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方法的探讨

2019-05-08 08:06蔡建彪
新课程·下旬 2019年3期

蔡建彪

摘 要:当前情况下,现代人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写作技能,而且人们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未来高度。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议论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关的探讨,并讲述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情况以及其中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育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教学;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原因

一、中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课堂上,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非常生硬的,他们的教学内容也是非常机械的,完全照搬课本中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语文老师在向学生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而且也没有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每一篇文章的讲授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充分地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不理想的。

2.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老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教学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面对老师的僵硬讲授,学生也很难有时间去思考和消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便很难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

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1.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笔者发现,高中生的作文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作文内容的表达非常浅显,而且文章内容单薄,没有清楚的文章思路。总体来讲,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缺少精神的质感、思考不具备一定的深度、思维逻辑没有条理等等。而在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是经常出现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议论文的考查,实际上是为了考查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这一关键时期,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2.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高中作文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经常要求学生针对这一内容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写作,但是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大多数时候,作文教学都是比较随意的,而且作文教学的过程也都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是先让学生分析作文题目,告诉学生作文写作的内容,然后讲述高分作文,再对学生进行表扬,最后读出低分作文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明白这一作文的不足之处。就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来讲,不能够说它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只能说所获得的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只能够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对作文教学指导进行改进,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学生层面。通过长期的教学,笔者发现,平时学生自己写日记时,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抒发自我内心真实的情感,并能够主动地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文章充满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意识。但是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十分生硬的道理或者是没有情感的语句。对于有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抒情与描写,在面对议论文时,则无法理解文体的要求,呈现出来的作文文体也是非常模糊的,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理想认识。

(3)試题层面。就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它们都是比较强调感性,比如说2011年的四川卷作文命题“总有一种期待”、重庆卷的“情有独钟”等,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偏向感性认识的。这些作文题目都呈现出非常浓厚的抒情气氛,而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文学倾向,使作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对学生而言,面对这种感性的作文命题,使得他们更加不重视理性。

三、培养高中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高中生来讲,他们正处于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课本中所讲授的内容,所以,老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关系到高中议论文写作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课堂知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投身于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中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和内容,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议论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能力,使学生增强对议论文写作课堂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语文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兴趣是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当他们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时,他们就会有充足的信心去做好这件事情,此外,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自主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教师要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同作者展开心灵的沟通,让他们积累有效的写作素材,再结合日常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四、高中议论文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实践

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独立自主地收集与研究相关写作资料的能力

当前情况下,许多国家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都会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并将其作为作文教学的中心点。在日本,老师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在美国,则是非常流行“本色作文”。因此,在构建思维训练系列时,必须注意一个重点内容,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且感受生活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与研究相关写作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大量进行阅读,并对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信息进行思考加工。

2.分享立意资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写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作文的立意。对于众多学生而言,面对同样的写作要求,由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等不同,他们会有各自的作文立意。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使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拟定自己的文章立意和基本构思,当学生完成好这一任务后,再让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立意和构思。就这个交流的过程来讲,学生不同的立意和见解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豁然开朗,找到作文写作的灵感。

3.在质疑中培养深刻分析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质疑中培养自己概括现象、探索原因等能力,使自己能够在看待问题时运用发展的眼光。清人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认为“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辩出来的,‘逼出来的。引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是为第二论点服务的,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的,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4.用严谨辩证的语言彰显理性美

语言能够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活动。美国的克雷奇将思维分为两类,分别是无声思维和传讯思维。所谓无声思维,其实就是人只在脑子里思考,并不会使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传讯思维就是人们通过语言或者是书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对于传讯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蒋念祖老师也曾强调过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5.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高中议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为学生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能够在竞赛和交流的过程中收获相关的知识。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他们能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6.教师要传授正确的思想方法

首先,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大概了解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上课的时候才能知道老师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哪些。其次,老师应该提前备课,充分掌握所要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上课时就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在课堂教学时,老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再次,老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好所学习的内容,使当堂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完好地保存在记忆中。最后,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知识的复习,从而有效增强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运用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语文老师来讲,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着手点,掌握好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在这一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分析等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丽霞.浅谈议论文结构对议论文阅读的重要性[J].教学考试,2017(21).

[2]邹碧艳.基于逻辑思维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12).

[3]蔡文恭.以邏辑思维浇灌议论文的智慧之花[J].课外语文(下),2015(1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