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04-30 11:11吴宗婧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尾理论隐性教育

吴宗婧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状态,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微思政也恰在此时应运而生,如何合理的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隐性教育作用,对于做好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长尾理论;微思政;隐性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已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微医疗等各类微应用也得到迅猛发展。高校学生是一群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的群体,加之各类媒体、微应用、app使用成本相对低廉,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于是网络新媒体就很快蔓延到了高校,高校学生成为了使用和发展是新媒体技术的主力军,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微思政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可以说微思政其实就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微产品,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一、长尾理论下的微思政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长尾理论。[1]如图一所示,曲线代表产品受欢迎的程度,纵坐标代表相应的销售量,横坐标代表产品的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到,最受欢迎的一部分产品,种类不多,但是销售量很大。长尾指的就是右侧的“长尾”,就是每一个单个产品需求和销售都很小的那一部分。长尾可以延长到接近无穷。虽然长尾部分的每个产品的销量不多,但是因为尾部较长,总的销量以及利润可以与前面一部分相媲美。然而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成本的大幅降低,人们在重视曲线“头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和重视曲线的“尾部”,有时甚至会超过对“头部”的关注。

图一 长尾理论示意图

在新媒体时代,把“长尾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性较强、不易于理解、以必修课形式出现的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看成长尾理论模型中的“头部”,而把为面向大量分散的学生个体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或者活动看成模型中的“长尾”,而这个“长尾”便可以用“微思政”来进行描述。[2]

微思政,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思政微课,是从微观视角出发的一种即时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体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2]它更注重细微更注重个体,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根据学生个体需求量身定制的即时教育,其内容会涉及思想、道德、心理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而言,它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实现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教育与微思政

隐性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主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以及多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实现。[3]

而借助新媒体辅助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隐性教育即微思政隐性教育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是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作用下的隐性教育的接受程度会更高;另一方面,微思政使得信息传播广泛和快速,满足了学生对即时信息掌握的需求,这体现出了微思政的即时性。学生能够主动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使用新媒体软件自主查询和获取和传播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技术传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够在影响小并且相对隐蔽的环境中对学生个体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微思政隐性教育能够在小范围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工作,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有增强了学生对思政工作隐性教育的接受程度,并且提高教育针对性,在情感教育中逐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诉求,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合理利用长尾效应,充分发挥微思政隐性教育优势

在新形式下,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应用长尾理论并结合隐性教育优势的“微思政”,不仅将深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且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行为渗透,呈现出较好的“长尾效应”。

(一)合理利用長尾效应

根据“长尾理论”,把那些处于长尾尾部的“微内容”形成“微产品”叠加起来就会形成“巨内容”。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个性化,我们要集合各种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了解和获得信息。而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得的信息,可以是思政工作者提前准备好并精心打造出的“微产品”,而这些“微产品”是来自于长尾的“微内容”。当“长尾”足够长时,“微内容”的能量将会被无限放大,“微思政”就达到了满足学生对信息个性化的需求的目的。

(二)开拓微思政隐性教育新途径

充分借助隐性教育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深化,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4]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展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如使用超级校园app、校园bbs、微信官方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台,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的重要隐性作用。加强 QQ群和微信群的建设和教育阵地的开发,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增强团队凝聚力,在群体教育指导中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和指导,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形成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长尾效应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将微思政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讲究的是不经意间渗透的一种心灵沟通、一份人文关怀,一个积极的提醒,一种行为的示范。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即即时通信工具,如QQ空间、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又或是微博、微公益活动生成“微内容”,通过所汇集“长尾”的社会焦点事件,以多样的形式表达,激发学生对“微内容”的选择欲望,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反思,从而感受到社会需要与道德修养及自身价值实现间的联系,旨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四、新媒体给微思政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不仅对微思政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只有直面挑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思政教育作用的全面发挥。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增加了微思政的复杂性

新媒体时代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人都是发声者,不同、甚至相左的观点同时横流,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在开展思政工作的实际过程中,需要从更多角度去分析和探讨学生的思想状态。只有制定更加多元化的解决策略,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细致的个性化服务,这给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的隐蔽性增加了学生辨别信息的难度

新媒体带来丰富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量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而这其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既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也有一些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等不法信息存在,鱼龙混杂,良莽难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想法相对简单直接,对信息好坏、真伪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洪流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5]如2017年发生的大学生被虚假网络招聘诱骗至传销窝点,难以脱身,最终酿成惨剧的例子。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增强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

新媒体时代信息虚拟性十分明显,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软件,app在网络上进行虚拟沟通和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情感在网络上引发共情,也更加容易收获满足感,因此长时间接触网络,学生可能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同时网络的娱乐性也令很多初离家门、享受自由的大学生难以自控,沉溺其中,耽误学习,浪费青春。

(四)新媒体的无屏障性增加了舆论宣传引导的难度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信息传播呈现出无屏障的特点,学生能够在网络上获取各类型的信息,并且将信息分享出来。正面的信息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等,但是一些不法信息依然存在,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难以把控。[6]新媒体信息无屏障性给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突出思政工作效果,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五、利用微思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首先,要提高学生面对各类新媒体信息的理解、分析和是非分辨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网络人文素养。其次,要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开发微产品,构建微内容,充分利用长尾理论,将微内容转化为巨能量,根据学生需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7]第三,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第四,从实际出发,建立更多的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微思政中来,切实感受微思政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给微思政带来的优势,直面其所带来的挑战,进而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有效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为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強化提供相应的保障。习总书记曾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 乔江涛、石晓燕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

[2] 唐艳.基于长尾理论的高校微思政工作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2):336-339.

[3] 林明惠,杨顺昌.高校辅导员“隐性教育放弃”工作模式合理性的探讨[J].教育评论,2017(6):63-66.

[4] 杨芸,解冰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微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报,2018,34(2):4-6.

[5] 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03):33-34.

[6] 朱冰.网络舆情下高职院校实施“微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基于“微思政”教育特点的理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1):39-41.

[7] 张文礼,樊致珺.“微思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3-12.

猜你喜欢
长尾理论隐性教育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长尾理论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基于长尾理论的在线旅游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