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丁的阿尼玛原型解读

2019-05-09 00:49卢玉芝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昆丁救赎

卢玉芝

摘  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分别以家族人物小儿子班吉、大儿子昆丁、二儿子杰生、老仆人迪厄西的生活经历与心理意识为依托,并辅之哀怜生动的笔触,不仅刻画出了南方地主康普生大家族的没落,也揭示出了种植园经济制度的解体。其中,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伴随着人物形象的繁乱纷呈的内心意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而本文将从荣格的阿尼玛原型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之一昆丁的阿尼玛原型特征,并探寻其深层含义。

关键词:昆丁;阿尼玛原型;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多描绘20世纪的美国南方社会,追溯急剧变动的南方社会历史以及捕捉变迁中人们动荡的心理,《喧哗与骚动》便是其中一部,通过大家族的衰落,一方面揭示了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道出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与道德取向,以及引人深思的现代精神危机。该作品自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学者便对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意识流手法、文本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本文则主要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昆丁这一人物进行解读,并探寻其深层含义。瑞士心理學家荣格是原型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学说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而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荣格将原型主要分为四种: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这四种不同的原型分别体现了人的不同方面。其中,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而在《喧哗与骚动》中,从承载着没落家族复兴之任的哈佛高材生到无心学习、街头闲逛的漫游者,从护妹心切的兄长到无路可走的自杀者,昆丁的阿尼玛原型一方面显现于其富有阴性特征的性格之中,另一方面积淀于昆丁与文中两位女性(母亲和妹妹)的病态关系与想象。

二、阴柔“阿尼玛”之性格显现

主人公昆丁身上的阿尼玛特征首先体现在他的性格上。昆丁作为家中长子,一边承载着家族复兴的厚望,一边深陷于现实的泥潭,长此以往,形成了阴郁敏感、耽于幻想、怯懦无能的性格,并在历史变迁的巨大心理激荡与妹妹凯蒂的失贞堕落的冲击之下,昆丁走向自我灭亡。在以昆丁为主的第二章节里,主要叙述了昆丁1910年6月2日这天所发生的事情与其交错不清的各种心理意识,仅仅是这一天的时间里,昆丁的阿尼玛特征也十分明显。

首先,其阴郁敏感:章节开篇,昆丁从睡梦中醒来,回到时间之中回忆起父亲关于时间的话:“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1]这种因面对时间流逝而无所作为的消极观点虽并未直接出自昆丁之口,但毋庸置疑,他是认可并秉持该观点。并且开端的此番观点也为行文铺垫出阴郁的氛围。接下来,在长达100页的自述里,昆丁并未提及他本该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活,例如他的同窗情谊、参加哈佛的划船赛事或者未来的生活规划或展望,相反他旷课缺席、外出闲逛、回忆往事,游离于过去与现在之间,这些毫不动情的叙述也正是昆丁阴郁性格的一种体现。此外,昆丁的阴郁还体现在他与水(河)及阴影的联系。他总是长时间地专注于河面以及阴影,水(河)既是他漫无目的时的一种消遣,也是牵引出无限回忆的源头,更是他万念俱灰后的归属之地。而阴影,无论是投射在水面的、残留在路面上的还是折叠在栏杆上的阴影,都是昆丁想极力反抗、摆脱的。阴影对他来说始终承载着时间,是流逝时间的一种投射,是笼罩而来的黑暗,是无法逃脱的阴郁,而与此同时,水与阴影本是阴性的,是属于阿尼玛的。而昆丁的敏感则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态度上,昆丁一直在努力地逃避时间,他似乎在努力做到忘记时间,但事实上,越是逃避,越无处可逃,时间分秒未差,他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那小齿轮轻轻的喀嚓喀嚓声。即使砸掉那只祖传的表,时间依旧流逝。另外,昆丁的敏感还体现在对妹妹凯蒂的童贞问题上,他一直视妹妹为纯洁的象征,而保护妹妹的纯洁也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都还是孩童时,妹妹凯蒂因玩水弄湿了衣服,而脱下弄湿的衣服却遭到了小昆丁的一记耳光。事情虽小,但足以看出在昆丁眼里,妹妹是必须圣洁的,不允许有任何不合时宜的行为,以至于后来,妹妹的失贞堕落行为更是让他脆弱敏感的心灵不堪一击。

其次,耽于幻想。在昆丁的自述里,描述实际行动的部分不多,大部分篇幅都是他的内心独白或是几重回忆与现实的相互交织,例如昆丁眼中的有着特别含义的各种景物,以及由妹妹失去贞洁而引发的各种想象与回忆。他希冀靠砸掉表来挽留住时间,以此来幻想家族依旧兴旺;他幻想依靠乱伦来掩盖妹妹失去贞洁的事实;发觉无法掩盖残酷事实后,他便开始幻想和妹妹一起带上班吉去过一个隐世隔绝的生活;但这个幻想破灭之后,他扬言要杀掉妹妹,并幻想和妹妹一起重生于地狱。这些不切实际的梦幻始终充斥于昆丁的头脑,让他无力面对生活。

再次,昆丁又是懦弱无能的。由于出身于没落的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严重受到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作为家中长子,也是家中唯一一位在哈佛念大学的孩子,却只知道一味地沉浸于家道中落的伤感之中,并未为整个家族做出过什么切实的贡献。而他的名字“昆丁”在英文中本有勇敢之意,但事实上,他的英勇不过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幻想家族依旧兴旺以及自己能像勇士那样保护妹妹。面对妹妹失去贞洁的实情,他只能像个孩子一样号啕大哭;他想要像勇士一样赶走妹妹的情人,却在双方对阵时晕厥过去;在妹妹婚礼那天,他也选择把自己喝得烂醉如泥,企求麻痹自己、麻痹现实。也正是因为懦弱无能,昆丁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煎熬与恐惧。

