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在诗词的意蕴中沉浸

2019-05-10 10:11周乐
江苏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周乐

【关键词】对比阅读;古代诗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7-0055-05

【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古典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背诵的75首诗词为基础,学生在小学6年的语文学习中,至少能积累近百首诗词。同时,六年级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借助工具书阅读诗词的能力。因此,理解字义并不是大多学生阅读诗词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感受其散发出的魅力,应是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诗词时关注的重点。

阅读诗词,重在感悟,重在对其丰富意蕴的体会与品味。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大多以单篇为阅读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如果以“组诗”或“组词”为阅读对象,则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助其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六年级自编教材“古诗词对比阅读”一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将多首诗词作为阅读对象,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运用“对比阅读”的学习策略,在相对宏观的背景中感受诗词的丰富意蕴。对即将进入中学的学生而言,开展一些对比阅读诗词的学习,对其今后理解诗词、赏析诗词都将有所裨益。

【教学目标】

(1)学习从诗词中的“景”“人”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词传达的独特意境与丰富情感。(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联的诗词,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激发其阅读“组诗”和“组词”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读“景”,在比较中品味

师:同学们,阅读一首诗词,你们通常会用哪些方法啊?

生:如果诗里有我不懂的字,我会查字典。

生:可以去查参考书。

生: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家长。

师:这些都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但这节课,我们要来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对比阅读。就是把两首,或多首诗词放在一起阅读理解。也许,我们会有一些新鲜的感受和发现。

师:我们先来读两首诗词——《渔歌子》和《江雪》。先自己读一读这两首诗词,一边读一边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朗读《渔歌子》《江雪》)

师:这两首诗词都非常有画面感。如果请你把《渔歌子》这幅画画下来,你会用到哪些颜色?

生:我会用到青色、白色、红色。

生:还要用到绿色,有深绿、浅绿。

师:这样画出来,一定是幅色彩丰富的画。如果把它拍成微视频、微电影,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你会给《渔歌子》配些什么声音?

生:我会配上白鹭鸣叫的声音,流水的声音。

生:还有微风的声音,细雨的沙沙声。

生:可能还有鱼在水里游动的声音。

师:现在拍摄电影的技术特别先进,有4D、5D的特效,还能在嗅觉、感觉上给人一些体验。如果把《渔歌子》也拍成一个4D微电影,你会加上哪些味道?

生:可以加上桃花的香味,青草的味道。

生:应该还有水的味道。

师:春水初涨,水、草、花、泥混合在一起的春的气息,是吗?可见,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会产生什么感觉?

生:这样的景色会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生:在这里钓鱼,一定很舒适,很享受,会有悠然自得的感觉。

师:而《江雪》呢,有这么丰富的色彩,有那么多美妙的声音和气味吗?相反,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江雪》是无声、无色、无味的。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寒冷,很孤独。

师:不同的画面,给人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你看,我们把两首诗词里的“景”放在一起对照,对比着一读,两首诗词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就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渔歌子》与《江雪》均写渔翁垂钓,然而呈现的画面以及诗人由此表现出的志趣却大相径庭。在这个学习环节,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聚焦诗词中的“景”,通过对照、比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景”,体会不同的“景”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情”。将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品读,使其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凸显,学生由此获得的阅读体验,会比单篇阅读更为深刻。

二、读“人”,在对照中深化

师: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可以对照着读,读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也可以相互补充,深化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比如,《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可以放在一起閱读。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题临安邸》,你们听的时候会在诗里看到一群人,请你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学生朗读《题临安邸》)

生:他们在唱歌、跳舞。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喝酒享乐。

师:是的。这是一群正在寻欢作乐的人。他们是谁?(生:南宋统治者。)请自由读一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你同样会看到一群人,这群人又在做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他们在向着南方看,希望能看到宋朝的军队来救他们。

生:他们在忍受金兵的辱骂、鞭打。

师:他们又是谁?(生:遗民。)被遗弃在北方的宋朝子民,遗民泪尽,南望王师,权贵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此时,你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林升对这些达官显贵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态度!

生:林升一定非常愤怒!这些人简直太不争气了。自己的国家被敌人占领了,却不想着收复回来。还把杭州当成了汴州,觉得在这里就很满足了。

师:当这两群人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心中的愤会愈愤,悲也愈悲。如果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分别会用怎样的语调和节奏来读呢?(学生练习朗读两首诗)

师:谁先来读一读《题临安邸》?(请一学生朗读,声音响亮)

师:你注意到诗里有一句问句吗?(生:西湖歌舞几时休?)对!这“几时休”是林升振聋发聩的一问啊!读“几时”时我们的音调应往上扬。(教师示范朗读)而一个“休”字,又包含了无尽的愤怒、悲哀与无奈,读的时候可以把这个“休”字延长下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次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当一个人生气,甚至愤怒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快一些,还是慢一些?(生:会快一些。)因此,林升对着那些达官权贵,愤怒地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应该用怎样的节奏来读?(学生朗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语调激昂,短促有力)

师:那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该怎样读呢?(请一学生朗读,声音响亮,停顿清晰)

师:那些遗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让人不忍看,更让人不忍去读啊!

