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探讨

2019-05-16 03:04于菲菲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分子实验

于菲菲

摘 要: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初步认识物质是微粒构成。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闻”“看”“想象”来感知分子的存在,通过实验、想象、类比等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分特性,从微粒的观念去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也能从茫茫宏觀世界步入分子的世界,并能从分子的视角去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分子;实验;宏观联系微观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节课是化学的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学生对分子的学习方式将会是后面学习原子、离子的一种模式,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子的相关内容呢,笔者建议从以下的角度加以引导: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感官感受分子的存在

初二的学生对于分子没有任何学习经验,而这样的微观粒子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建议创设教学情境,比如香水喷在手帕上,屋子里会有香味这样的现象,引导学生从“闻”的角度感受分子的存在;再比如设计小组实验,将一滴品红溶液滴加到水中,学生用眼睛“看”扩散的现象,进而感受分子的存在,从“闻”“看”多重感官刺激学生,学生自然的认识到分子确实是存在,进而通过高科技拍摄到的分子图片,进一步佐证分子的真实性。

二、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微观粒子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方法。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设计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比如可以设计品红滴在水中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演示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通过表格将两个实验做对比

分析;

在分子特性这一板块中,先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告知学生酚酞遇氨水变红,然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想办法把铁树上的白花变成红花,这时,教师又以新的方式实验,酚酞喷在白花儿上,浓氨水放在烧杯中,观察这种情况下铁树能否开花?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观察到铁树开花,进而分析为何两种物质有一段距离,却变红。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再通过生活中的晾衣服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分子运动速率的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比较空气和水谁更容易被压缩,重在清楚两个问题“能否被压缩”“谁更容易被压缩”,再通过三维动画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分子之间的间距,得出分子的又一特性。

三、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表格中的内容,物理变化的实验和化学变化的实验,提问学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内容,向学生强调物质是宏观世界的,引导学生从微观分子的角度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内容,进而从微观的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变化中,学生可以自己形成并说出分子的概念;通过图片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形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的认识。这种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引导方式,会帮助学生慢慢形成微粒观,引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分析宏观的现象。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分子以及分子的特性,初步形成对分子的认识。同时,有意识地将宏观物质与微观图片相结合,学生所熟知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的行为相结合,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四、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揭开分子的面纱

在设计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拉近学生与微观世界的距离,向学生渗透:化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比如:通过远远的闻到花香、糖放在水中溶解、蓝墨水滴在水中扩散、向自行车的车胎打气、热胀冷缩各种常见的现象入手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和价值,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化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意义。

本文的亮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分子实验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分子的扩散
做个怪怪长实验
分子中键角的大小比较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实验流体力学》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