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地的冰川

2019-05-13 06:47税晓洁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9年4期
关键词:源区澜沧江源头

◎ 文、图|税晓洁 编辑|吴冠宇

在山谷只能看到冰舌的冰川,这时露出了全貌,原来这个在山下看起来很小的冰川,不仅覆盖了两个山谷,还一直延伸到了山顶。这一带地名是什么,却依然是个问题,阿尼太年轻,他也不知道。

澜沧江源区 ,2017年1月。

唐古拉山东段的布加岗日(雪山)冰川全景

杂多县位于青海省南部、玉树州西南;境东和东南与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和西南与西藏自治区那曲、昌都两个区的丁青、巴青、索县、聂荣、安多5县毗邻;北靠治多县;距州府结古223公里,距省会西宁1084公里。杂多县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面积3.5万平方公里,素有“澜沧江源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等美誉。

1978年8月25日,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的考察小组从西藏巴青县江绵区骑马经怒江、澜沧江支流翻过唐古拉山东段进入青海省杂多县,确定当曲源头。当年的考察队员夏鹏章回忆说,8月28日下午,考察小组到达霞舍日阿巴山下当曲源头多朝仁。8月29日在多朝仁测流量取水样。

我一直都最好奇当曲源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拿好本子握笔发问。

夏老回忆说,当曲源头多朝仁,也叫多朝能,当时测定的位置在东经94°30′43″,北纬32°36′13″,是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坡坡面上流出来的一股小水流。霞舍日阿巴山顶基岩裸露,向下渐为岩屑坡覆盖,岩屑坡下海拔约5000至5100米的宽缓夷平面上普遍发育沼泽草甸。当曲源头多朝仁就发源于东麓岩屑坡向沼泽过渡地带,有多股水流从海拔5050米的松散覆盖层下流出,其中一股水流初始流量为0.1升/秒的便是。

我追问:那么,最初的这股水流究竟有多大?

夏鹏章形象地比喻说:差不多也就是二两酒那么多吧。

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我也曾问过刘少创同样的问题:澜沧江吉富山源头是什么样子?

刘少创说:首先,得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水,才能算源头。所以,源头数据也较最初的位置相应地有所调整,定位在一处水流较大的山谷岩屑出水口。关于澜沧江源头,目前准确的描述为扎阿曲上源谷涌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赛东部,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40′51″,北纬33°45′46″,海拔高5177米,行政上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

其实,这些只是一个记者必需进行的发问,但对我个人吸引力并不大,我更关心的是冰川。1995年开始,我曾有几年徒步长江,格拉丹东地区壮美的冰川令人震撼。之后,三江源地区的冰川也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幸,我曾和刘少创到达过唐古拉山脉南侧的怒江源头,看过蒋美尔山的冰川,也知道北侧的当曲流域有很多冰川,但对孤悬在唐古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澜沧江源头所在的这一片高山,印象里也就是沼泽和泉水。多年前途经此处,对当地冰川也没有更多的概念,只看到雪山的帽子而已。

澜沧江源区

这些年,我养成了浏览谷歌地图提神的习惯,有一天翻到这一地区时,我感到非常惊讶,这里不仅有冰川,而且形态各异。我兴奋地随手以“红土冰川”、“冰墙冰川”、“冰湖冰川”……在地图上作为标记。但这片山地,却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地名。手头有一本徒步长江时收集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于1987年5月编撰的《杂多县畜牧业区划》,其中说:全县海拔大都在4300 ~ 4800米之间,最低海拔为3900米,最高达6000米。关于这一地区,也是语焉不详,文中虽附了几张图,但也没有标注这里的准确地名。

这本资料中还说:“县境内河流纵横,然而没有一个水文观测站,给径流量的估算造成很大困难。”

正好探险家杨勇要考察澜沧江,我拿卫星截图给他看,他也大为兴奋:“真有这么多冰川啊!冬天去看!”

2016年1月,我们翻越唐古拉从西藏进入青海,挺进这片神秘区域。

之所以选择严冬,可以说是长期户外积累的一点小经验。杨勇自1986年长江漂流后,就一直在这一带活动。我们曾在夏季漂流当曲后又去格拉丹东看冰川,途中深受河源区沼泽陷车之苦,最惨时一天只前进不到一公里。而冬季,冰河简直就是高速公路,虽然天气寒冷,但要方便很多。

2016年1月16日,我们沿扎曲而上,天气很糟糕,能见度很差,怎么选择道路才能看到更多冰川是个大问题。白雪茫茫中,我们找到一户人家,这家一个叫阿尼的小伙子说他知道怎么去冰川,并愿意给我们带路。

唐古拉山东段的布加岗日(雪山)冰川

越野车沿着冰河边转了半天,停了下来,不见冰川,眼前却是一处温泉群。河边钙化岩壁上奇形怪状的冰挂和水蒸气相互掩映,杨勇用温度和罗盘测了一下,水温63摄氏度,位置在北纬33°23′25.4809″,东经 94°46′0.0677″。

继续前进,阿尼又把我们带到了一处酷似两只眼睛的河边圆形深坑,大约他是想让我们先见识见识此地的神奇。

继续沿河往山谷前进,早已没有路,越野车时而在河滩中时而在冰面上艰难行进,地形比可可西里复杂很多,有些河段冻得很厚,有些走着走着就冒出了水,车轮压过后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让人不由得胆战心惊。