教师示范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句末一字一顿,意味悠长。

师:你看,不同的节奏表达出的情绪也是不一樣的。读一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历史。如果你再对照着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对照着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关于“南宋北伐”的诗词来读,你对这些诗词,对那段历史,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人”。诗,通常不以刻画人物为重点,但诗中的“人”、诗人自我的投影,或是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关注诗中“人”的言行,是体会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是极具情感张力的作品。两首诗分别表达出作者或愤或悲的情绪,而将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二者又可以形成互补之势,使“愤”显得更“愤”,“悲”显得更“悲”。比较阅读时,学生面对的是一组诗,组诗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三、迁移,在运用中习得

师:按古诗词的内容差异,古诗词一般分为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等等,不同类别的词,也可以放在一起读。阅读材料上有三首送别诗,请大家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分别对比着读诗里的“景”和“人”,再体会体会诗人的情,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完成《学习单》。(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同桌先来分享阅读收获?

生:我们主要比较的是这三首诗里的“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有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乘船离开了,而李白站在江边送他。(师:李白站了多久?)很久,一直等到孟浩然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还站在那里。(师:你感觉李白舍得朋友离开吗?)舍不得。

生:我补充《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写王维在劝元二喝酒,因为他出了阳关就再看不到老朋友了。

师:这两位同学分别说了他们在两首诗中读出的“人”。我们把这些“人”放在一起对比,你会发现他们送别的方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李白是目送朋友远去,王维是劝酒。

师:一个注目远送,一个举杯相送。那么,你发现《送人游吴》是怎样送的?(学生再次默读、思考)

师:虽然诗里没有写到诗人,但我们能想象,诗人在做什么?

生:在向朋友介绍苏州的风土人情。

师:朋友将要远行,向他介绍所去之地的情况。这是“以言相送”!这一组同桌比较三首诗里的“人”,发现诗人送别的方式是不同的。哪组同桌继续来介绍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来介绍这三首诗里的“景”吧!《送人游吴》描写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说明苏州很繁华,比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到了“烟花三月”,说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是在美丽的春天。这首诗里最感人的“景”是: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李白还站在那里,注视着远方。《送元二使安西》写了雨,还写了柳。柳在古代和“留”的读音差不多,是希望朋友留下的意思。

师:你说得很全面,并且还知道和“柳”相关的一些送别文化。很不错!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的这些“景”和他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长江,暗喻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像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但是,王维就更伤心一点了,因为他说朋友出了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对应了诗中王维以“柳”表达“留”人之情。

生:《送人游吴》描写的场景很热闹。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挺好的,因为朋友要去的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

师:我们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是诗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有的依依不舍,有的伤心难过,而有的却是欣然送别。今天我们试着把诗词放在一起读。对比着读不同画面的诗词,让我们更鲜明地感受到每首诗的情感;参照着读相关的诗词,可以让它们相互补充,加深我们对诗词理解;而读同一类的诗,还能让我们透过这些诗,了解古代历史文化。课后,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些边塞诗、田园诗等,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送别诗是古代诗词的经典类别之一。送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文人墨客的诗文里,送别成了一种别具情味的现象。课中为学生选取的三首送别诗,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学生运用前两个环节中学习到的读法,着重阅读诗中的“景”与“人”,再相互联系、比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与感受。由阅读送别诗,拓展到对送别现象、送别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这就将历史与现实、阅读与生活建立起了连接,帮助学生将诗理解得更深、更透。

【教后反思】

一、组诗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这节课是一节诗词赏读课。它的教学起点是基于学生对这些诗词已有所了解,能大致理解诗意。因此,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阅读量较大。以一组组诗为阅读对象,在更开阔的层面上去发现、感受、思考。比如:学生在《渔歌子》与《江雪》两幅迥然不同的诗词画面中,感受诗人的不同心境。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给学生的感官体验带来巨大冲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而《题临安邸》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学生从一首诗引向一类诗,在“南宋北伐”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阅读诗词,理解历史。可以说,组诗阅读立足于学生的已有基础,又打破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古诗词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二、对比阅读,学习阅读策略

对比阅读是贯穿本课学习活动的主要阅读策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从诗词中的“景”“人”角度分别比较,从中获得新的认知与感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鉴赏古诗。当初步学习这一阅读策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组送别诗,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自主发现、交流。整节课,教师不仅在教知识,更在教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拓展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因课堂教学时长所限,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尚未完全展开。如果开展第二课时,甚至第三课时的教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以“对比阅读”为主线,科学整合,形成一个微型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诗词对比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