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观察

2019-05-09 08:45张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张格

脑梗死之所以在临床中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 是因为该疾病发作时, 脑部供血出现阻碍, 导致脑部出现缺氧、缺血等症状, 导致脑组织死亡[1]。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梗死诱发病因以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血液病, 再或者是心源性疾病为主。因此, 当患者在该疾病发作时, 常常出现昏迷、半身不遂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生命质量。基于此, 本研究就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0 月~2018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8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投色子单双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 每组44 例。单一组患者男女比例24∶20;年龄34~76 岁, 平均年龄(55.03±7.53)岁;伴有高血压疾病18 例, 伴有冠心病15 例, 伴有糖尿病11 例。联合组患者男女比例25∶19;年龄34~78 岁, 平均年龄(56.21±7.49)岁;伴有高血压疾病18 例, 伴有冠心病18 例, 伴有糖尿病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脑梗死检查及诊断标准确诊;患者知情研究内容, 自愿签署同意书;无沟通严重性障碍者;配合度高者。排除标准:肿瘤晚期者;严重性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合并症者;精神疾病史者;本研究药物过敏史者。

1.3 方法

1.3.1 单一组 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71021)治疗, 每日中午餐前服用0.1 g, 连续治疗30 d[2]。

1.3.2 联合组 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 阿司匹林用法同单一组, 氯吡格雷每日睡前服用75 mg, 连续治疗30 d[3]。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判定标准:头晕、呕吐及昏迷等症状完全消失, 无药物不良反应, 为显效;头晕、呕吐及昏迷等症状得到缓解, 药物不良反应轻微, 为有效;头晕、呕吐及昏迷等症状加重, 药物不良反应明显, 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 高于单一组的77.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低于单一组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单一组 44 17.65±1.75 8.59±1.36a联合组 44 17.96±2.02 5.56±1.13ab t 0.7694 11.3668 P 0.4438 0.0000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脑卒中类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该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对比较高, 且临床病因比较多, 致使病情复杂化, 治疗难度大大提升, 所以一旦治疗不及时, 即可造成死亡。相对于年轻患者, 脑梗死多见于45~70 岁人群中, 无任何前驱症状, 临床神经体征较多, 可在数分钟后达至高峰,增高颅内压, 导致患者出现昏迷或者脑疝, 部分患者出现痫性发作[5]。因此临床治疗根据起病情况, 采用对症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目前脑梗死临床中治疗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为主。其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清热、镇痛的药物, 其在乙醇、乙醚等溶液中溶解性显著, 加上该药物作为水杨酸衍生物中的一种, 其对于临床中的头痛、神经痛等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所以时常被用于退热、风湿痛、感冒等疾病。随着近两年来的研究, 临床还发现阿司匹林具有血小板抑制作用, 可有效阻止血栓形成, 所以临床中用于脑缺血短暂性发作或者心肌梗死等疾病, 能够有效防止术后血栓形成。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通过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滞及血小板凝聚作用抑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氯吡格雷作为心脑及动脉循环障碍疾病的对症药物, 其具有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经过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选择性结合、抑制, 有效将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活性抑制, 降低血小板聚集, 同时也有效阻止非ADP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让血小板受体作用无法逆转[6]。此外, 该药物经过患者口服, 可与人体血浆中蛋白结合, 结合率>98%, 最终经肝脏代谢。本次研究中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对比阿司匹林单一治疗, 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分析:虽然阿司匹林同样具有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 但是对于血管损伤作用却不明显, 所以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治疗, 有效弥补单一用药存在的问题, 提高药物协同作用, 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7,8]。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 高于单一组的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低于单一组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药物不良反应少, 用药安全, 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应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