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零为整,向课前要质量

2019-05-10 10:18夏园园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策略

夏园园

摘 要:语文课前三分钟,由于是课间和语文课堂过渡的尴尬时期,因此成为语文课堂的“盲点”。如何更好地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是教师的当务之急。重点从激发兴趣,积极“输入”;变化形式,积极“内化”;大胆创新,积极“输出”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前三分钟;有效;策略

【研究缘起】

语文课前三分钟,指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这段时间,是属于老师和学生的黄金三分钟。对于老师,他能整理好课前思路,让接下来的课堂有条不紊;对于学生,课前三分钟能让他们静下心来,为上课做好准备。但事实是,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是一段尴尬的时间。笔者所在班级为低段孩子,更是为此烦恼。回到教室坐下来马上开始学习,低段孩子玩耍的热情还未消退;坐在位子上,两手放好坐端正,又觉得浪费宝贵的三分钟;进行单调的课前朗读,低段的孩子们又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如何利用课前3分钟,提高低段孩子上课的积极性,并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被探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孩子提出了“听、说、读、写”的要求。“听”,“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说”,“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表达的自信心”;“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写”,“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概念定义】

合零为整:整合原本没有目的性的三分钟,使学生从原来的懒散转变为积极、自觉的状态。让学生从这三分钟中增加阅读的兴趣,并有所积累,自觉去涉猎课外读物;学会倾听,勇于表达,增加自信心。

低段语文教学:从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语用功能着手。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乐趣;培养低段学生有阅读的兴趣,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浅近古诗,背诵优秀诗文;乐于运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词语。

【实践操作】

一、激发兴趣,积极“输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师生的精神食粮。通过对这些佳作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能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培养孩子的语感,这势必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处在低段的学生课前三分钟活动,从听、读入手,可以降低低段孩子参与的难度,调动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1.名著朗读——促读整本书

步入一年级,孩子们还很难静下心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大部分孩子总是喜欢读“笑话书”“漫画书”“动物百科”等自己感兴趣的书。并非他们对中外儿童名著没有兴趣,而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走进这些名著。统编教材要求加強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读整本书。二年级上册的重点是读“童话故事”,二年级下册的重点是读“儿童故事”。鉴于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着手去准备课前三分钟的素材。这个阶段应该由老师范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慢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规范行为,满足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前三分钟可以和孩子们分享一个优秀的童话故事或儿童故事作品的片段,读到精彩处“戛然而止”,达到“欲知后事,请听下回讲解”的效果,吊足孩子们的“胃口”,可以极大地引起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后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同伴之间的图书“漂流”等各种渠道去读完整本书。

2.古诗文品读——获体验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强的阶段,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前三分钟进行古诗文品读,不仅顺应了孩子记忆的特点,有利于古诗文的积累,而且还有利于以后的教学。

笔者要求每人一本《小学生必读古诗80首》,采用“三段法”,五首古诗为一组,每周反复诵读一组古诗。五首古诗尽量归类成1个主题,比如“春”的主题:《咏柳》《春晓》《春夜喜雨》《绝句》《江南春》。将一周五天的课前三分钟分为三段式。周一、周二,朗诵、熟读阶段,周三,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周四、周五,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背诵。这样一轮下来,周末学生只要再回家巩固一下就可以了。

古诗诵读重点在于“读”。对于低段的孩子,还不知道如何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古诗。经常参差不齐,不注意古诗文的断句,读破古诗文的意义。笔者对五首古诗进行集中式反复指导后,学生渐渐读出了一些感悟,朗读故事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停、连、轻读、重读,这些都与平时诵读指导分不开。

二、变化形式,积极“内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年级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表达的欲望也在增强,只是一味地知识“输入”,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创设机会,使他们把已经大量“输入”的知识,动脑筋思考,“消化”想法,把那些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重新打乱整合,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内化”,让这些知识都留下孩子独有的思维痕迹。

1.词语听报——整合课本词语,举一反三

传统意义上的“报听写”,很难激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所以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可以给词语“换装”,通过语言描绘让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加工”,加强了学生对词语的巩固和掌握。如以统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词语为例(如下表):

