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的应用及护理

2019-05-07 08:26栾洋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输出量心脏病动力学

栾洋

心力衰竭是一种多器官功能衰竭性疾病,某机构预计2030年心力衰竭患者可达1 000万[1],急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急性起病,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常用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声心动图等测量心脏前负荷,但反应血容量负荷不理想[2]。研究发现[3],在症状、体征、X线等一系列检查中,不论出现最早,或是恢复最早的检查手段均为血流动力学监测,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是微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能全面反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本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PICCO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43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5±7.4)岁,所有患者符合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4],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原发病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本组排除严重心律紊乱、主动脉球囊反搏、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胸部外伤、肺栓塞、肾功能不全者。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7±7.1)岁,原发病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3±7.7)岁,原发病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自愿参与本组研究,签署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原发病的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即通过上腔静脉留置管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护理: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在股动脉留置动脉压力导管,将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压力导管与PICCO容量监测仪相连,注意两条管路是否通畅,观察监护仪监测的波形,对反应出的导管阻塞、脱出、移位等异常状况及时处置,然后输入患者身高、体质量等基本资料,经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快速推注低温(<8 ℃)氯化钠注射液10~15 mL,根据仪器提示进行操作,待得出监测数值后重复以上注射3次,取得平均监测数值。观察PICCO监测导线,记录PICCO的波形、心排血量(CO)等,根据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需对穿刺成功后的导管边线妥善固定,保持手术侧肢体伸直,避免导管折叠、扭曲或堵塞,为避免堵管可定时用10 U/mL肝素盐水冲管,穿刺点应注意保持无菌、干燥,预防局部感染和相关性败血症,最长留管时间10 d,期间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辅料、消毒处置,定期巡视,观察穿刺点有无周围皮肤温度和颜色的改变,如出现肌肉痉挛、变凉、颜色苍白、动脉搏动消失等应立即处置。PICCO撤除时,按压股动脉穿刺处15~30 min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 h,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正常与否。

1.3 观察指标 监测治疗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腔内血容量高于对照组,氧耗量低于对照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高于对照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伴心输出量减少、组织低灌注、组织充血、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的综合征[5],是临床危重病之一,它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性疾病,仅通过症状、体征检查不能准确预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治疗和评估预后所能提供的依据也很局限,何况部分患者可能并不具备典型的体征[6],大量研究表明[7],血流动力学改变贯穿于心力衰竭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准确的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医生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作为常用药经常会被过度应用,而导致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甚至可能加重病情,而限制液体的补给也可能加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8],通过何种方法准确快速的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治疗,避免利尿剂的滥用和过度限制液体入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临床一直在探索的问题。Gielerak G等[9]的研究认为,阻抗心动描记法测量的胸腔液体水平能预测心脏康复的疗效,但是阻抗心动描记法严重心动过速、低心排量、频发心律失常对测量出的心输出量均有影响,具有局限性,使得阻抗心动描记法不能反映全部电阻抗的变化[10]。

PICCO是结合了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与脉搏轮廓连续心排量的创新技术,极大的减轻了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其原理是基于心脏每搏输出量同主动脉压力曲线的收缩面积呈正相关[11],PICCO通过将肺温度稀释技术与动脉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结合,利用动脉压力波形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脉搏连续心输出量,对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判断疗效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12],大量研究表明[13],PICOO能持续监测心输出量、每搏量的变化,它监测的心脏指数与漂浮导管监测的心脏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采用PICCO对心力衰竭患者体内液体容量进行判断,并依次实施容量管理,能为容量复苏提供依据,避免盲目补液[14]。

本组研究中,使用PICCO的患者其胸腔内血容量明显升高,氧耗量降低,在对心功能的监测中同样发现其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的患者。说明通过PICCO的监测能更及时准确的给予医师治疗指导,用药有的放矢,更好的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相较于常规凭借有限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医师经验更精准。

PICCO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心脏各部位压力波形的变化,及时发现血流动力学各项监测指标的异常情况,并予以处置,尤其对于危重患者的监护和抢救,PICCO技术提供了更多帮助。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利于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输出量心脏病动力学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如东需求锐减过半,海南缩减85%! 一代苗输出量2000亿尾,未来前景看好
词块输出量对二语写作的影响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多输出量测量模型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