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非遗项目意拳的历史成因与传承发展

2019-05-13 09:41张长念邓付林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拳种武馆传统武术

张长念 邓付林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身份的标志,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相关民间组织的重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保护理念和保护手段稍显落后,但整体进展较快。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国家级代表名录的公布,我国已经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传统武术占据相当比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

意拳又称大成拳,是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吸取百家之长而形成的新拳种,具备自身的风格特点,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与传播中,只有系统了解意拳的传承发历程,才能更进一步领悟到它文化中蕴涵的深刻理念,这对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及其文化思想的弘扬有着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2009年意拳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其在新时代当中进一步的传承发展仍值得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意拳和大成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编著、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家图书馆和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有关意拳和大成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书籍、杂志和报刊资料,用于分析意拳目前的传承状况和发展动态。

1.2 专家访谈法

对意拳第三代代表性传人姚承光老师及其学生、徒弟进行访谈。

表1 受访人基本情况表

1.3 实地考察法

走访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宗勋武馆和国际意拳培训中心。

2 “大成拳”与意拳的名声之辨

意拳是北京市市级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为王芗斋首创。据访谈意拳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姚承光得知,1920年前后王芗斋开始创立意拳,从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期,一直以意拳所称。20年代到40年代王芗斋发表《意拳正轨》《意拳中枢》等文,却引起北京武术家、各拳种掌门人的反对,提出向王芗斋先生切磋比武。当时王芗斋先生已经55岁,他在众多弟子中挑选出姚宗勋代表自己参加比武,与各派拳种代表性掌门人进行切磋,在多次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比武中战胜对手。从此王芗斋的名声越来越大,在北平响亮打开……当时王芗斋写了很多的文章,在当时引起北平政界张壁先生重视。在当时的年代已能写出独树一帜、有自己见解的文章,写出各拳种之间存在的不科学性和自己对武术的观念,通过比赛展示出武术的实战能力,委实不多。王芗斋所创之拳术被誉为“大成也”,从此推名为“大成拳”。在1947年之后,王芗斋说:“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所以又改名为意拳[1]。

图1 右 姚承光(宗勋武馆馆长),左 邓付林

3 意拳的历史成因及流变

3.1 意拳的历史渊源

王芗斋先生所居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相距一千五百米,两村之间有一片树林,为当年王芗斋先生习武之地。郭云深先生深究形意拳,功力极高,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称。郭云深先生晚年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当时正考虑没有传人,见王芗斋聪慧过人,尊师重道,锻炼刻苦,遂收为关门弟子,授以拳学精髓。

郭云深逝世后,王芗斋每天站桩、摸劲,虽然功力大进,但认为自己缺乏武学上的交流,于是于1903年离家出游,广泛接触各派拳家。据访谈,1911年,王芗斋赴往天津,与天津形意拳名师薛巅相见,二人交手,只一接触,薛巅被王芗斋击败。1918年王芗斋独自南游,首访河南少林寺,与少林寺高僧横林和尚切磋武艺,横林体重庞大非常有功力。横林和尚非常有功夫,但是他有强有弱。切磋后两人有胜有负,在此互相参学。王芗斋得横林和尚指点,得立禅功心法。遍访北方名家后,他毅然到南方远游,以武会友。1919年,王芗斋在湖南衡阳拜见了心意门解铁夫,解先生在武林中,被誉为“江南第一妙手”。因此王芗斋住在解铁夫先生家向他学习一年多,拳学与功力突飞猛进,为之后创建意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3.2 意拳受西方搏击项目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分为两大发展方向。因为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发源地不同,受文化的影响,所蕴含着文化内涵不同。西方搏击强化个人,崇尚力量,征服自己,突出自己的价值。不管格斗有多少种功效,健身、防身等,它的根本目的仍是最快、最狠、最有效地击毙对手。受搏击项目最直接最有效地实施打击的训练方式,王芗斋在武术的基础上创新出实战技击性较强的拳种意拳。

3.3 王芗斋的自身因素

1920年王芗斋开始创立意拳,在当时比较混乱,中央政府是北洋政府,但各地军阀林立,混战不已。王芗斋受当时社会的混乱的影响,立志创立务工绝技。姚承光老师说到,王芗斋游历大江南北,经与多位武术高手切磋,对中国武术有一种新的见解和认识。20世纪40年代初,王芗斋返回北京,将他多年研究武术的体会融会贯通,以形意拳的圆整为基础,吸取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少林拳中的立禅功和冷、脆、快之力,八卦掌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的气功精髓,融汇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击的长处,推陈出新,推翻了传统练习套路、讲究招法的方式,改为站桩为基础的功法,建立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拳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实战拳种意拳。如今意拳能够在北京、全国乃至世界传播发展应归首功于王芗斋先生。

