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燕赵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2019-05-08 03:42张丽丽王景文王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挖掘传承新时代

张丽丽 王景文 王艳

摘要:“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语传天下,这只是燕赵文化大树的一条枝干。大河之北,燕山之南,幽幽燕赵,浩浩东方,漫长的历史岁月,积淀起河北文化的深厚底蕴,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东方人类在这里孕育,中华文明在这里开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血脉。挖掘、传承燕赵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基因,增强民众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新时代;燕赵文化;挖掘;传承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52-02

一、引言

燕赵文化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凭着燕赵后人对先贤的独特感悟和崇敬,高校思政教育兼容文史哲,以历史典籍为依托,融入文学知识和能力,加以哲理思辨;强化德育文化,修德向善,知礼乐行,忠孝两全,珍惜人生;积淀学生素养,国学底蕴,追求卓越,肩负使命。在历史掌故中让大学生濡染优秀品格,汲取人生智慧,涵养人文精神。重新感知风流人物功业的辉煌、人格的闪光,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取向。

二、燕赵文化之“慷慨悲歌”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从书》中张京华著的《燕赵文化》,是关于燕赵文化研究的一本较为重要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关于燕赵地域的界定,认为“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至黄河。东临大海,西抵太行山,北以燕山山脉为界的一个四至范围”。指出“燕赵区域在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历史上,燕赵区域的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性情耿烈,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等的特点。”作者先追述了燕赵文化史上三次显著的“慷慨悲歌”出现标志:《史记·刺客列传》和古小说《燕丹子》中关于荆轲刺秦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慷慨的悲壮场景描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多气。钟嵘和唐代诗人元稹等关于曹氏父子“横槊赋诗”的“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的评价是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后期藩镇割据,“河朔三镇”雄踞北方,韩愈作《送董邵南序》中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哭之感,这是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

燕赵文化的发展史上,历来充盈着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燕昭王为报国仇而矢志进取,历经二十八载终于战胜强齐,光复被掠国土并大幅度地开疆拓壤;燕太子丹和荆轲的谋刺秦王,也同样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刚健风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则更是反映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著名的一幕自强不息与发奋图强。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燕赵文化精神仍然不过时,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内化作用,能够帮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鲜活话题。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视角入手,由文化、燕赵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分析展开,联系地域文化研究的产生背景,以燕赵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和当今时代发展大环境中燕赵文化的辩证继承与积极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独特资源、内在特征、文化优势等方面解读燕赵文化,力图从新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上深入发掘和精心梳理燕赵文化的优秀内在价值传统,正确把握和科学诠释燕赵文化的时代走向,继承、弘扬并努力探索燕赵文化精神在当今时代特点下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三、燕赵文化精神的历史回响

(一)“春秋时代”的人格影响

春秋时期上承西周时期的政治秩序,因理而动,循礼而行,铸就了“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的美德。春秋时,人们把道德和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干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在这种慷慨磊落、潇洒豪迈的人格精神影响下,留下了诸如赵氏托孤、季札挂剑、兄弟争死等千古流传的故事。

(二)“忠义至上”的道德影响

“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它主宰着除君主、父母、子女之外的种种人际关系,是对待亲情、友情、主仆等人群之间的一种继承公道、正义、仁爱的至情至性的崇高品德。例如在“忠义,精神上,程婴是一个中国传统道德的完人楷模。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为了主人的利益自己不怕冒任何危险。受中国封建固有的君君臣臣、主仆体系道德教化的影响,为保全主人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忍辱负重独自承担艰辛困苦。他个人的境遇虽然悲苦但精神是无比高尚的,体现了民族的正义、仁义、情义、舍己为人的传统道德,体现了时代的主流精神。

(三)“明礼诚信”的精神影响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继承、弘扬诚信忠义,是民族的召唤,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原则,守信于民,忠实于民,是对自身道德观、价值观的固守,也是对诚信忠义信念的坚守。诚信忠义之人在造福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看自己。

四、燕赵文化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燕赵文化精神影响力深远、渗透性强,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向滴灌式唤醒教育模式进行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掌握。及时梳理燕赵文化根脉,对于燕赵文化精神的现代传承,要给予正面、积极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使学生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够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

燕赵精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蕴和现实启示。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人为本、竞争图强、广揽贤才、兼收并蓄、忠勇报国等思想是燕赵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它富含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责任当担意识、创新力的价值意蕴;还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的深化、团结协作精神的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教育的现实启示。

五、优秀燕赵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将燕赵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育人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兼容各家、各派文化的优秀成分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在燕赵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团体举办燕赵传统文化沙龙、文化知识竞赛、诗词诵读、演讲比赛等活动,依托这些平台扩大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燕赵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及和渗透。

(二)将优秀燕赵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思政教师应该做好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宣讲燕赵历史,践行燕赵文化,自觉在课堂教学中把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对燕赵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价值理念有进一步的体认,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将燕赵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

如今,網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能够使燕赵文化体系更加科学与合理,为了能够更好挖掘燕赵文化的价值,就需要将燕赵文化精神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通过微信、微博.QQ.公众号自媒体等多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好“文化+互联网”平台,注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及价值观念,使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燕赵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燕赵文化精神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中,能够充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理论学习、课外实践以及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等各方面的发展。

六、结语

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以恰当方式、合适的内容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燕赵文化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依旧有着闪光点,如何将燕赵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燕赵文化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燕赵文化精神虽然承载的是昨天的故事,但对共筑“中国梦”的今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肩负大家期望,不懈不辍,孜孜以求,如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燕赵文化、发展历史文脉,为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民众带去富有营养的文化食粮,为增强高校大学生的骨气提供能量超强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振国,向回.燕赵慷慨悲歌基本内涵及历史传承[J].河北学刊,2014(06).

[2]马春香.燕赵文化的传统内涵与当下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3]包来军.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5).

[4]沈学玕.燕赵文化中糠慨悲歌之风格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5]李新,周新华.悲歌慷慨地灵人杰——论“燕赵文化精神”的内涵与生成[J].社科纵横,2009(04).

猜你喜欢
挖掘传承新时代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