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和他的动物们(中篇)

2019-04-30 08:29张田
北京纪事 2019年5期
关键词:长角马哈福禄

张田

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由中国南海向西出发,寻找新的国家,进行友好交往。像东南亚诸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都与大明朝建交并进行贸易文化上的往来,一些稀有的动物此时也被选送到中国。

外国真的送来了麒麟

昔日中国的古书上常常提到麒麟,说得神乎其神,是一种了不得的瑞兽,如麒麟送子、麒麟献瑞,等等。那么有没有麒麟这种动物呢?据《明史》记载,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榜葛剌(在今孟加拉与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国王赛弗派遣使者奉表并献麒麟和名马等方物。麒麟是中国传统的瑞兽之一,与龙、凤、龟合称中国四大灵兽。传说中的麒麟长得像鹿,尾似牛尾,全身披有鳞甲,雄有独角名为麒,雌的无角名为麟,这种神兽性情温和,不伤人畜,行之不伤草木,故又称“仁兽”。

被称作“麒麟”的长颈鹿,萌萌哒

“麒麟出,王政兴”,“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每当太平盛世君主贤明圣人出现时,传说麒麟就会出现,人们对于麒麟这种神兽赋予了特别美好的意义。永乐十二年九月丁丑(7日),榜葛剌使者向永乐帝进献麒麟,引起了朝野轰动。戊寅(8日),礼部上表请贺,尽管永乐皇帝告诉大家不用上表祝贺,但仍请翰林院学士沈度写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让宫廷画师画下了麒麟的图像,将《瑞应麒麟颂》抄于图上,这幅《瑞应麒麟图》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有人曾看到过这幅《瑞应麒麟颂》图,一眼就能看出榜葛剌国进奉给永乐帝的麒麟,原来就是我们大家现在所熟知的长颈鹿。

长颈鹿产于非洲,是世界上最高的陆地动物,它们身高6-8米,身上布满漂亮的斑纹,生性温驯,尤其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特别惹人喜爱,这种可爱的动物如今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倒退到600多年前的明朝,交通与信息都還很不发达,当人们看到这种像鹿又不是鹿,长着犄角和一条牛尾巴,走路温文尔雅的动物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瑞兽麒麟。随郑和3次下西洋的通事(翻译)马欢在他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中是这样描述麒麟的:“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耳,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长颈鹿在进入中国时,它的索马里读音为“基林”(giri),恰与麒麟之音相谐,因此人们对长颈鹿就是麒麟是深信不已。

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后,长颈鹿被当作麒麟送到明朝还有五六次,分别是: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进献麒麟、天马、神鹿等物,礼部尚书吕震上表祝贺,大臣夏原吉撰《麒麟赋》。永乐十五年(1417年)阿丹国(今也门亚丁湾北岸一带)进献麒麟,其事详记于《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纪》中,大臣金幼孜写《麒麟赞》。永乐十九年(1421年)周姓中官在阿丹国购买一只麒麟,《明史》阿丹条中有明确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闰八月辛亥朔(初一),苏门答剌、古里、柯枝、锡兰山、佐法儿、阿丹、甘巴里、忽鲁谟斯、加异勒、天方诸国来朝,贡麒麟、象、马诸物,礼部尚书胡濙以麒麟瑞物,率群臣称贺。正统三年(1438年)榜葛剌国又遣使来朝贡麒麟、白鹦鹉、红鹦哥、白鸠等物。据《瀛涯胜览》和《明史》的记载,忽鲁谟斯国(今伊朗霍尔木兹)也曾进献过麒麟,但其时间不详。从这些书籍的记载看,从周边的国家三番五次地进奉麒麟。说明当时大明朝国力之强和其所实行的睦邻友好政策的影响力之大。

驼鸡 福禄 马哈兽都是什么鬼?

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在第7次下西洋前夕,为了感念海神天妃娘娘(即妈祖)的护佑,在南直隶(今江苏)和福建长乐分别立了两块石碑——《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和《天妃之神应记》碑(此碑立于宣德六年),二碑详细地记录了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时间、地点和事件。其中第5次出行后,西洋(西洋指中国南海以西的海及沿海各地)诸国向明朝进献了各种珍禽异兽。永乐十五年(1417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忽鲁谟斯国(今伊朗霍尔木兹)进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今也门亚丁湾北岸一带)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今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进花福鹿并狮子;卜剌哇国(今非洲东岸索马里之布腊瓦)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古里国(今印度卡利卡特)进縻里羔兽。各进方物,皆古所未闻者。“及遣王男王弟捧金叶表文朝贡。”

盔犀鸟,就算现在也比较罕见

这批珍稀动物历尽千辛万苦花费了两年时间才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永乐十七年(1419年)秋八月吉旦(初一),成祖皇帝带领群臣到奉天门来迎接并参观这批前所未见的珍稀动物,并命各位大臣作了瑞应诗。大臣夏原吉、金幼孜、余学夔等人应旨写了瑞应诗,夏原吉在《圣德瑞应诗》的序中写道:“永乐己亥秋海外忽鲁谟斯等国遣使来进麒麟、狮子、天马、文豹、紫象、驼鸡(昂首高七尺)、福禄(似驼而花文可爱)、灵羊(尾大者重二十馀斤,行则以车载其尾)、长角马哈兽(角长过身)、五色鹦鹉等鸟,又交趾进白乌山凤、三尾龟等物赐观于庭承制赋。”余学夔在《瑞应诗八首》的序中也写出这次西南各国所进贡的动物的名称:“永乐十七年己亥秋八月乙未,满秩加瓜畦诸国以麒麟、狮子、福禄、马哈、神羊、白猴、白乌、驼鸡来献诗以纪之。”由此可见除了石碑上所刻的麒麟(长颈鹿)、狮子、文豹(金钱豹)、福禄、马哈兽、驼鸡等动物以外,还有五色鹦鹉、白猴、大象等动物一同来到中国。在进贡的这10余种动物中,大部分动物都是我们熟知的,而驼鸡、福禄、长角马哈兽又是些什么动物呢?

