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林泉高致》的感悟

2019-05-13 02:06陈雅秋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郭熙山水理论

陈雅秋

摘 要:郭熙的《林泉高致》。郭熙是一位画坛界的天才,是宋代最为重要的画家兼画论家,并且在文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流传下来的名著《林泉高致》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 郭熙;山水;理论

《林泉高致》是有郭熙之子郭思编写完整的,郭思在其中讲述到父亲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也记载了父亲郭熙在绘画方面是如何结合文化和思想高度去看待绘画的。他在绘画过程的中的思想像是以一种更广阔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思想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

五代时期是山水画、花鸟画最为兴盛的时期。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开始自主的师法大自然,画家们在观察大自然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外貌、不同的气候特点等等,创造了很多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艺术样式。并在这个时期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技巧,花鸟画形成了以徐熙和黄荃为主的两大流派。这些绘画风格的变化是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两宋的绘画艺术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宋代绘画艺术和技法都大大发挥了唐、五代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并将五代时期的绘画发展又迅速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林泉高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郭熙通过艺术实践、创作经验得出的,对北宋以及五代前全景山水画的绘画实践和美学思想所总结出的理论指导。也是继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画山水序》、五代时期荆浩的《笔法记》之后的又一个山水画艺术理论的高潮,对之后山水画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和山水画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在画论中强调要认真的去表现山水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时间条件下真实的特殊面貌:“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他还要求画家们要注意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联想,用一首诗来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技法上,郭熙一贯用草书的笔法来书画树枝,状如“蟹爪”。笔调苍劲有力,用墨明洁滋润,细润妍巧又不失雄旷沉厚。他的代表作品《早春图》中,画面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乍暖还寒时的景象,整幅画面都荡漾这春天的气息,使整幅画卷充满了活泼的气氛,他的作品通常都是四季分明、主题明确季节感十足的基调。在郭熙眼里,他认为要发现自然山川的审美形象,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并且创作出好的作品。画家必须首先要以“林泉之心”去“身即山川而取之”,用审美的幽静的心态和胸怀去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对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命题的丰富和发展,对于郭熙这样思想可能不仅仅就绘画而学绘画,只是从技术上、从文化上、从思想的高度去鉴赏和审视一幅画作。郭熙在画学的能够融汇贯通,能用超越绘画的眼界来看待和从事绘画相关的事物,也着重反映了他的思想高度---禅宗的思想。另一方面,就是郭熙在绘画上既无家学又无师承,是靠他自身的才能和天生的悟性走进绘画。在绘画之中对他也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就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有李成。在中国绘画的历史渊源中,从瓷器的线条逐渐发展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等,特别是山水画的演变历程,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的过程,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在北方画家荆浩、关同、范宽、李成那赶上山水改革的高峰期,在一时期领悟到了时代精神。在这四大家之中李成代表山水画的时代走向。郭熙又将李成的绘画技法和特色学以致用,使自己更上一层楼,也一下就站在了时代最中间。这些大家的绘画技法对郭熙在画法上的突破和研究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点就郭熙的人际关系--人脉,从征召入朝开始,郭熙达到了自己画途和人生仕途的双重顶峰,也不难成为宋代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郭熙的仕途非常顺利,又在上升时期,整个宫廷都为郭熙所主宰,因为郭熙被宋神宗评为是:“天下第一”。因此皇宫里的装饰和绘画风格都是根据郭熙的风格和艺术样式来进行布置装饰,特别是宋神宗喜欢的地方具有:“非郭熙画不足以称”。由此可见郭熙在当时的地位和绘画风格都得到了帝王的赏识和重视,也正因为这一点郭熙必然成为了画院的主评官。由此想进入画院的人,必定要更多的去关注郭熙的画、研究郭熙的绘画风格样式,认真的去学习和临摹郭熙的画作。随着神宗的去世,郭熙也慢慢离开了朝廷,远离了那种公共空间里人人追捧的日子,这也是郭熙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到了很多艺术家都曾体验过的孤独。即使这样郭熙依旧一心一意的画着自己画并且一直保持着超高的艺术水平。