3.4 非遗视域下无规定套路意拳训练与发展途径

意拳推翻了传统练习套路、讲究招法的方式,改为站桩为基础的功法,达到发挥本能的目的。据访谈,意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训练体系,如站桩、试力、步法、推手、断手、发力与试声等。站桩是意拳之核心,站桩是为了使人身之筋、骨、气、血、肉、精、神、得到整体训练。前人曾说:“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桩起。”站桩的目的就是“得立”。意拳站桩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之分[2]。意拳试力,试力又称摸劲。力有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试力的本质是变动,在站桩时体会出松紧、虚实、含蓄、动静、具体之劲,这说明身上有初步的均整,此时进入摸劲练习。步法,是各拳种的非常重视的训练与应用。拳谚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拳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拳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3]这些讲的都是步法的重要性。推手,又称为揉手、打手、搭手。这是中国武术独一无二的一种训练方法,其他拳种也有推手练习。王芗斋先生曾说:“力有站桩而得,有试而知,有推手而懂。”[4]综上所述,在王芗斋身上可以看出,武术可以大胆地创新,与时代紧密地结合。意拳消除了繁琐的套路,在武术发展历史上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意拳在无规定套路训练中虽然有他自己的训练体系,但对于一些训练者来说,在练习的过程中偏于实战技击性,所以初练者中老年人不多。经访谈可知,意拳的习练者大多数都是中青年上班族,把平时的休息时间抽出来练习意拳,这也是意拳无规定招式套路偏于实战技击性所导致练习人群。但这也是意拳和其他拳种相比意拳所具有特点所在,保留着中华武术较强的技击性。

4 对意拳的价值

4.1 意拳的文化价值研究

意拳蓬勃发展至今,虽然仅有百年历史左右,但是,意拳的发展过程中弥补了武术套路攻防实战性的缺乏,也是作为中国现代实战拳术的代表。他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吸取了现代科学理论。在意拳中,他是用肢体运动讲明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上世纪60年代,姚宗勋先师不但秉承了王芗斋衣钵,还在自己的习拳实践中,首先明确了意拳是实战拳学,是文化在技击上的体验,并在晚年著有《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一书。既然意拳是一种文化,一种带有实战属性的历史文化,它就应隶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一种文化要发展自己,就要善于自我否定。只有善于否定自己的文化,才能广泛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才能使自己处于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之中。

4.2 意拳的健身价值研究

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方法已经有几千年发展史,千百年来,传统体育养生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哺乳。[5]意拳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年轻的实力派拳种。虽然意拳的训练既没有套路,也没有招式招法,但是意拳的养生和健身受到社会的欢迎和人们的需求。意拳在初级阶段的站桩可分为技击桩和养生桩之分,在站桩的过程中不是在摆空架子和耗时间,而是假借意念诱导,采用精神和意念来控制全身的神经、肌肉、肢体,使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心中祛除杂念,从而在一定基础上摸索意拳的浑元力。据访谈姚承光老师得知,“意拳健舞”练习的目的主要是抒发情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延年益寿。意拳健舞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之神意,能够激发身体各部分的神经和肌肉,从而使其协调统一。综上所述,意拳练习站桩和健舞能够使人身心释放、具有养生健身之功效。

5 意拳的传承内容

意拳第三代代表性传人姚承光先生谈到,意拳训练是在站桩、试力、步法、推手、断手和发力试声的基础上进行两人实战练习,实战对抗中体现出它的实质价值所在。意拳在一定的训练基础上开始推手,如图2意拳推手是在实战中与对方肢体连接来体察对方力量的虚实、强弱,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方施以有效的攻击。推手可以作为实战交流的一种有益手段。”[6]

