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养护初探

2019-05-09 02:38李春玲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浦东新区古树名古树

文/ 李春玲

古树名木作为活化石,承载着历史、人文与环境的变迁,其“鲜活文物”特质,更是书写人与自然的生态演绎。浦东新区,作为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养护管理好辖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不仅是浦东新区历史文明传承的使命,更是浦东新区展示世界窗口良好形象的担当。

1、资源现状

截至2019年2月,经实地踏勘,对具有完整属性信息的树木进行统计,浦东新区共有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259 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20 棵,占8%; 100-299年的古树145 棵,占56%。古树后续资源(80—99年)94 棵,占36%。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树种,大部分喜阳,对光照要求较高;喜湿的树种较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树种为喜湿润忌水涝喜光的银杏。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共分布于27个科类,其中银杏科、榆科的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最多,分别为58、55 株,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科类还有黄杨科、柏科和樟科。各科古树棵数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科类分布图

浦东新区的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零星分布于全区29 个街镇,主要分布在绿地和居住用地内,呈现“沿海少、分布散、局部区域较为集中”的分布特点。

在古宅深院,古树分布比较集中。绝大多数栽种在庙、庵、阁、堂、坟旁,大部分为古银杏。如惠南镇的0002 号银杏位于福泉寺,0003 号银杏位于现泾南公园(原孝王庙),其他如外高桥集装箱码头 (原北庵),高行镇斗姆阁、高桥镇西钟氏祠堂、花木镇的周太爷庙、三林镇的三林庙等都有银杏的雄姿。

单位附属绿地较多,主要分布于学校、公园绿地、住宅区内。古树相对较多且有不少乡土树种,古树的范围较广,种类丰富,如川沙新镇观澜小学有9 株古树,高桥育民中学有5 株古树。

其余的古树主要零星分布于农村化地区的居民宅前屋后、乡村道路两侧,给古树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环境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周边的自然环境一般,如图2所示,12%的树木周边土质较差,自然植被54%,88%的树木周边无积水。

图2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自然环境分析

部分市民对古树名木的价值、作用和保护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自觉保护意识,破坏古树名木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整枝、建筑物过于靠近古树名木,影响其生长。

浦东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相对量较少,除了登记在册的259 株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外,有不少技术指标已达古树相关标准,但未登记注册的“编外古树”散落在全区各个角落,由于各种原因未进行申报,而无法列入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名册,对其在管理上缺乏保障。在来信来访中,时常接到市民反映这些尚未列入保护范畴的古树被贩卖、破坏,甚至盗挖等现象,造成资源流失或浪费。浪费古树容易,培养古树需要漫长时间,甚至需要几代人付出辛勤栽培与精心呵护。如何防止、减少本地区有限古树资源的流失,确保古树的保有量是古树保护工作的又一难题。

通过调查发现,古树的周边立地环境普遍较差,生长空间不足:有的古树因周边建筑大量存在,严重影响通风采光,有长在河道边的古树经常年冲刷致使根系裸露,有的古树因保护区域内土壤通透性下降而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有的因土壤的养分或土壤板结造成渗水性差,有的因区域内竹类和速生树种争光、争肥而引发古树生长衰弱等诸多不利因素。

针对古树在生长势、倾斜度、树洞、枯枝等几项主要指标的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长势良好的古树仅为50%,一般的为38%,衰弱或濒危的为12%(且大多为一二级古树),存在不同程度树洞的古树占40%。

2.2 建设环境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周边的建设环境一般,如图3所示。铺装方面,有18%采用透气铺装,有5%采用不透气铺装,其余树木均无铺装;保护半径方面,有39%树木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半径小于5 米;从实际的建筑距离来看,最近建筑距离树冠垂直投影最小距离小于5 米的占39%,根据保护要求,这部分树木普遍未达到规定。

图3 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建设环境分析

随着浦东不断建设与发展,涉及到开发地块的古树日益增多。由于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项目建设与保护古树资源的关系,未能足够重视古树资源的保护,在修路、架桥等城乡工程建设中,未征询古树管理部门规划方案,随意施工,使许多原生地生长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古树的生境遭到破坏,事后弥补收效甚微。此外,因保护古树名木而调整规划延误了项目进度,浪费了财力与物力,也让古树名木管理部门饱受各方质疑。

