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体医融合模式在养老地产中的运用

2019-05-13 01:36李慧王凯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养老地产健康中国

李慧 王凯珍

摘 要:将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于养老地产既是积极响应健康中国非医疗性健康干预的号召,又是对促进健康老龄化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养老地产在建筑设计、运营模式、开发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都为运用体医融合模式提供了实践可行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体医不均衡发展、体医不合作发展、体医功能认知单一、体医融合操作性法规缺失等问题。体医融合模式在养老地产中的成功运用,应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体医融合的具体方案,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对老年人健身意识的养成,引用智能移动设备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数据库,积极引导养老地产内健身休闲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医融合;养老地产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1-0001-05

健康中国追求人人健康,特别要解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促进健康老龄化,是银龄时代不可回避的挑战。养老地产作为健康与养老相融合的健康经济新业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兼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人文情怀。近年来,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全龄覆盖型、旅居养老型与医养结合型三足鼎立的局面,此三种养老地产分别从身、心、灵的角度介入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其中侧重于“身”这一外显效果的医养结合型最为人所知。然而,“重医轻养”“以医代养”等现象的层出不穷,却是误解了医养结合的真正内涵。将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于养老地产不仅能够改变由于非必要的长期医疗照护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还有助于形成以体育为主的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健康服务模式,作用于健康中国的建设。

1 体医融合与养老地产的内涵

1.1 体医融合的内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三节提出“加强体医融合与非医疗健康干预”,这是“体医融合”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意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体育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的积极作用。虽然“运动即良医”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具体运用上却是乏善可陈。因为在体育的众多功能当中,预防疾病并非是人们的唯一选择,而面对病理性的身体障碍,人们又习惯性地选择求医问药。即便是《黄帝内经》早已有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不治未病而治已病仍旧是一种根植于人们意识深处的生活常态。体医结合的目的就在于转变人们治已病的观念,以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科学化、规范化、处方化,并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体质健康监测,实现运动风险评估。

1.2 养老地产的内涵

养老地产是养老与地产的复合模式,具备社会福利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2]。从社会福利性属性来说,养老地产基于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JP2]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不同需求,符合现代养老理念“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要求;从商品属性来说,养老地产是传统房地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互动,通过将房地产开发与营造老年消费者生活方式相结合,并与其他产业进行整合的形式,提高地产的可居住性与商业价值[2]。综上所述,养老地产的内涵是以适老化住宅建设为基础,以文体娱乐、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为配套,以金融投资、销售出租等经营为依托,复合了项目研发、医疗服务、物业管理、地产运营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性地产产品[1]。

2 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于养老地产的可行性分析

2.1 从养老地产的建筑设计上来说

养老地产区别于一般地产的最大特点是适老化设计,亦是其创新之所在。适老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养老地产的建筑功能与建筑设计上,为体医融合模式的运用提供了物质基础。首先,从建筑功能上来说,养老地产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而创建不同功能的建筑。在医疗需求方面,养老地产建有自己的医院,如乌镇雅园的雅达国际医院;在体育健身需求方面,养老地产从基本的健身路径到室内外健身场馆的建设全面覆盖。由此可见,养老地产已兼具“体”与“医”两种元素,具备体医融合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建筑设计上来说,养老地产根据老年人身心发展特征,采用开放式空间和无障碍式配置,营造适老化居住环境。这样的条件为进行小强度、低水平的运动增加了参与机会。再辅以医学知识的引导,不仅能够科学健身以防未病,还能够发挥体育康复性物理疗法的功效。

