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娟散文的艺术追求

2019-05-09 00:49马翔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

摘  要:李娟自1999年开始写作,被冠以“阿勒泰精灵”之称,通过李娟的文字,我们仿佛能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一些寂静的美好。

关键词:游牧民族;游牧生活方式;大自然生命

作者简介:马翔(1996.1-),女,回族,青海人,伊犁师范大学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

透过“羊道”系列,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不一样的阿勒泰,看到的不仅仅是最后一支游牧民族,还看到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苦难但自有一番乐趣的生活方式。

一、对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热爱

阿勒泰这片山水肥沃的大地一边养育着牧民一边塑造着牧民。游牧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热情,在荒凉的大地上不论居住还是放羊都是非常寂寞的,翻过一座山头才能找到自己最近的邻居,放羊时候方圆几公里荒无人烟。哈萨克牧民在哪里放羊,午饭就会去就近的毡房里吃,也许之前并不相识,他们仍会拿出自己最大的热情招呼陌生又疲惫的客人。游牧民族对生活也是充满了热情,每一次“拖依”舞会都会盛装打扮去参加,放牧了一天的牧民疲乏程度比农民还甚,可仍会把自己收拾干净,正是对生活的热情,促使他们一次次奔向舞会……对生活充满如此大的热情与希望的民族,总是让人忍不住感叹。

其次是坚韧,牧民最艰难的事情就是搬家,扎克拜妈妈一家翻越“哈拉苏——夏牧场上以险要著称的古牧道”时,从动物到人无不是靠坚韧的意志坚持下来,小到六岁的孩子、出生没多久的婴儿,都不能在搬家时有任何妥协,没有人提出来休息,骆驼也不得不跟着队伍亦步亦趋,没有坚韧的品格,牧民们每一次的转场根本无法实现。哈萨克牧民的坚韧品质已经灌输进了每一位牧民的心里,小至六岁的胡安西,背着七八公斤的冰回家毫不含糊,大至扎克拜妈妈 “拇指上裂了好几道又深又干的血口子,”却只是撕块塑料袋缠在手上,继续干活,没有人生来必须承受苦难,可他们已经将此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是乐观,游牧民族对于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仿佛逆来顺受般的接受与顺从的态度令人吃惊,他们平淡从容的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不见任何悲观的神色。一匹红母马陷入了沼泽濒临死亡,“我”慌张又害怕,十五岁的女孩卡西却一点也没有担心的样子,只是尽可能地去营救那匹马,斯马胡力和阿依横别克也是一边打打闹闹、开着玩笑,好似游戏一般的态度,但却又竭尽全力地把它拖上岸。乐观的他们总是无条件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卡西因为家庭原因放弃学业,被迫留在家里与妈妈一同操持家务,可她没有丝毫的怨气,她一面过着牧羊女的生活,一面偶尔美妙又奢侈的梦想自己能去当护士,乐观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是满意的。

通过李娟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中的快乐与忧伤;看到优秀的品质在游牧民族的身上闪闪发光,这是他们在这个艰难世界里的生存法则,依靠这些法则,一代又一代牧民在山谷里扬起悠扬的歌声。

二、对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歌颂

李娟曾与母亲一起做裁缝、开小商店跟随哈萨克牧民转场,还同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这种长期又密切的接触,让李娟对游牧生活方式有了大致了解,她用简单干净的文字把阿勒泰地区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展现给了我们。

游牧生活也许是单调的,拾牛粪、烧火做饭、放羊、挤牛奶、睡覺……每一天是重复而乏味的,但却有规矩要遵守。牧民们遵守着草场的规矩、动物的规矩、大自然的规矩,有条不紊的生活着。拿放羊这件事来说,大羊和小羊一定要分开放的,这样晚上只用让小羊入圈,因为大羊会寸步不离的在圈外守着,这样羊都不会丢了,多么有趣的规矩。搬家走的时候所有的垃圾要烧掉,因为大地上不能留有任何东西阻碍青草生长,而青草又是牧民生活中羊的唯一食物来源。这庞大土地上的牧民,他们用忠心耿耿的态度一直将传统的生活方式维系了下来,他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自然的规矩,一起维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

