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烟火

2019-05-08 03:42陈帧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期

陈帧希

摘要:20世纪巴黎画派的多情王子莫迪利阿尼,以36个春秋的生命演绎了一个灿烂的艺术人生。作为毁灭型艺术家的典型,在他的笔下,古埃及纳菲提提王后的长颈美人形象变得更加迷人。长长的颈项,鹅蛋似的面庞,略微变形的修长的人体,多数肖像的眼睛都没有瞳孔,这些鲜明的特征正是莫迪利阿尼艺术风格的艺术形象的概括。本文通过分析莫迪利阿尼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过程,更好的了解和学习莫迪利阿尼的艺术及精神。

关键词:巴黎画派;莫迪利阿尼;长脖颈;非洲雕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019)03-0038-02

一、前言

20世纪初,法国巴黎出现了一批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们遵循自我感觉热切的探究和研究现代艺术语言,他们的风格受到到当时颇为流行的艺术思潮的影响,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未来派、构成主义等,由于他们对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边缘化的状态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尽管这批艺术家们之间的风格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由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巴黎,于是艺术史学者将这批艺术家称为“巴黎画派”。作为“巴黎画派“个性的代表,莫迪利阿尼仅有36岁的生命,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给20世纪的巴黎刻上了独特而永恒的印记,成为让人铭记的莫迪利阿尼。

二、艺术萌芽

“绘画是一种艺术,艺术不可随波逐流”。成熟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探索,才会出现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呈现在画面。莫迪里阿尼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得以寻找到的一种满足画家需要的表现方式而呈现出的作品的整体特征。而艺术萌芽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探索莫迪里阿尼的艺术萌芽则要从他所处的环境说起,童年时期对艺术家的影响至关重要。

阿米蒂奥·莫迪利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于1884年7月12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Toscana)地区的利沃诺(Livorno)。这一年,原本富有的家庭宣告破产。虽然家道中落,但莫迪利阿尼仍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欧仁妮·加尔辛(Eugenie Garsin)出身于法国的加尔辛(Garsin)家族,精通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在哲学和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母亲的文雅与贤淑对儿子的气质培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886年,在母亲的日记里提到,由于经济原因,一家人搬到小房子里居住,博学的外祖父经常给莫迪利阿尼讲解艺术和哲学方面的知识,直到1894年,外祖父去世。莫迪利阿尼在孩童时就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良好的家教对他后来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他后来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98年,14岁的莫迪利阿尼染上伤寒不得不休学回家休养,恢复健康后,他去了吉诺·米凯利画室,开始接收系统的艺术学习。1900年,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次年,母亲开始带着他远行以益健康。病魔即是灾难也是契机,他走出了托斯卡纳,到那不勒斯、卡普雷、罗马、佛罗伦萨等地参观博物馆和教堂等。在这场修养的旅程中,他見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汲取了古典艺术的精华,又沉迷于古代雕塑和绘画的临摹,正是这场旅行,开启了莫迪利阿尼的艺术大门,他开始追寻艺术的灵感和真谛,立志成为艺术家。

1901年5月,在理想的激励下,他投学到乔瓦尼·法托里门下,法托里这位热爱雕塑的艺术家教给了他更多的独创而非一味的模仿,在更自由轻松的环境里鼓励他自主的绘画,间接影响到了莫迪利阿尼之后的艺术追求,一种自由不羁的艺术态度。在这里他依然遵守传统的课程安排,从临摹古典大师的雕塑到临摹美术馆古代大师的画作;从画室中的模特写生到学习基本绘画透视、色彩等基本技法。莫迪利阿尼还到卡拉拉地区参观当年米开朗基罗的采石场,为他之后成为雕塑家埋下种子。

1903年,继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后,在威尼斯的贝利美术学院的学习中,受同龄人的影响,他染上了毒瘾,并过着从艺术家角度来看比较时尚的“波西米亚”生活。不管是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还是之后坚持自我的艺术学习探究,他都遵循了传统的学艺之路:学习、反叛、挣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莫迪里阿尼家族是来自罗马的犹太人,莫迪利阿尼的血液里充斥着犹太人的灵魂,而巴黎画派的其他艺术家,大多都是流落异乡的犹太人或其后裔,因而他们的作品共有着犹太民族那种怀乡与哀愁、坚忍与抗争的潜在内涵。

三、寻梦巴黎

1906年初到巴黎,莫迪利阿尼像许多漂泊于此的艺术家一样,住在蒙马特的“洗衣坊”公寓。这一时期,作为艺术风尚的巴黎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1901年劳特蕾克、1903年高更、1906年塞尚相继去世,1905年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旗手登上舞台,毕加索试图创出《亚威隆的少女》在这里他结识了毕加索和勃拉克等人。莫迪利阿尼为了激发创作的灵感,酗酒、吸毒,在这种状态下身体每况愈下,自毁前程。

在巴黎期间,他遇到了同样是为了追求艺术从罗马尼亚来到巴黎的流浪雕塑家布朗库西,他向布朗库西学习雕塑,布朗库西借给他工具和工作室。这一时期,莫迪里阿尼痴迷雕塑,非洲雕刻对二人的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些简洁且别具一格的面具震颤了他们的心灵。古老的艺术毫无繁琐可言,却将人的形态精简到线条与体积,改变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雕刻艺术中对完美形体和技法的追求,试图去寻求史简洁的出路。莫迪利阿尼笔下椭圆形的脸蛋已经显示了这方面的影响。在多数雕塑家采用传统方法时,布朗库西和莫迪利阿尼却选择了更加大胆的自信、刺激、富于激情的直接雕刻的方法。