2.2 从养老地产的运营模式上来说

养老地产的运营模式是其经营成败的关键,受到市场定位、销售方式、服务体系等因素的影响。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加剧养老产业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助长了养老地产多元化运营模式的产生。目前,在我国由不同形式组成的养老地产运营模式中,主要包括“养老文化”概念营销模式,产业链延伸模式(包括老年服务业、老年房地产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用品业、老年旅游业、老年娱乐文化产业、老年咨询服务业、老年金融投资业等),租售反按揭组合入住模式。从“养老文化”概念上来说,与体医融合的目的——健康长寿不谋而合;从产业延伸模式上来说,体育与医疗都是作为养老地产的基本产业形态而存在;从租、售、反按揭入住模式上来说,在全民健身开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对于作为体育主要参与主体的老年人来说,体育服务是他们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之医养结合已成养老机构的共识,所以体医融合模式的运用水到渠成。

2.3 从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来说

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繁多,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就市场上常见的开发模式而言,主要包括与社区共同建设型、与相关设施并设型、与旅游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型、与国际品牌接轨型,等等。首先,与社区共同建设型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有专门建设的综合型养老社区、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的养老组团、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產品、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一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提出的“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可以推断体育元素是社区型养老地产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次,养老地产最为人所知的并设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幼儿园、教育机构等,将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于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并设型最为明了。根据体育在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和地位,与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并设的养老地产运用体医融合模式的可行性也是比较显著的。再次,与旅游和商业地产相结合的养老地产模式,前者强调养老自然环境的养生性,后者强调养老人为环境的最优化。此两点在体医融合模式上得到了理性阐释,我国传统体育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规律;医疗诊治则是人为地利用各种资源设备干预人体的非健康性生长。最后,与国际品牌接轨的养老地产模式一般采取引入外资与国际著名养老品牌合作的方式,这两者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Sport is medicine(运动即良医)”养生理念的影响,也就更容易推行体医融合模式的运用。

2.4 从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来说

养老地产作为一种前期资本投资大、后期回报期限长的产业,其盈利模式取决于目标客户及其服务需求[5]。目前销售模式、租赁模式、会员卡模式是三种比较常见的养老地产盈利模式,具体实例可参见北京万科幸福汇的销售模式、上海亲和源的租赁模式和会员卡模式[4]。事实上,就国内养老地产的盈利状况而言,单一的盈利模式并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反而有可能致使地产开发商处于严重的经济赤字状态。相比之下,混合式盈利模式就更能满足养老地产目标客户的不同需求,实现老年红利。绿城地产旗下的乌镇雅园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其完全销售和销售持有相结合的盈利模式打开了广大的潜在客户群市场,可持续运营由居家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交流活动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组成的四大服务体系。可见,养老地产的盈利状态严重制约养老服务的存在和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将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于养老地产不仅可以减少资本的投入,而且还是吸引目标客户群的一大亮点。首先,体医结合模式强调的是体育这一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健身治未病的功能。医疗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与思维方式,对体育参与进行归纳总结,使其处方化。在这个模式中,体主医辅,可以减少非必要的医疗救助,为养老地产的后期运营节省资本。其次,据相关研究表明,医疗服务是影响老年群体选择养老场所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他们的年龄与健康状况所决定的。为迎合市场需求,绝大多数的养老地产都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但是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与养老地产声名在外的高端地产产品的口碑相左,体医融合模式的运用则可以起到瑕不掩瑜的功效,这是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养生功效与养老地产的养生理念相呼应。

3 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于养老地产的困境

3.1 养老地产体育与医疗不均衡发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虽是逐级递增,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不同群体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差异性。脱离理论认为,老年人由于身心衰弱,不再担任社会角色,而与社会相脱离[7],这时候自我实现需要减弱甚至消失,反而低层次需要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失能老人,生理需要尤其迫切。一般老人的安全需要则主要集中在医、住、行三个方面,其中对“医”的需求最为突出[6]。因此,为响应国家“老有所医”的号召,医养结合模式在各大养老机构得以积极践行。物质基础雄厚的养老机构自建以治疗老人慢性疾病与康复理疗为主的医院;客观条件略微薄弱的养老机构则通过与医院进行合作的方式为老人提供看病就医的绿色通道;其他还有以医院为阵地兴建的老年疗养中心,真正实现了“医疗+養老”模式。总而言之,医疗已经成为养老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养老机构成员的重视。相比之下,体育却还只是养老机构一种可有可无的元素。适合老人运动的专门性场所由于高昂的成本并不多见,很多养老机构的运动休闲区仅限于种类不甚齐全的健身步道和稍显宽阔的广场,更有甚者,老人日常的行走都被纳入运动休闲服务之列。养老地产虽不同于一般的养老机构,适合老人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比较齐全,但却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和组织者,完全依靠老人自觉自愿的行为,难以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健身意识。

