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9-05-16 03:04竺巧云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模式

竺巧云

摘 要: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实现资助对象德性内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四环节动态统一的过程。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出现“知行脱节、情感体验缺乏、感恩意识淡薄、能力发展薄弱”等现象,亟须构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资助育人模式,实现资助育人与三课堂的有机结合,构筑创新性学生自组织的模式,以实现资助对象主体化和德性的真正内化。

关键词:知情意行;资助育人;模式

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上指出,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及重要载体。育人是资助的根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育有理想的、复兴中华民族使命的担当者,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资助育人的过程是资助对象德性内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四环节动态统一的过程,是资助对象通过自我认知、情感体验、信念支持、行动外化后,实现自主践行、自觉践行和持续践行的可持续的循环的过程,四环节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统一于德性内化的过程。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出现“知行脫节、情感体验缺乏、感恩意识淡薄、能力发展薄弱”等现象,对此,亟需建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资助育人模式,实现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课堂”的有机结合,提供三大运行机制和“三自”管理的组织保障,实现资助对象主体化和资助主体对象化的有机统一。

一、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引领机制

资助育人工作要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资助育人文化建设,以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文化传承的功能。

第一,建立以实现中国梦为核心的大德、以感恩、责任为内核的公德、以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为核心的私德三层次需求的导引机制。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知德、情德、意德和行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党员组织的自主性课堂、爱国主义的主题式教育活动形式,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推进资助对象对理想和信念的认知深化、内心内化的过程。

二、实现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工作机制

育人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内化的过程,需要资助对象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我体认的过程。对此,寓资助于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中,实现显性的物质资助、隐性的精神资助的有机结合,凝练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资助文化品牌与特色,尤为重要。

第一,资助育人与励志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多元性榜样的励志辐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励志性人物团、事迹报告会、结对小导师、励志故事等形式,实现励志文化的传承。第二,资助育人与感恩、爱心文化、思源文化的有机结合。如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源文化,通过班级爱心基金、爱心超市、思源创业空间等系列打造,形成了“人人可慈善”的多元化主体交叉性德育模式。第三,资助育人与典礼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感动人物”、“颁奖典礼”等形式,实现了资助活动现场化,为资助对象的情感体验、励志精神传承提供共时性的空间,寓育人于资助,比如宁波大学的“典礼式”的校长奖学金评选形式。围绕学业、科技创新、公益实践、创新创业等多领域的多元性优秀励志性人才,通过现场演说展示、现场评选、现场颁奖,将情感表达、精神传承、理想信念动态的统一并贯穿于这项资助的全过程,真正践行了“资助即育人”的工作理念。

三、探索以实践为核心的外驱式育人工作机制

知德、情德、意德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体认,需要实现资助育人与实践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践行以实践为核心的外驱工作运行机制。

第一,通过项目化的教育实践形式,以学业发展、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公益实践等为主要内容项目,学生自主申报、自愿选择、自觉践行,在导师和团队的指导下,实现认知、情感体验、践行外化的整个过程,实现了资助对象能力的发展与德性内化的有机统一。如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的发展性资助项目、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实践项目等。第二,探索资助育人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志愿者的基地化、品牌化、专业化,实现自身的专业反哺学校、社会和国家。第三,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双创时代为有志于投身创新创业、改造自我和社会的困难学生提供了新的契机,对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奉献感恩意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实现创新创业和反哺地方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如宁波大学科技学院2018年国家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木吉农创”项目,践行了受助毕业生智力创业与反哺农村相结合的模式,值得推广与探究。

四、积极构建创新性受助学生自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学生自组织是由学生基于共同的志向和理念自主自愿组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学生团体,具有实现“知情意行”四环节统一更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构建发展性、创新型受助学生自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需求的发展性的学生自组织模式。建立学业辅导、心理帮扶、兴趣专长等为主的“自助型”组织,壮大家教队、思源社、爱心学堂等反哺社会的“助他型”组织,通过受助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了人从“自发-自觉-自由”状态的转变,同时促成和实现“他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和“经济保障-能力发展-奉献反哺”的有机统一。第二,构筑创新创业型学生自组织的基地化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物质、心理、能力发展、创新创业等发展需求,建构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创业的服务型、管理型和创新创业型部门于一体的基地化运行模式,如涵盖“家教公司、爱心超市、心意坊”的勤工助学基地模式、思源创业空间、公益之家等,通过非营利性或营利性的商业化运作,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与反哺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从“助理”到自立自强的“社会人”到具有开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自由个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姜沛民.育人为本需求导向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4-17.

[2]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04):20-25.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高艳丽,马彦周.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6):162-164.

[5]黄建关.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4):81-85.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