图2 意拳推手

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国人对武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意拳的推广还不够普及,但是它有强身健体,技击实用的功效。意拳蕴含着富有哲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使其有独特的魅力并发展至今。意拳在全国各地拳师们一代代传承过程中逐渐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提高了习武者的悟性,丰富了拳系的文化内涵,更加深了拳种的价值和意义。受访时姚承光及其弟子谈到,“外国的学员学习意拳态度比较认真,我除了感到欣慰之外,心里还有一点点不安。你看他们对我们武术文化求学的态度,就能看得出,人家在追求文化和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清醒的认识。”他还说到,现在那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观摩学习,研究我们的各种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而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一次中外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互相挑战和竞赛。别看我们凭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现在还能给别人当老师,但是从现在起如果我们还不加倍地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抓紧我们自己文化素养的提高。等到一旦人家掌握了我们的精华,而我们自身文化的传播就发生了停滞和断裂,那将来学生可就要教老师了。经访谈崔瑞彬老师说道,意拳不能让自己好,让更多的人来受益才会更好。“意拳很难练,你再不说,你再少说,过不了多少年国外就超过你了”。[7]综上所述,武术、意拳在大的方面讲是人类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的。既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就要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意识,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

6 意拳的传承途径

6.1 师徒(家庭)传承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国宝”、“国粹”。武术的产生同时也存在着斗争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从单纯的技击术融入了极其丰富和深刻内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意拳也是一种创新型的拳术,我们要对意拳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在历史传承中,武术逐渐形成了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大主要传承形式,意拳也不例外。

家族传承的方式一般明确规定“传男不传女”,严格以辈分的高低来决定在本门中的地位,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制度与理念的传承[8]。师傅与师徒组成的传承关系,是中国武术的主要传承形式。徒弟向师傅磕头拜师后,形成以师傅为中心的“父子”关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师徒关系最好的说明。而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错乱的今天,武术经常沦为经济的附属品而被强行利用。人们习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单纯的喜好。在各门派里,人们盲然加入武术社群组织,不是为了传承武术去练拳,而是为了中间的人际关系和短暂的达到一个目标,而真正的传统武术反对这一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重要特点则是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地去教授。

北京作为意拳的发源地,具访谈,随着意拳的流传与发展,至今已有很多的意拳爱好者。下面是意拳在北京的主要传承脉络。

图3 传承脉络

6.2 群体传承

6.2.1 组织社会传承

北京是意拳的发源地,意拳能有今天的辉煌和成就,都是由北京传向全国,这与北京老一辈的意拳练习者的传承和推广是密不可分的。据访谈姚承光老师得知,意拳在北京练习者有很多,所建意拳协会和意拳武馆比较多,意拳主要以协会和武馆传承。以协会、研究会、分会、武馆中心等意拳命名组织共有8个,分别是北京市意拳武协研究会、北京意拳发展中心、宗勋武馆、中意武馆、北京王芗斋意拳养生研究会、北京武术院国际意拳培训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体育总会大成拳分会、神州意拳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市意拳武协研究会会长和宗勋武馆馆长都是姚承光老师,北京意拳发展中心以及北京王芗斋意拳养生研究会会长负责人分别是王玉芳大徒弟刘涛与王玉芳三子金桐华,中意武馆馆长是姚承荣老师,北京武术院国际意拳培训中心主教崔瑞彬老师,海淀区大成拳分会会长为霍金来老师,霍金来为王选杰弟子。姚承光、姚承荣是两兄弟,自幼随父姚宗勋勤学苦练,崔瑞彬是姚宗勋的得意门生弟子,都为意拳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竞技武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传统武术也有所复兴,意拳也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姚承光老师谈到,中国北京武协意拳研究会于1984年10月21日成立,由意拳大师姚宗勋为首任会长,以“弘扬国粹,振兴中华”为宗旨,现任会长姚承光。据访谈,意拳武馆的发展,受到招生困难的制约。以宗勋武馆为例,宗勋武馆的学员都是来自社会上上班和有家有业的人士,导致学员训练时间不固定、年龄大小不一、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不等。这也是民间武术意拳的发展制约的原因所在。姚承光说:“意拳发展到今天,有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规范化,二是与国际接轨。规范化是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而与国际接轨则必然要规范化。”