古树的权属不明晰,《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关于古树产权尚未做出规定,管理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涉及私人的古树,容易造成养护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古树保护区域范围内用地情况较为复杂,如在农村化地区有农村宅基地、农民自留地、农业用地等,在实施保护项目过程中,有时为了扩大古树保护范围,涉及到几户农民的各类用地,协调较为困难,不利于保护项目的推进,更不利于按《条例》划定古树的保护区域。

3、养护对策

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养护主要从改善生境,实施生态养护入手。

3.1 扩大古树的保护区域

部分古树保护区域范围过小,遇有条件扩大的,要协调各方,扩大古树保护范围。保护范围要因地制宜,设置成方形或圆形,外围安装仿木围栏;在立地条件较好,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采取设置木栈道来引导人流走向和减少直接踩踏地表,以增加树木周边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涵养;对生长在塌方河道边的古树,要结合河道与古树相关要求,采用石驳或木桩等形式进行修筑驳岸,起到护树护坡的作用;对有特别意义且条件允许的古树或古树群,要建设一定规模的景观绿地,既保护古树,又为周边的市民提供可观赏休憩的优美环境。

3.2 古树的腐烂处理

经前阶段调查发现,全区约占10%的古树长势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对此类古树要进行重点分析调查,并制订详细的复壮或抢救技术方案,经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部门同意后予以实施。如:通过土壤和叶片检测,对地上与地下部分所含元素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人工换土、喷洒营养液等针对性的复壮抢救措施。

树体腐烂已成为区内古树的共性问题,在全区20 株一级保护的古树中,每株古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烂。145 株二级保护的古树将近50%存在树洞及腐烂,三级保护古树腐烂程度相对最轻。由于古树的腐烂不仅对树体本身生长存在危害,而且对周边人群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把腐烂严重度作为古树检测的重点,有计划的进行朽心程度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情况,采取清腐补洞、修剪支撑等不同办法,以确保及时保护古树和消除安全隐患。

对一些受风雨侵蚀产生树洞的古树(多为一级保护古树),严格按照上海市《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养护技术规程(试行)》要求进行清腐补洞,及时清理洞内的朽木和虫屎,喷洒消毒液,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开放式或封闭式处理。在实施技措过程中,对腐烂严重作为古树检测的重点,进行朽心程度检测,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清腐补洞以及开放式的洞口通过改变洞穴形状或打洞安装管道,以利于排水,保证洞内通风干燥。

3.3 病虫害防治

浦东古树的病虫害发病率相对较高。病害如古银杏的丛枝病,榉树的斑点病等,其中古银杏从枝病的发病率占区内古银杏总数的45%以上。通过课题的研究,为古银杏丛枝病的防治工作找到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在五年内古银杏丛枝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为其他古树病害防治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对于虫害的防治,特别是蛀杆类害虫和刺吸类害虫,几乎所有一级保护的古树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用传统的叶面喷洒树体高大的古树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实施时间上也很难把握,在以后防治过程中将尝试缠麻袋片以及通过遥控飞机喷洒等方法进行防治,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实施技措过程中,针对各树种易发生的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将弱枝进行缩剪,或据去枯死枝,改变根冠比,集中供应养分,有利于发出新枝。对于一级保护古树以轻剪、疏剪为主,基本保持原有树形。

3.4 排水及支撑技术

对有的保护区域内通气不良,排水不畅,对根系生长不利的土壤采取人工换土,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对主根部分更换营养土;个别长势衰弱的古树开挖复壮沟进行复壮;能够通过地形改造进行地表排水,在人工换土时注意地形的改造。反之,通过设置明沟或暗沟进行排水。

对已倾斜并存在树体空洞的古树名木进行支撑。最常用支撑为钢管支撑、仿真树支撑和钢绳拉攀等方法。2011年以来已对5 株古树用不同方式进行支撑。在选择支撑的方式时考虑到周边的环境以及支撑的受力情况等综合因素。如泾东公园内的千年古银杏和吴家祠堂内的2 株罗汉松,考虑与周边景观相协调,采用仿真树支撑。新场镇的0047 号银杏采用钢绳拉攀。