牧民们还注重讲礼性,礼性就是类似与礼貌、礼仪的意思,比如很普通的做客,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却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哪怕是孩子,只要是客人就要带礼物上门,而作为主人,也一定要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回来时主人也会包一些食物让客人带回去。十岁左右的哈夏和阿依娜来扎克拜妈妈家做客,礼貌而拘谨,面对铺满餐布的食物,无论看上去多么诱人,每样也只尝一次。去做客时主人家正在干活,客人也会立马参与到劳动中去,当自己家日后忙时,也可再叫对方来帮忙,在这方面从来没有利益的计较,游牧民族认为彼此帮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还是节制的,这似乎有一点儒家中庸的意味。阿尔泰山脉出产的黄金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黄金,牧民们守着的是一座财富的大山,却甘心赶着羊群从中来来去去,因为他们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只拿走属于自己的东西。转场的时候也是,不会去挑最舒适的路走,而要走给每家分配好的路,即使路走得再艰难,也会坚持走完;同样,他们直奔分配给自己的牧场,即使别的牧场水草再丰盛,也不会做停留。

无论孩子老人,无论男人女人,牧民们始终拥有一种历经苦难承受困难充满希望的精神,他们的坚强勇敢的心,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还将继续为传统游牧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大自然决定了牧民们的生活方式,牧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自然,他们通过守规矩、讲礼性、节制的生活方式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的相处,牧民们充满感恩地栖居并享受在这片大地上的生活。

三、对生命及大自然的无限尊重

阿勒泰无垠的草地使李娟的创作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从大地上生长,她关注大地上的一切生命,不论动物还是人,她也关注大自然本身,哪怕是一片云,李娟的散文表达的是那些与个人生命息息相关的微小事物及细腻的情感。

在阿勒泰广阔的草原之中,每户人家的帐篷就那样孤独的矗立在茫茫原野之中,前后皆是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状态,没有人对生命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切都在顺着既定的轨道徐徐前进。卡西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承担着做饭的义务,做的饭再难吃也没有人站出来斥责,因为“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大约只有在无际的弯路中,才会有更多机会让孩子不停地靠近世界的种种真实”。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是艰辛不易的,仿佛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终日依山傍水生活着,从未有过有过一个固定的家,哪里搭起帐篷,哪里就是家。卡西从未提过没有上学的失落,斯马胡力没有提过放羊的艰辛,扎克拜妈妈没有提过操持一个家的劳累,同样是生命,在我们看来他们过的生活无比艰苦,居无定所的日子可能我们一天都受不了。李娟尊重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民族,她只是诚实的记录着,让我们自己去感受,从她的笔下看不到任何轻视或者别的什么,她尊重这些生命,因为她深知,他们和我们拥有的是相似的欢乐与忧愁。

动物的生命也同样值得尊重,羊就是牧民们的根。一只羊从诞生之初起就伴随着牧民的生活,当它还是一只小羊羔的时候,牧民像疼惜自己的孩子般疼惜着它,对于体弱的小羊羔直接带进毡房与大家一起居住,而羊也会回馈牧民羊毛乃至羊肉。牛虽然没有羊数量庞大,但牛奶也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荒田野地里没有蔬菜可以吃,顿顿只有奶茶和馕,连奶茶也是经过牛奶熬制成的。骆驼与马更不用说了,每一次搬家骆驼就是主力军,骆驼背上扛起的就是牧民的全部财产,牧民骑在马上,轻轻晃动鞭子,一起奔向下一个家。所有跟着牧民生活的动物仿佛在几万年前就明白自己要过的是颠簸不定的生活,它们从容的跟随着,令人心生敬意。

李娟还展现了牧民所居住的广阔的阿勒泰地区——大自然的馈赠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那么的亲密,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这片美丽的大自然中。骑马行走在寂静的山野中,扎克拜妈妈不禁唱起了歌,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想来也与大自然的力量有关吧,终日生活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又如何能不被感染。李娟善于发现一切细小且微妙的事物,一粒小小的青色肉虫子、一支长腿长脚的大蚂蚁、一朵白云、一片白桦林,大自然的一切都让她欣喜,她热爱这片草原,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万花筒。

李娟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鲜世界的大门。这是多么独特存在的一支队伍啊,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那些美好优秀的品格,他们固守的传统,他们的悲与喜。透过他们我们也感受到了李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感到足够的自由。”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蒙古族那达慕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
论古代社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抗灾荒的不同方式
内蒙古草原利用与维护的兼容:游牧民族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经验与启示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
元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实学转向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