“颈长如鹤,脚高三四尺,每脚止有二指,毛如骆驼,吃绿豆等物,行似骆驼。”这是《瀛涯胜览》中对骆鸡的描述。我相信不少看过这段描述的读者已经可以直接猜出驼鸡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驼鸟。驼鸟体型庞大,成年后身高可达1.75-2.75米,体重为60-160公斤。虽然它不会飞翔但善于行走和奔跑。永乐十七年(1419年)八月初一,当驼鸟和其他来自西南诸国的珍稀动物一起出现在永乐皇帝及众大臣面前时,一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永乐帝命大臣金幼孜写《驼鸡赋》,此赋短小精干,虽然只有几百字,但其中不仅描写了驼鸡神奇的外貌,还顺手拍了永乐皇帝的马屁,真是一箭双雕啊!除了卜剌哇国,阿丹国和祖法儿国(今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阿曼佐法尔)也都曾进献过驼鸡,既今天之鸵鸟。

马哈兽

福禄,又称福鹿,如果按字面理解为它是一种鹿,那可真就大错特错了。看看《西洋番国志》中是怎么描写这种动物的:“福鹿状如骡,白身白面,眉肩起细细青条花缠身及蹄间道如画。”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觉得这动物已经有些面熟了?没错,福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斑马。明朝人为什么管斑马叫福禄呢?原来在索马里语中斑马读为faro,福禄是其音译,且福禄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有幸福和官爵之意,因此就把斑马命名为福禄,而把这种象征着美好吉祥动物进献给成祖皇帝,则显得进献国更加有诚意。

马哈兽,又称长角马哈兽,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在《星槎胜览》卜剌哇国条中记载“马哈兽状如麝獐”,麝獐就是一种类似小鹿的动物,也就是说这个马哈兽大小像小鹿,头上还长着一对身长过身的长角,产于卜剌哇国,卜剌哇国在今天非洲东岸索马里一带。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这种产于非洲,大小如鹿,头上有长角的马哈兽大概就是一种非洲羚羊,著名的史地学家冯承钧先生也认为马哈兽即oryx(羚羊)。非洲的羚羊种类很多,不少专家认为马哈兽最符合今天非洲直角大羚羊的特征,但笔者却认为马哈兽可能是产于北非的弯角剑羚。明人余学夔是当时参加了永乐十七年(1419年)八月初一献珍禽异兽仪式的大臣,在观看完这些珍禽异兽后奉旨写下了八首瑞应诗,其中一首就是给马哈兽写的《马哈》,诗文中写到“马哈炎方兽,祥呈凤阙前,如羊仍谲异,类马不胜骞,异角弯新月,奇毛照九天,蛮夷应乍识,山海未曾编”。产于北非的弯角剑羚,长得酷似羊,身上是白色的,脖胸部为红褐色,一对弯角,脸上无黑斑。这恰恰于诗文中所描述的马哈兽非常相似,长得像羊却又不太相同,长角似弯月。成年的弯角剑羚,身长为1.6-1.75米,其长角就可达1-1.25米,虽然它的长角没有文献中记录的“长角过身”那么长,但肯定是过了半身了。况且文人笔下所描写的,很可能是使用了夸张的写法。这种弯角羚羊虽然产于北非地区,但卜剌哇国,也就是今天的索马里地区,非常挨近北非,很有可能是由北非捕获后再进献给大明皇帝的。当然,马哈兽到底是直角大羚羊還是弯角羚羊,这需待日后发现更多的文献资料来证明。

除了以上几种珍禽异兽以外,西洋诸国常进献的动物还有象、犀牛、虎、黑熊、猴子、孔雀、五色鹦鹉、红绿鹦鹉、火鸡、鹤顶等。但这里要说明一下鹤顶不是动物,而是鹤顶鸟的头盖骨。那什么是鹤顶鸟呢?鹤顶鸟就是现在的盔犀鸟。这种鸟的头盖骨呈象牙质,“外红,里如黄蜡之娇,甚可爱”。由于盔犀鸟的头盖骨色彩艳丽,比较适合做成腰带、手串、靶鞘、酒杯等装饰品,因此西南诸国就将盔犀鸟的头盖骨作为贡品进贡给明朝,而能用这种鹤顶作装饰的也多为明朝的皇亲贵胄。

不难看出,这些珍稀动物能够漂洋过海来到明朝,与郑和多次下西洋是有着直接关系的,郑和带着丰厚的礼物及明成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周边各国的人心,纷纷与大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开创了大明初期“四夷宾服,万国来华”的太平盛世。不仅如此,郑和还把中国与东亚各国交流沟通的这条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推上历史的巅峰时刻。明初的海外贸易繁荣兴盛,中国的青花瓷器、丝绸、茶叶、麝香等物,正是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更多的国家,而苦瓜、菠萝蜜、胡椒、燕窝、红木等物也随之进入了中国。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长角马哈福禄
马哈的酸楚
长角的怪物
论“福禄提梁壶”的吉祥文化寓意
福禄
长角的怪物
论紫砂壶“福禄”的文化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