3.5 建筑、道路与河道治理

保护区内存在现状建筑物的区域,在远期结合规划调整和地块重建应拆除涉及建筑。控制区内存在建筑并对树木的光照、空气、噪音产生明显影响的建构筑物,对其进行局部改造(如建筑材质替换、设置阳台、改善生产工艺等)降低影响,或结合规划调整和地块重建予以拆除。确因历史保护、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等无法拆除的区域,采取措施尽量降低建筑对树木的影响。

控制区内涉及现状或规划道路和河道的区域,在远期结合规划调整和道路改造中应调整走向,避让控制区或结合道路、河道防护绿地设置树木控制区。确因市重大工程项目或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避让需要移植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参照《条例》管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别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新建水泥场地,拓宽乡村水泥路直至古树根部,严重的影响古树的正常生长,特别是浅根性的古树。据前期调查初步统计,类似的古树共有15 棵,长势日趋衰弱、岌岌可危。下阶段在技措实施过程中,着力解决该类古树生长环境,与镇、村、古树的养护监护人协调破除根部不透气水泥地坪。有条件的古树周边可扩大保护区域,条件不允许的可根据立地条件改用透气砖或人工木道等方法,增加根系的通透性。

3.6 附属缺损设施修复

在附属设施的方面,北片区域优于南片区域。在北片,只要古树周边条件允许,都在保护区域外围安装了护栏、驳岸、避雷针等设施,但存在围栏缺损或原先保护区域过小等现象,在南片,前3年在技措实施过程中在一部分古树周边安装围栏,驳岸,下阶段继续新建围栏,扩大保护范围、安装避雷设施(特别是一级保护的古树)。另外,将对已有的避雷设施进行维护,补齐缺损的古树铭牌,更正信息错误等,也是下阶段在技措设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4、结束语:

古树名木是城市文明与文化的历史记载,更是城市生态和景观形象的核心表达。做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应注重以下环节。

4.1 加强法规保护

法规是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唯有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警示各方重视古树的保护,不对古树名木保护的生境产生不利影响。

制定完善《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日常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巡查督查制度》、《浦东新区古树名木管理奖励办法》,梳理工作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公开考核要求,通过标准化建设的创建,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标准。

4.2 优化专业队伍

一支懂法、专业的保护管理队伍,是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法规,协调各方,科学管理,宣传普及的重要保障。

随着区级网络员队伍的全覆盖,网络员队伍活动日趋规范有序。结合“标准化试点”的落实,通过对全区古树网员的“标准化试点”培训,网络管理纳入考核,为新区古树管理水平的日趋提高夯实基础。

古树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针对浦东新区古树分布情况与实际因素,制定《浦东新区古树名木保护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古树志愿者队伍进行扩大完善。

4.3 完善基础数据

针对每棵古树绘制立地环境现状图、生存状态分析图和保护规划控制图,整理完成浦东新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名录。根据每棵古树的实际情况,落实空间坐标,分析现状,划定保护区与控制区,强化规划管理。

有效实施互联网+下的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

一方面强化课题研究,古树生长立地环境发生变化,空气污染等外界不利因素致使古树病虫害发病呈快速蔓延趋势,以古银杏丛枝病作为古树病虫害系列研究为例,通过课题研究,达到古银杏丛枝病有效控制目的,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控系列课题的研究,为其他病虫害防控寻找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养护管理中运用,使古树保护管理更具科学性,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引入城市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引进城市信息化传感技术,实现全区古树土壤理化指标数据监测和遥感定位,接入现有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对实时感知的数据融合、分析和处理,确保全区古树在最佳立地环境下生长,并且具有防盗等功能,管理上智能融合,做到全方面、全天候跟踪观测,真正做到古树管理不留盲点。

4.4 实施生态养护

这是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的长期可持续策略,一要重视做好古树名木生境的监控、调研;二要充分利用生态科技养护手段;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病虫害防治用药实施减量,进一步形成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生存环境的良好生态。

使命担当,着眼长远;研究技措,提高质量。各方同心,将古树名木保护愈做愈好。

猜你喜欢
浦东新区古树名古树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为“浦东新区法规”开启众筹模式
家乡的古树
古树炼成记
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政策选择
永州GPS定位保护古树名木
浦东新区公立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现况分析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