天色渐暗,阿尼说,冰川很近了,走路去都要不了一个小时,于是我们决定在一片河谷扎营过夜,第二日再去冰川。夜里睡下没多久被冻醒,我哆哆嗦嗦找出温度计一量,帐篷内的气温是零下37度。

杂多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全年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平均气温大于0℃的暖季和平均气温小于0℃的冷季,暖季为六、七、八月,而冷季却长达9个月(当年九月至次年五月)。

天亮之后也好不了多少,温度低得让人什么也不想干,但还是得去看冰川。再往前是乱石和或大或小的冰碴,这时开车不如走路,走了大约两个小时,看到了一个山谷冰川,不大,拍了几张照片继续前进。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气温有所上升,大家都感到舒服了很多,爬到一个制高点,有些心旷神怡了:在山谷只能看到冰舌的冰川,这时露出了全貌,原来这个在山下看起来很小的冰川,不仅覆盖了两个山谷,还一直延伸到了山顶。

澜沧江源区冰川

我仅有的一点冰川知识在这里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分不清这是山谷冰川还是坡面冰川,或者是复合式冰川。不过,悬冰川倒是不少,它很明显。

这一带地名是什么,却依然是个问题,阿尼太年轻,他也不知道。

后来,我赶到兰州,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找到了印数仅为一千册的《中国冰川目录》之《澜沧江、怒江流域》分卷。其中统计出澜沧江流域共有现代冰川380条,在这里面,我还是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地区的文字描述。反而在《长江水系》分册中,找到了比较详细的说法,这一带叫色的日峰。具体描述如下:在通天河西南,南北向的宁静山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发生转折,有一块状隆起的北西-南东走向的山地,主峰海拔5876米,称色的日峰。围绕主峰区分布着314条冰川,冰川面积255.26平方公里,其中流入长江水系的有147条冰川,冰川面积120.84平方公里。冰川类型以小型悬冰川条数最多,冰川粒雪线海拔5280 ~ 5400 米,平均 5335米。

色的日峰北侧的冰川融水汇入长江支流聂恰曲,冰川编号为5K427系列。色的日峰地区发育的最大冰川,也在这一侧,编码为5K427A45,长6.9公里,面积10.35平方公里,是一条复式山谷冰川。

色的日峰西侧和北侧的冰川汇入澜沧江。在国际冰川目录规范中,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被编为“5L”区。按照编目规范,河流编码严格按照其从属关系和方位进行,即从干流河口开始,沿流域盆地按顺时针方向逐级编码。

澜沧江-湄公河受地形控制,干流夹峙与怒江和金沙江之间,一般支流都比较短,但支流又众多,并列分布,直接汇入干流。按照编目规范,在不超过10个编码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按照二级支流分编,所以只好按分段的原则进行。将澜沧江-湄公河划分为6个二级流域区。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分为4个区:澜沧江右岸为5L2,源区的色曲和昂曲为5L3,扎曲为5L4,澜沧江左岸为5L5。

按照这本编目计算,色的日峰地区澜沧江流域的冰川数目167条。其中,扎阿曲流域的冰川编码为5L412G,有96条,冰川面积84.94平方公里。最大的一条是5L412G12,面积8.80平方公里,宽1.9公里,长4.8公里,高度5360米。

这次冰川编目,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和航空相片是主要来源。澜沧江流域冰川编目主要使用了1971 ~ 1973年、1975年间出版的航测地形图,显然资料有些陈旧。根据我们当时的直观印象,现在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冰川了。

不过,直观感受,有时可能并不准确,我们的考察历尽艰辛,也只看到了有限的几个冰川。当时在澜沧江源区考察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与在可可西里考察时车子几乎可以一直沿着冰河前进不同,澜沧江源地区地热资源丰富,走着走着冰面就变薄,若不慎,车子“扑通”一陷,就是大麻烦。行动不便导致没有逐一探索。

我印象里,在考察中有一条比较好看的冰川,是在走到了冰碛垄的边缘时,看到一条冰川隐藏在其后,时间和体力却使我们无法前去仔细查看。同行的《新京报》陈杰用无人机一飞,遗憾的是冰川并没有我想象的漂亮,倒是我们停车的河谷,置身其中一片白茫茫,从天上看美得让人叫绝。

澜沧江源区一处酷似两只眼睛的圆形深坑

归途中,我们看到了好几处地面塌陷后如同天坑般的深坑,杨勇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可能是大自然的某种信号。

我仍纠结的是,可能因为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资料来源不同,各种资料中所记载的地名大约也并不一致,这一地区,比我来时更加令人迷惑。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希望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以解我的疑问。

虽然此行留下很多遗憾,但我们依然庆幸,拍到了一些这一地区之前从未看到的冰川资料。澜沧江源区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魔幻之地。我突然想到几个月前在昂赛丹霞地貌区,在澜沧江峡谷漂流时的所见——目力所及的两岸山体既像是魔术师的肆意挥洒,又像是未知力量刻意雕琢,充满神秘。而现在,在这初看只有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的冰川边缘,居然还有很多神奇的大自然景象,真是令人震撼。

猜你喜欢
源区澜沧江源头
受焦化影响的下风向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三江源地区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安徽沿江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冬小麦蒸散源区代表性分析
澜沧江源头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情满澜沧江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