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视角下《心中的少女》解读

2019-05-09 00:49王立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批评张力青春

摘  要:本文试图从新批评的角度解读《心中的少女》这首诗。从张力、悖论、意象、隐喻等视角,探究该作品的叙事特点,展现诗中所体现的青春与年迈之间强烈的对比与张力,突出青春与年迈的主题,分析诗中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批评;青春;年迈;张力

作者简介:王立杰(1993-),女,汉族,安徽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

一、引言

新批评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虽然它有各种缺点,但它仍然是一种有价值且值得推崇的批评方法。新批评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作精细的阅读以达到对文本进行批评的作用。虽然细读作品是任何的文学批评的前提,但新批评却有所不用,是异乎寻常的精细,可以说是精细入微。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品的内在构成与本质特征是批评者要认真关注的,从诸如张力、含混、悖论、反讽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作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逐一讨论,对《心中的少女》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诠释,以期更好地了解 该作品。

二、构思精巧的张力

1937年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提出“张力”概念:“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他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1]在艾伦·退特的描述下,“外延”指诗歌语言表层直接的概念含义,“内涵”指诗歌语言深层见的联想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在《心中的少女》中,我们首先强烈地感到作品中的张力并惊异于作者对此手法的娴熟的使用。不仅是词语的张力,亦有意象的张力。它们对表现、强化诗歌的主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张力是贯穿在整个诗歌过程中的。在诗歌的第一小节中,就有深刻体现。通过本诗的首句“心中的少女”,它和第一节最后两行提到“老妇人”和“骨头”,我们可以得知,文中的讲话者是一位内心依然充满青春活力老妇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本诗的核心张力可能就是青春与年迈的张力,讲话者的内心感觉和外表模样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通过交替使用少女、好色、绿树、青涩女孩和花朵等表示青春活力的语言以及骨头、老妇人、引火枯木、腐旧诗人和灰发等表示年迈腐旧的语言,把这首诗构建成一个整体。因此,通过对本诗第一小节的分析,我们得知它的张力可能存在于青春与年迈之间。

此外,这首诗的叙事内容揭示的是一位老妇人梦想着青春会奇迹般地再现,期盼青春再次降临。尽管他已是一把老骨头,但还要等待心中的少女,并且相信自己仍是那个少女。在《心中的少女》中,青春和年迈的冲突贯穿全文,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真正体现出本诗的别具匠心。

通过对诗中张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假设,本诗的主题可能涉及到青春永驻这个悖论。青春永驻之所以是一个悖论,原因在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时间流逝必然导致年迈体衰。因此,老妇人梦想着青春再次降临就体现出青春永驻的悖论。”[2]在布鲁克斯看来,作者在写作时经常故意“歪曲”措辞以偏离其原始含义,有时,作者甚至将那些看起来在逻辑上无关紧要的词组合在一起,使得语言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正是源于这种冲突和不一致。

三、别具匠心的意象

意象的意义是多重的,不只字面意义一种,有的时候它还有别于字面意义。意象的这一特征在分析文本时为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也为文本增添了价值。在《心中的少女》中,年迈意象和青春意向的交替使用结束于诗歌第三小节的第四行。在这首诗的第二小节首句中,“她是颗绿树”令人想到春夏这两个生长季节,意味着青春。在整個冬天,树只剩下枯枝烂干,像老妇人的骨头,死气沉沉如引火枯木,可它也曾有过繁茂的枝叶。如果绿树可以绽放艳丽的花朵,那么老妇人心中青涩的女孩也一样可以绽放青春的魅力。

同时,青涩女孩也暗示出女孩的天真无邪。而这种意象恰好与诗中第三小节“耐心如修女”相呼应。众所周知,修女们也弃绝物质世界、肉体世界。修女这个意象从而成为联结青涩女孩和老妇人的桥梁,因为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肉体世界相隔绝。老妇人和心中的少女耐心等待着青春的再次降临就如同修女耐心等待耶稣的再次降临一样。

诗歌的最后五行都是由青春、丰收和性的意象组成。在本诗的最后一节中,讲话者在想象新登场的女孩在森林里满足了自己的性欲。收获、蜜汁和百里香等词的多重意义也进一步加强了青春和年迈联系,因为这几个词除了暗指青春时代的性活力以外,还可以指秋天里的一些活动,因此它们也可以用来影射老妇人。这些意象令人想到的是青春定能战胜年迈。所以说,在这一节中,青春战胜了年迈。从整体来看,随着诗行的推进,诗中的标点符号在不断减少,即停顿在减少。停顿的减少暗示了加速、兴奋和力量,这也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一节所强调的青春战胜年迈。

诗中的最后一节,实际上是运用了隐喻来暗示年迈与青春的融合。收获一般发生在秋天,那时的植物完全成熟,老妇人心中的少女也不再像花骨朵那样幼小。蜜汁和百里香都是收获对象,因此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诗中第二节的引火枯木意义多重,在这个背景下也发挥了作用。引火枯木指的是晒干后的木头,但事实上非常容易着火,这样它就和激情联系上了,因为激情也很容易点燃,因此,可以说,青春和年迈在激情中合二为一。

从诗歌的语调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青春与年迈的融合。我们知道,适中的讲话者是一位老妇人,在诗的第二行,她运用了俚语:好色,在最后一个诗节中,又用了“万分”一词。而这种语调经常和青春联系在一起。老妇人的俚语和幽默用词体现出她内心对青春的渴望。由此,我们可以说,从讲话者轻松随意的语调中,我们认识到青春和年迈的融合。因为我们能够从老妇人的声音中听到她内心对青春的向往。

四、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性

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统一整体观:“文学作品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联系。”[3]布鲁克斯认为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诗是一个总体,一个具有意境的统一体。一部作品由各个部分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各部分组成一个和谐整体,部分要融入到整体中才有它真正的丰富意义,任何组成部分的改变都影响整体的功能。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华伦合著《小说鉴赏》也提出:“就小说或诗歌本身而言,我们首先关注的是真实的连贯性——各部分是如何连贯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4]作品部分的不连贯造成文本含义脱节,各部分有连贯性才能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心中的少女》的各部分都不是多余的,相同的主题思想是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好的作品,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一篇文章只有显示出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诗歌的各种成分才会有助于主题的表现。”[5]每一个部分都有内涵,不是肤浅的在写表面事件,没有多余冗赘之感,没有内涵的表面事件令人读不下去作品,而有内涵的对话对读者一直产生吸引力。《心中的少女》这首诗每一个部分的对话都从某个侧面深切反映共同的主题思想,这主题可以通过全文中交替使用的青春和年迈的意象所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结论

《心中的少女》这首诗的主题反映出青春在人们心中具有普遍重要性。通过四季变化及丰收意象体现生活本质。正如布鲁克斯对诗歌的评论:“诗人不是选定抽象的主题,然后用具体的细节去修饰它。相反,他必须建立细节,依靠细节,通过细节的具体化而获得他所能获得的一般意义。意义必须从特殊性产生;它必须不是武断地强加在特殊性上面的。”[6] 布鲁克斯对诗歌的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心中的少女》的分析,这首诗通过对绿树,枯木,花朵等生活现象的描写,反应出 青春在心中涌动的主题,使作品意义充实饱满。因此,我们说《心中的少女》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

[2]赵国新.当代批评理论使用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

[3]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

[4]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著,主万等译.小说鉴赏[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6.

[5]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

[6]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著,主万等译.小说鉴赏[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6.

猜你喜欢
新批评张力青春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张力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张力
张力2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
细读《粮食》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