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栖息 根魂的守望
——青年作曲家赖海忠作品评述

2019-05-16 09:34周宁波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9期
关键词:乐派岭南作曲家

□ 周宁波

与青年作曲家赖海忠先生结缘是在2009 年秋,那时我们共同在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攻读作曲硕士学位,他比我高两级,为吾兄长。回忆起那段往事,我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对生活、对创作、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激情。在那段岁月里,我们讨论创作与生活的各种关系;我们讨论各种风格的作曲家的技术与观念;我们讨论不同时期不同音乐风格产生的根源;我们反复打磨彼此创作过的每一个音乐作品;我们憧憬艺术形态发展的未来方向等等。

现任职于广州工商学院音乐系的青年音乐教育家赖海忠,1985 年出生在广东普宁市梅林镇的一个叫毛领村的小村落,后来我还有幸造访过这个这个虽然偏僻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村落。

读书期间,他总是跟我讲起他人生的艰辛与幸运。他是一个感恩的人,他跟我讲述每一位从他身边经历的人,每一位曾经帮助过他的恩师。讲述每一个自己创作过的作品,现场演出的、录音录像的,我似乎从来没有错过分享他的每一份精彩。

2006 年,他的改编作品古筝弹唱《枉凝眉》、葫芦丝三重奏《情深意长》,随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张婧在北京金帆音乐厅首演,并获得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的好评。

2008 年,在肇庆学院音乐学院举行“赖海忠器乐作品音乐会”,全场自己演奏了其钢琴独奏作品《圣母与邪》 《艺术家的忧郁》;钢琴与古筝《嘎达梅林随想曲》;钢琴独奏作品《种子日记——日夜》 《中国主题回旋曲》等。

2013 年,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房晓敏教授作品音乐会”上演其艺术歌曲《小百灵》与《浪淘沙?怀旧》,其中《浪淘沙·怀旧》在2015年发表于《音乐创作》。

2018 年,携其学生四人于东莞玉兰大剧院交响乐厅举办师生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珠江交响乐团演奏,音乐会演出了其与学生的七部作品。赖海忠的管弦乐曲《南粤遗风》,其素材吸收了广东化州民俗《年例》的个性化元素与特色因子,音乐会上的演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纵观其生活与作品,不难发现其独有的一些特质: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与音乐可听性的平衡,达到对音乐艺术中的诗性表达;扎根岭南音乐文化土壤,文化艺术中对“根”的探求;创作与教育同舟共济,追求“岭南乐派”大情怀。

一、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与音乐可听性的平衡,达到对音乐艺术中的诗性表达

赖海忠认为,音乐跟语言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表达方式,而技术是表达的重要手段。作曲技术的发展过程就像是一条河,从时间的角度上看,它流过了古代、近代和现代,正在当代流淌。

你若从河中取水一瓢,表面看上去仅一瓢,实际上内在联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比如说,同一条河,同一个位置,一百年前取水一瓢与当下取水一瓢,此水必然不同于彼水,这是时间上的原因产生的水与水差异。比如说,同一时间,在黄河与尼罗河各取水一瓢,也必然此水不同于彼水,这是区域的原因产生水的差异。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特征的音乐形态,实际上都存在着不同技术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位作曲者或者一位教育者,首先需要自己全面而熟练地掌握这些技术及其表达方式,这是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对技术的超越,或者说从技术中解放出来,最终通往自由的终点。

在赖海忠的创作理念中认为,作曲者先修习全面的技术,然后让技术为创作所用,技术为民族文化表达所用,用谭盾的话说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表达,或者说是世界性技术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个在其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

在其钢琴与男高音独唱作品《浪淘沙·窗外雨潺潺》中,便可以窥其在艺术上的这方面的追求。

南唐后主南唐亡国后,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泪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并把自身所经历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该作品讲述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李煜驻足窗口,窗外雷雨交加、一片漆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从音乐表现手法上看,该作品使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音簇、音色、线性、非线性、点描等。

