复制作台账、在app上打卡、拍照录视频等各种过度“留痕”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时间精力。督查检查、迎来送往,也让不少基层干部自嘲是“表哥”“表姐”。有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个检查团、评估团、工作组,特别是那些被当做榜样的示范点,动不动就有人来考察。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填表,不是在应付检查,就是在学习文件,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精细化,让很多基层干部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通过改革有效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减负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也是人心所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知》的出台意义重大,顺应了基层期盼和呼声,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上来。《通知》明确提出了一系具体要求,“减什么”有了重点内容,“减多少”有了具体要求,“谁来减”也有了参照标杆,责任明确。

基层情况复杂多变,难点痛点问题较多。很多改革或政策,在向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悬在空中,停在纸上”,只是蜻蜓点水,最终遭遇“空架子”“肠梗阻”。基层减负决不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切实把基层负担减下来,真正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谋改革、抓落实、促发展、解民忧上来。要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指示精神,以“一抓到底”的决心、“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贯彻落实好《通知》精神,有效为基层减负,有力促干部实干,久久为功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要防止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减负,就是要让开会、发文、检查、考核等回归推动工作的本位,不能再陷入“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里。减负减哪些、到底怎么减,应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基层切实看到行动、看到改变。

要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要精准减负,针对基层最需要的“真、准、持”,用心、用情,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每一项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要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数据“跑腿”、视频会议、文件共享、多部门联合督查考核——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固有的工作方式,给会议“瘦身”提高效率、推行信息化办公、简化绩效管理方案、清理检查考核事项等等,通过高效科学有效的管理,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任务重与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让上下级之间信息畅通,最终使基层干部“脱虚向实”。

关键看减负效果。减负成效怎么样,应多问问基层干部的感受,多听听群众的评价,多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情况。让干部心无旁骛抓工作,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这是为基层减负的初衷,也是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

“基层减负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要巩固“减负年”的成果,让减负成为一种常态,把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从各种徒劳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当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测绘工程院)

責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精力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