6.2.1 组织赛事传承

据访谈,近些年来在北京举行的意拳活动与赛事比较少,没有像太极拳、形意拳以及现代的竞技武术一样形成一种固定的比赛规模。1988年举行的首届北京意拳实战交流观摩大会,到现在已经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虽然这只是一场意拳内部的交流观摩大赛。但是,实际上是一次检验北京意拳界训练水平的对抗性比赛,是由北京意拳研究会牵头主办的第一次意拳比赛。访谈时姚承光老师谈到,2017年5月份在北京地坛体育馆举行意拳比赛。从这两个赛事上看出意拳举行比赛比较少,练习意拳者的人群较少交流。通过走访得知北京意拳练习者,主要是在拳馆和协会师兄弟之间进行切磋交流。在王芗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拳学宗师王芗斋文集》发布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意拳名家和各地方意拳代表人,以及各大媒体聚集在一起,探讨意拳拳理以及意拳今后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22日“王芗斋拳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研讨大会期间,意拳(大成拳)单拳种研究中心筹办委员会、第一届中国意拳(大成拳)全国赛事筹委会、站桩功运动康复医学研究中心等项目启动。通过这几次的比赛和交流,促进了意拳的发展与推广。但这些交流比赛交流活动对意拳的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意拳习练者们都希望今后能够推出既保留意拳风格特点,又符合时代特点的比赛规则和推广手段。

图4 王芗斋诞辰125周年 图5 纪念芗老诞辰130周年大会

7 传承与发展对策

7.1 政府提高非遗的认识,加强宣传

意拳在发展过程中也获得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将意拳大力宣传、和推广,这正是意拳发展的关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各拳种的支持和推广,历史证明了政府重视的重要作用,如太极拳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太极拳的表演、2009年纪念奥运会一周年万人齐练太极拳。一年一次的全国太极拳锦标赛等比赛,将太极拳一步步推向世界。政府部门通过比赛和表演对太极拳的大力宣传。引导和不断地提升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久而久之练习太极拳的人数来越来越多,高水平运动员不断涌现。随着国家不断地组织各种大型比赛,出资支持组建太极拳运动团队,参加全国比赛,高水平运动员也越来越多,太极拳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和发展。

意拳的形成是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的观赏性越来越让人们受关注,而传统武术的一部分拳种受到压迫和冲击。比如意拳的发展没有像太极拳形意拳拳适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思考意拳现在所处的困境,制定相应的对策。现今意拳的发展并不景气,现在如果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意拳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整个中华武术也会是一片繁荣的未来景象。若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任由传统武术自由发展,有很多武术拳种很可能会走向消亡。

7.2 加强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有人曾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提出“一体两翼”的模式,就是以师徒传承为主体,以学校传播和大众传媒为两翼的这种传承理念,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很有实用价值。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环境也随之改变,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局势,传统武术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被更新改版。如何能克服这种情况保护好传统武术更是我们所研究的命题[10]。

随着这社会的发展,意拳在不同时期也在发展变化,姚承光说到,意拳在全国已经传到第六七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拳每一代的传承都在先前演进,姚宗勋有姚宗勋对意拳的理解和看法,我有我的理解和对意拳的升华。随着意拳的发展,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避免出现“人亡艺则止”的局面,应该给传承人提供充足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从事意拳的传承,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定点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避免出现传承人人才断档危机。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1)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拳创始于1920年,意拳在发展的路途中经历了兴衰,通过第二代传承人姚宗勋和第三代传承人姚承光、王选杰等传承与发展,使意拳在在文化价值上以及在它的文化传播方面都起到了飞速的发展。

2)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同时吸取西方搏击的训练方法,加上王芗斋自身的领悟,使得意拳得以产生。意拳与时代紧密结合,消除了繁琐的套路,在创新与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3)意拳具有技击防卫、健身养生、文化传承等价值功能。(4)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意拳的家庭、师徒和社会组织传承存在不足,限制了意拳的进一步发展。

8.2 建议

1)为了使意拳更加发扬光大,主要传承人必须利用好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的时机推动意拳的发展。建立专门研究意拳的机构,从政府、科研人员和意拳传承人三方面进行入手,对意拳进行挖掘整理,使意拳能够可持续发展。

2)传承人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必须掌握项目的精华。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传承人的选材,包括思想品德、身体条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地考量。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承人掌握意拳的技术、文化内涵精髓,同时还要考虑其社会活动能力。

3)意拳想要发展地更好,必须加强其自身的宣传力度,让人们都参与进来,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意拳这个拳种,才可能有更多的人去参与此项目。应该加强意拳非遗活动进校园、进警营和各大传统武术比赛中去。利用网络媒体高科技等手段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拳的发展。定期加强意拳练习者的交流,互相交流学习。

4)意拳应该在保留自身的的特点基础上加以创新,不能局限于单一年龄段的人,适当地让中小学生也参与进来,有利于解决意拳老龄化和人才断档的危机。让普通群众和学校学生能够参与这项运动,也能营造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拳种武馆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武馆的大事件
武馆过年
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
武馆寻宝
舌尖上的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