《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画发展是对五代北宋以来山水画的理论总结,总而言之也使绘画与文化甚至科学有了进一步的交叉联系。郭熙在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中,将山水画定位在“平远”,也是对荆浩、关同、范宽绘画模式的变革性突破发展。郭熙认为山水画可以具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高远”、“平远”、“深远”,所说的“高远”是指由低向上仰望,画面想象给人的感受就是一种宏伟的震撼。“深远”是指从山前窥望山后,从平面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距离感,让人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感受。“平远”是指从近处的山遥望远处的山景。这“三远”的意思就是在画面中画家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体现景物纵深辽阔的空间感和意境的感悟,“三远”法的提出发展了全景式构图,被世人认为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远”是山水画的理想境界,就绘画的对象来讲:“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氣象”。按照另一种境界来说,山水远离都市使山水之远有了一种别有一番风趣的清净,也体现出宋代士人在山水画之远近与诗歌、古文、书法中的平淡和理想追求。三远把中国式的仰观俯察的审美方式在中国山水画中具体体现了出来,也相当于把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情味在山水画中充分表现出来。郭熙从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经历中去总结山水画的绘画创作方式,也论述了画山水画要求画家们去身临其境去观察山水自然,鼓励推动画家要描绘真山真水。

郭熙提出的“三远法”不仅仅是对中国山水画的突出贡献更是对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画家的一种理论上的总结,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理论宝库。“三远”透视法是郭熙对绘画构图方式的归纳。在师承大自然的同时,郭熙会细致去观察大自然的四季交替的变化,昼夜和春夏秋冬的轮替变化。山水的多样性以从日出到日落的变化、以春夏秋冬的变化分别以不同的样式呈现在画面当中,郭熙要求画家对这朝暮与四季的感悟和体会,在山水画中形成一种绘画模式。在画家体会的时候也会让人生出无穷的遐想,会给人带来一种人生于天地间的愉悦之感。也是对中国山水画在空间性绘画来说一种突破性的创新,春夏秋冬的四景之中又有了朝暮之分,更能体现出中国绘画题材范围的广泛。在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已经形成了地域性图式和一种流派性程式,各自有不同的优点和特色。

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写生”的重要性,要求画家:“身即山川而取之”。对当时整个画院的写生传统,特别是建立在花鸟画基础上的写实传统进行了根本性改变。郭熙提倡画家们要游览天下山水,以超越地域的狭隘性的限制。他认为真正的画家应该超越地域的局限性,以一种心装宇宙的胸怀去遨游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也充分实践“迁想妙得”的理论观念。郭熙提出了山水的审美视线问题并提出“以大观小”的视线,这也是对中国画空间透视一种象征性的发展。在绘画山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焦点透视使远近更好的展现出来,西方绘画之所以走向焦点透视,在于把一切都看成无生命的物体,包括有生命的人最后也可能归结为物质。而山水画在五代的出现,并没有把山水看成非生命的物体,在其中包含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画家并不是照搬大自然的山水的模样进行绘画,而是加入自己的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情感体现融入其中。

山水画自五代以来走向高峰,郭熙在论述中还提出了“画意”,是《林泉高致》里山川训、画意、画决、画题、画格拾遗、画记这六部分,其中“画意”就是说诗意与画意的共同性,也就是要画家从诗中体会出来画意。从诗句里感受到诗与画的相遇,也可以体悟得到绘画之中有一种超越于绘画的的东西存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都追求一种诗意,他们认为“书画同源”。可以通过笔法和绘画的内容来传递艺术创作者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释放。所以,在观察中国画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的欣赏绘画的技法和画面的构图整理,更重要是去学习怎么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去体会画家当时在作画时的心境,面对画面可以身临其境一般去感受其中的奥妙。《林泉高致》作为宋代的一部山水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画论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画论之中重点阐述的“林泉之心”是一种充满活力、自由自在、令人舒服和向往追求的一种审美心态。首先,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是进行审美关照的必要条件,要求画家具有宁静的审美之心。艺术创作主体必须要舍掉内心的一切杂念和功利的思想去对自然山水加以观察和体会,这样才更好的创作出优秀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主体对真山真水的意境、姿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时空的进行审美关照,使主客体相融合创造出理想又优美的审美境界。在郭熙眼里,观察大自然并不是一味的对自然的模仿创作,而是艺术创作主体是以自身的“林泉之心”将心里理想的心境通过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去实现。《林泉高致》它不仅仅给我展示的是对绘画的创作技法和要求,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格、如何静下心来去认真欣赏一门艺术,去用心体会艺术之中的真谛。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各个画论之间相互的联系,都对中国画论有这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我们虽然也会受到西方绘画的熏陶感染,但是我们在借鉴西方优秀的绘画技巧的同时,更应该巩固一下我们国家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傳统。

猜你喜欢
郭熙山水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神秘的混沌理论
爱在一湖山水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