3.2 养老地产体育与医疗单线发展

在养老地产中,体育与医疗分属于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前者属于休闲娱乐服务范畴,后者属于医疗保健服务的内容。二者在各自功能区内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却少有交集,呈单线式发展模式。这与体医融合模式共同作用的原则相矛盾,是在养老机构中运用体医融合模式必须克服的困难。例如,绿城地产旗下的乌镇雅园,在医疗方面有雅达国际医院,提供神经系统病患和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等康复治疗、老年全科门诊和专业体检等服务;在体育方面,老年大学颐乐学院的运动休闲区为老年人提供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按照乌镇雅园日常的生活状态,求医问药去医院,休闲娱乐到颐乐,二者各自为政,互不干涉。[JP2]虽然雅达国际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中已经包括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但是主要是从医疗的角度进行干预和治疗;而体育在颐乐学院中被定位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再有就是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自发组织的健身强体运动,目前还没有形成将体育作为治未病的绿色疗法的意识。由此可见,将体医融合模式运用与乌镇雅园,体育与医疗从单线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变是必经之路。

3.3 体育与医疗的功能认知单一

增进健康、减少疾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通过自身对健康的理解、对病痛的认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法与手段。其中,当属医疗最为人所熟知,其内容之丰富、方法之多样,已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连。小到日常的休养生息,大到未来的生老病死,医疗可谓无处不在。所谓“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足以说明医学的博大精深。然而,即便世人对医疗已是如此熟稔,但也仅限于看病治病阶段。而于医学之精华——健康文化却是知之不多,治已病不治未病仍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体育,至今仍旧众说纷纭的起源说已为其功能的多样性做了最好的说明,但是健身与娱乐作为其本质属性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更受青睐。实则,综观我国体育发展史,其作为防病、康复、自疗等手段的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见的,也是东方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体育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的医疗手段来看待。其本质功能健身与娱乐正是从治未病和疗心病的角度对人体进行健康管理,只是人们尚未将其上升到体育的医疗功能。综上所述,医疗与体育同作为人类健康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存在很多的共同点。于病理上,医疗治已病,体育治未病,但若让医疗为体育护航,体育也能成为康复、自疗的有效措施。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克服体育与医疗单一的功能认知障碍。

3.4 体医融合的操作性法规缺失

体医融合模式的提出由来已久,以“体医融合”“体医结合”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发表在《体育文史》(《体育文化导刊》的前身)上的《漫话华佗的体医结合》。然而一个新理念从提出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在体医融合模式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2014年以前有关体医融合的论文可谓是凤毛麟角,2014年后(含2014年)开始急剧增加,至今已达到一个小高峰。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不无关系,它让体医融合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地位与价值得到了升华。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尚且还不是“法”,就已能起到聚焦的效果,更何况是相关法律条文的颁布。此外,体医融合作为实操性比较强的模式,必须要在现实中进行运用,获得实践的检验。但是其与人体健康的高相关性,在没有具体详尽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指导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身体伤害。而伤害造成后,权责划分不详也是体医融合模式不被机构轻易接受的原因。养老地产作为以老人为主要服务主体的机构,服务主体的易损体质是他们不敢轻易接受新理念新方法的最大限制因素。尚且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划定权利和责任,意外事故的发生将给养老地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与形象伤害。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养老地产健康中国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养老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养老地产景观设计研究
PPP模式下养老地产融资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养老地产融资现状分析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