虽然阿尼玛是阴性的,具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不乏积极的一面,而在昆丁身上,阿尼玛的积极一面也有所体现,即昆丁性格之中的温和与善良。在昆丁自述里,他从小乖巧听话、谨遵父亲教诲,与人交往,例如同室友、钟表店老板的对谈,亦举止得体、谦和有礼。另外,他向老黑人施舍硬币,以示圣诞祝愿,虽然施舍不多,但足以表达出昆丁对穷苦黑人的怜悯与关爱;后来他还主动询问关心因意见不合而单独行动的小孩,这都说明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人。最后,在面包店里,他又主动为一个来路不明的小女孩买面包,并决定送她回家。虽然最终由于语言障碍非但不成功,反而被诬陷为人贩子送进警察局,但一路上,他都耐心十足、彬彬有礼、不温不怒。总之吧,昆丁这种乐于助人、善良、谦让的脾性更让阿尼玛原型特征的积极面更加光明。

三、病态“阿尼玛”之人物关系

另一方面,昆丁的阿尼玛原型特征的深层含义则主要体现在他与妹妹凯蒂的关系上。在康普生这个没落的种植園主家庭里,对于昆丁来说,凯蒂不仅仅是她的妹妹,更是他的心灵向导与救赎之源。儿时的昆丁与凯蒂感情一直要好,作为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主要代表者,一种无形的没落感与压抑感始终伴随着他,而他只有与凯蒂在一起,这些感觉才会有所减轻,才会看到光亮。但昆丁身上的阿尼玛原型特征最初是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的。荣格认为在男人的无意识当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质。也即,阿尼玛是从嵌在男人身上有机体上的初源处而遗传而来的因素,是他的所有祖先对女性经历所留下的一种印痕或原型,是女人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种积淀。而昆丁所接触到的最早女性是他母亲-康普生太太,一位整日杞人忧天、无病呻吟的旧式家族妇人,她自私、冷漠、势力,并不正真关心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她作为母亲带给昆丁的阿尼玛影响无疑是消极的,它预先存在于昆丁的情绪、反应、冲动之中,存在于他精神生活中自发的其它事件里,特别显现于性格之中的驱赶不散的阴郁、一触即发的敏感、万般沉醉的幻想以及不堪一击的懦弱。但除了母亲之外,家中还有美丽活泼、温柔且不失心的妹妹凯蒂,与妹妹的相处无疑为昆丁打开了另一扇阿尼玛之门。由于阿尼玛一方面是无意识的人格化表象,同时它又是和无意识发生关联的机能,由妹妹凯蒂引发的阿尼玛作为昆丁与无意识之间的桥梁,则可以作为其心灵的救火梯或向导,如同歌德在《浮士德》结尾处写下的:“永恒之女性接引我们向上。”[2]而昆丁也确信凯蒂有如此魔力,他视妹妹为最圣洁的象征,能够引导他的内心,能在内心世界开辟出一条道路,并将他从沉重的世俗观念与家道中落的悲凉中解救出来。

此外,凯蒂还是昆丁的救赎之源。昆丁是具有原罪意识的,在他看来,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日渐衰微这是一种罪,家庭的分崩离析也是一种罪,而自己无力挽回又是一种罪,时间的流逝是一种罪,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罪,在重重罪恶的压迫下,昆丁不由得把希望投向了凯蒂,希望通过凯蒂走向救赎。所以,保护妹妹,让她永远保持贞洁成了昆丁的最大的救赎方式。但与此同时,不得不提,昆丁一方面在早年的家庭生活里受到母亲的负面的阿尼玛影响,另一方面他的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也使他在与凯蒂接触时产生一些自然的生理或情绪反应。作为一种原型,妹妹凯蒂所投射出的阿尼玛正是他所向往的各种情感的混合体,如美丽、温暖等。长此以往,昆丁对妹妹已产生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情和情绪,这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对超出常理的恋人,而昆丁也深知这种情感也是有罪的。但无论如何,昆丁始终在以一种非理性的、甚至有些病态的方式进行着他的救赎:他阻止妹妹恋爱、以幻想乱伦来掩盖妹妹失身的事实、反对妹妹结婚、梦想着和妹妹双双自杀以洗清罪孽。但昆丁的救赎之路终究太过崎岖,妹妹凯蒂不但失去贞洁,而且沦落为妓,他的救赎之源堙灭了,最终只能走向自杀。

四、结语

昆丁不仅仅是忧郁软弱的,也是温和善良的,他深陷重重罪恶的同时,亦渴望着能够走向救赎。在对昆丁的阿尼玛原型特征的解读里,昆丁这一明暗交织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诠释出了阿尼玛原型特征应有的二元性,另一方面也昭示出了整个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精神困顿。而昆丁最终没能走出困顿,他的自杀不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在整个社会裹挟发展中所作出的无法避免的牺牲。

注释:

[1]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77页.

[2]歌德. 《浮士德》[M]. 绿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参考文献:

[1]歌德. 浮士德[M]. 绿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 三联书店,1987.

[3]肖明翰. 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4]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昆丁救赎
再谈《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意识
小老鼠裁缝店(上)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
昆丁——美国旧南方和旧时代的守望者
一个老外的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