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对这样充满挑战的词语听报形式充满了兴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把学生吸收的知识积极内化。词语虽然没有变,但是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平面、枯燥的文字,而是立体、鲜活的文字。

2.仿写好句——搭建“骨架”,丰富语言

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为孩子出示本单元课文中选择的一些适合孩子模仿的句子,让孩子当场记录到“摘记本”中,进行背诵记忆,课后以此为范句仿写一句。笔者进行“五星制”批改,一单元结束,根据“摘记本”上五星的数量,得五星最多的学生被评为“十佳模仿大王”。

依据好句提供的“骨架”,孩子们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开始转变原本口语性很强的书面语言为有组织的语言。

例如,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后练习中就有很多仿写的资源可以利用,《找春天》一课,笔者选出了以下句子,利用课前三分钟朗读。并选取了此类句子中的动词和句式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进行仿写。孩子们初次接触这样的仿写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写字速度太慢、仿写质量不高等。但是通过周而复始的练习,孩子们的写字明显加速,而且,在平时写话的过程中,他们会无意识地用到平时积累的句子,写话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大胆创新,积极“输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的“输入”和“内化”的知识最终要以一种语文素养的形式体现出来,而这种“输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效能期待,利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和平台说,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氛围和同学的掌声鼓励中,吸收到“正能量”,充满自信,敢于“张口说”。

1.讲故事——以“内”养“外”

二年级开始,要求培养学生复述课文、讲故事的能力。如《小马过河》《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羿射九日》等课文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讲故事。要求学生能根据示意图、借助关键字、表格等把故事讲清楚,并学习怎样把故事讲有趣。经过课堂上方法的指导,学生进行“内化”,在课前三分钟我们可以把这项能力进行巩固,达到以“内”养“外”的目的。

笔者要求学生搜集课外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以学号为单位进行轮流讲故事,轮到的学生可以事先在小组内进行演练,成员一起倾听、提出意见。在讲的过程中,声音太轻,学生可以举起右手提醒,肢体太僵硬或小动作太多,举左手示意。时间要求控制在两分钟,超出则扣3分,满分10分。其他未参加的小组,如果破坏纪律,则扣3分。演讲结束,学生用手势打分,课代表记好每组代表的分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一轮结束后,根据分数评出十佳“金牌故事大王”,三组“最佳小组”进行表彰。

刚开始讲故事,学生很容易紧张,想不起来的地方会支支吾吾,不会用自己的话去练故事,出现背故事的现象。虽然能够讲清楚,但是肢体动作和讲述的语气往往比较生硬,不够趣味性。但是随着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好的同学的范例引导,学生越说越好,甚至能够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2.旅行见闻——大胆张口说

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我们要培养其表达的欲望,但由于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同,一些学生的“发言权”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现如今学生旅行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创设旅行见闻平台,既能给学生机会说,又引导学生“观照”生活这个大语文。

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讲旅行的见闻。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介绍时要求声音响亮,站姿良好,精神饱满,能大致讲清楚,尝试讲有趣。在演讲过程中,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倾听。评价方式采用上述讲故事的方法,按学号一轮结束后评出十佳“讲解员”和三组“最佳小组”。

通过旅行见闻演讲,在课堂上孩子们在想象说话中自觉地把想表达的内容具体化,表达时少了语言的苍白与笼统。在写话时,孩子们也能够把述说见闻时的完整、具体、生动的方法运用到写话中去,以说带动写,提升了写话能力。

【研究成效】

通过这些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学生从原来的懒散转变为积极、自觉的状态,这种调整好的状态直接影响到了接下来的语文课堂和写话,让笔者甚感欣慰。学生从这三分钟中学会了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学会了主动倾听,做到了落落大方,也学会了自觉去涉猎课外读物,大多數学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感觉”。

当然,这些做法只是针对现阶段学生的状况所实行的,还有很多举措是需要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措施,我们才能把原本被视为“盲点”的课前三分钟化零为整,真正向课前要质量,让其成为“黄金三分钟”。

参考文献:

[1]于素贤.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罗小燕.开创智趣听写新天地:我对“听写”的思考与做法[J].小学语文,2011,52(4):24-25.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
2016年理财策略——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