莫迪利阿尼的雕塑并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从古希腊、扶南王国(今柬埔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人雕刻,以及埃及,非洲西海岸、大洋洲雕塑等众多艺术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柔和成自己的风格,其雕塑拥有简化、变形和夸张的造型:极度拉长的椭圆形的头,削凿出凌厉的棱角,鼻梁像一把完美的刀刃,在顶端弯曲,双唇几乎快要消失,橄榄状的眼睛越发突出,好像溜溜球一样。这种大胆的艺术语言使他的雕塑充满魅力。欣赏他的雕塑作品,更多的是在看一种符号,一种标志。如在其作品《头像》中,这种象征的潜台词使他的作品越发的展现出本源的美。

1914年以后,由于身体原因,莫迪里阿尼无法再继续雕刻创作,他将雕刻的特性融合到绘画中,在作品中显出雕刻的特征。1917年12月,由于画商兹波罗茨基的努力,莫迪里阿尼毕生唯一的个人展得以在巴黎贝兹·威尔(Berthe Weill)画廊展出。但是这次画展不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招致相当大的耻辱。因为一大群观众聚集在窗前看一张裸体画而引起警察的注意,遂以有伤风化为由,勒令将这幅油画和其他四幅裸体画取下来,还拘捕了威尔夫人和艺术家。丑闻一时传遍大街小巷,结果这次展览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

四、肖像与裸体

贫苦与病痛一直跟随着莫迪里阿尼,尽管有画商如保罗。纪尧姆和列奥波德。祖博罗尖斯基相助,莫迪利阿尼仍保持着艺术上的独立,在酒精中沉溺着他的忧伤。他个性强烈,坚持自己的风格,他除了少数几幅风景画之外,其余都是肖像和裸体。

莫迪利阿尼的绘画创造出一种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的人物画样式:如果一定要把莫迪里阿尼的艺术归类于某个流派的话,那只能是表现主义。虽然莫迪里阿尼并没有放弃对形式的探索,他一直在寻求单纯化的理想造型,他一再强调一幅画是以规则组合而成的色彩覆盖的平面,但是透过那些类型化的人体和肖像,我们看到了人物彼此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莫迪里阿尼画中的所有人物看起来都是受气的样子,这种令人窒息的哀怨事实上是一种沉默。莫迪里阿尼传记作者席维勒曾说:“人们并不理解象莫迪里阿尼画的那种裸体像,它能够表明在画家和当模特儿的生物之间那样一种完美的精神上的交流。”在巴黎的最初幾年,他致力于雕刻创作,从这些雕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黑人雕刻与立体主义的影响。

《坐着的裸妇》是莫迪里阿尼无数裸体画中较早的一幅。与后期橙色之肌肤及拉长之身躯的佯式化了的形态相比,这里躯干是按照人体本来的样子描绘的,而且在肉体量感的追求上,也较有实在感。而唯独面孔的处理是标准的艺术家的风格主义的。这个紧闭双眼和嘴唇的侧倾的脑袋,和那个双手斜撑的身躯,将模特儿的个性特征和内心的巨大哀伤表露无遗。莫迪里阿尼没有克里姆特那种憎恶女性的心理,也没有故作遮掩的浮狠,更没有罗特列克的淡漠冷酷和普珊的玩世不恭。他毫不保留地热爱女人,同时也使观众热爱她们。观众知道,透过那些表情忧郁的裸女,画家诉说的是自己那永难排解的多愁善感的心情。

如《盖特小姐》(如图1所示)中,一个姿态僵硬的女孩坐在木椅上,身后一片灰绿色的背景,穿着黑色的连衣裙,肩部装饰着自色的领圈,红色的面庞,一双标准的莫利阿尼式的眼睛,黑色的眼睛,没有瞳孔,疲惫、哀伤、平静。康定斯基认为,“形式可以从空间独立”,而“色彩”却不能独立存在,它本身局限在某种轮廓内”。他在书中说到:“漫无边际的红,只能是一种心灵想象。”红色以绘画或其他具体方式呈现出来便具备两种特征:“首先,他必定会呈现出各种层次的红色色相中的一种;其次,他必定会受轮廓限制,并因此与其他己有的色块区分开来,自成一体。”

由此,在这幅作品中,红色被限制在轮廓内,然而其必然暗含着画家所想表达的精神。红色面庞与灰绿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却在激烈的色调关系中呈现出一种平衡。这正显示了莫迪利阿尼作品中那种忧郁宁静的美。

五、结语

莫迪里阿尼比毕加索晚生三年,又比夏加尔(MarcChagall)早生三年,如果他能够象他们一样长寿的话,他一定会获得比他年轻时代更多的荣誉。无论如何,他的成就已经足够使他流芳百世了。当许多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己被人遗忘的时候.莫迪里阿尼的名字却一直在现代艺术史上闪耀着光芒。

参考文献:

[1]杨晓斌.莫迪里阿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德)巴克霍尔兹.世界经典艺术[M].青岛二青岛出版2012.

[3]丁宁.西方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阁林文创.100艺术大师[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5]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王端廷.巴黎画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斯蒂芬尼·祖菲.绘画史鉴[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8]权弘毅.西方名家素描大范本[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9](法]艾黎·福尔,张延风,张泽乾(译).解构与再生世界艺术史第5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