上例作品运用音簇等现代技法来表现夜晚的阵阵雷声,由远至近,用音色描绘的手法结合五声性旋律的线性手法,既刻画了中国古代宋代的人文意境,又刻画了雨声阵阵的情景。

从调性手法上看,全曲运用了泛调性的调性手法,全曲运用了七个调,这七个调分别F/a/d/G/F/d/D/A/a 等八个调而成,而最能显示其技术高明的是,在整个多调性转换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并没有让听众察觉到调性的转换,其做到了对调性的布局达到自然、无痕迹的效果,这也是其技术和艺术追求。更有意思的是,他将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做了很好的柔和,使得其共同为音乐表达服务。

从音乐形态上看:现代性技术下的传统元素表达。

上图方框内表现诗人李煜在矛盾中的自我挣扎,最后发出对江山对国民的呐喊,这个方框内的音调与节奏律动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戏曲的律动,类似于一位王者发出的呐喊之声,但其音调建立在多音调之中,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赖海忠的作品中,技术是没有界限的,融和中西、古今共同为音乐表现内容而存在。

二、扎根岭南音乐文化土壤,文化艺术中对“根”的探求

赖海忠认为:作曲者,获得作曲技术能力以后,最关心的问题是:音乐要表达什么?大家都知道,真正的音乐是真实地表达人民的心声。艺术形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作曲上看,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所在的文化环境是产生创作内容和表达的根源,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感受便会不同。但是他们身处的人文环境是相同的,相对岭南人而言,他们共同生活在厚重的岭南音乐文化之中,而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学习对于每一位作曲者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培根铸魂”的过程。在“培根铸魂”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发挥作曲家成长的人文优势,使得作曲家的创作表达跟语言表达一样,将岭南音乐的表达做成类似于母语式的表达,这对作曲家作品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极其有意义的。

从赖海忠的作品,或者2018 年赖海忠师生交响音乐会的节目单中皆可以看出其对岭南音乐文化之创作根魂的重视。在这场师生交响作品音乐会中,共七首管弦乐作品有三首来自于岭南题材或者素材,分别为:吕嘉文的管弦乐曲《沙腰妹》,广东连南瑶族《沙腰妹》,采风而得;吕嘉文的管弦乐曲(乐队与合唱):《落水天》,广东民歌《落水天》素材写作而成;赖海忠的管弦乐曲:《南粤遗风》,素材来自有广东化州民俗《年例》。在其中作品,岭南文化的符号特征处处可见。

上例音乐主题由双簧管独奏,类似于一支唢呐,其韵味浓郁,此曲素材取自于广东粤西化州民俗《年例》。

除此之外,赖海忠匠心独运地将一些岭南民间乐器演奏方法与内容也被探索性地运用到管弦乐队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下例:

三、创作与音乐教育教学同舟共济,追求“岭南乐派”大情怀

在音乐教育教学方面,赖海忠坚守“岭南乐派”大情怀,以儿童作曲学习者(8 岁左右) 为对象,坚信儿童将会成为未来“岭南乐派”的重要力量。围绕着自我的思考与理念进行了探索。其作为“岭南乐派”的践行者,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来为“岭南乐派”做出自己的诠释。在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岭南音乐的母语式培养。尤其在后者,他不断探寻以传统抒写当代的方式与路径。

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学习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方面接触岭南音乐文化的主体,参与岭南音乐文化的活动;另外一方面是汇集整理岭南音乐原始资料或数据进行文本学习。第一方面是带领儿童进行田园作业、采风,直接拜访民间艺术家,参与到艺术形式之间,使得可以直接触摸到实际的音乐形态,并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第二方面是以文化收集的方式汇集岭南音乐的书谱、剧本、史料、唱片等岭南音乐文化遗产,然后建立一个供孩子们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学习岭南文化的环境。

通过学习,2018 年与珠江交响乐团合作的那场音乐会,是赖海忠从事教育方面的探索的一个新起点。人们相信他一定坚守艺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发,踏乐前行。

猜你喜欢
乐派岭南作曲家
忆岭南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雨岭南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不辞长作岭南人
金湘:建设“中华乐派”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