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优秀的孩子

2019-05-19 09:17欧阳军
家长 2019年19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家长

□欧阳军

有的只是无穷的劳累和艰辛。

壮壮是个可爱的男孩,圆圆的脸,大大的眼。刚一出生,父母就为他买了一架钢琴。他们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在两岁生日那天,父母把壮壮抱到琴凳上,从此他就与琴为伴了。每日他需要应付的是:大量枯燥的手指练习,动辄几小时的“坐功”,老师严厉的目光,家长大声的呵斥……这使活泼好动的壮壮变得呆滞,郁郁寡欢。他怕弹琴,他觉得弹琴是使他备受折磨的事儿。10岁时,壮壮举起菜刀砍向自己的手……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也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亲爱的家长,看到这儿,请您扪心自问,在智力投资这个问题上,您是否也如此盲目呢?

成绩的重负

前不久,一位教授对笔者感慨地说:“现在的家长,只知道设计孩子的事业,不知道考虑他们一生的幸福。”听闻此言,笔者震惊。亲爱的家长,您有何感想?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您的所作所为是否被言中了?

强加的兴趣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寄托着父母的梦想。智力投资,是父母“设计”子女的重要举措。这种做法本无可非议,但由于家长不理性的心理驱使,出现了与初衷相悖的现象。

我接触过一些家长,发现他们不管自己子女的兴趣爱好,便把孩子赶进了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这种盲目投资的做法,不仅浪费了钱,而且还让孩子们受了罪。孩子们不仅要学好文化课,还要掌握各种特长。他们像上满了弦的钟表,每日都在拼命地跑,节假日也得不到片刻安宁。他们没有欢乐和自由,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在学校里流传已久的“名言”,如今恐怕应改写为“分分分,家长的命根”了。注重学习成绩,始终是家长心目中永恒不变的准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次考试怎么样?名次排第几?”自然且平常的询问,构成了家长与子女之间交谈的中心。本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儿。但久而久之,这平和的询问里不免夹杂着“怎么考这么糟?这样怎么上重点?”“真是不可救药,太笨了!”咄咄逼人的话语,带有讽刺挖苦和责难。

一些孩子说:“父母好像跟我们没有其他可谈的,他们只关心我们的学习。”另一些孩子则说:“他们就看重我们的成绩,从不关心我们的心理。”事实上,一些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下,学习非但没有积极起来,反而没有了动力。他们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完全失去了“自我”,以致感到人生无奈。

一位重点高中的学生,在父母高压下紧张地度过了三年,终于考上了一所如父母所愿的重点大学。然而,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自杀了。他在遗书里写道:“我太累了,我实在不愿这样支撑下去了……”

灯光下,劳累了一天的父母陪伴孩子写作业,孩子哈欠连天,父母疲倦不已。这一幕“人盯人”的场面,在众多家庭中司空见惯。成都市妇联一项专门调查结果显示:1—4年级学生中,由家长伴读的达60%以上;5—6年级多达90%以上。然而专家却认为,伴读对学生来说弊大于利:不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很难使孩子形成紧张感;增加孩子的依赖性,影响上进心的形成;不会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即使有,强度也不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亲爱的家长,对成绩过分的关注已经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面对这些例子,您还能无动于衷吗?

品德的缺失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出现了一种新的病理症候群——信息过剩综合征。即指未经科学的、系统的、条理化处理的大量信息,盲目地灌输到人的大脑中,给人的神经系统带来很大的危害。国外有学者曾做过一个试验:让一个人每天看几万张不同的照片,过几天后,这个人患上了偏头痛。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过剩惹的祸。

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脱离孩子具体实际,在他们学习任务相当繁重的情况下,还盲目加码。在铺天盖地而来的大量知识面前,孩子们消化吸收不了,从而产生“信息过剩”征候,视读书、考试为一种精神负担,以致对学习感到恐惧,出现消瘦、心慌等病症。

亲爱的家长,你们的孩子是否也出现了这种病症?

意大利作家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据老师和家长反映,现在的一些学生聪明,智力发育很好,但思想品德较差。一位某中学的团委书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女生宿舍丢失了好几部手机。调查发现,原来是一个家境富裕且学习优秀的女生偷的。问其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曰:寻求刺激,好玩,就喜欢看同学丢失手机着急寻找的表情和动作。问其家长事先是否发现迹象?答曰:发现过。追问该学生知不知道盗窃行为是违法的?答曰:就是替同学存放,不是偷。

这件事情并不算典型,类似事情在很多学校发生过。但这告诉我们,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孩子是无法形成健全人格的。

攀比与竞争

去年,某高校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三名学生因严重心理问题被送去治疗。据了解,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大学生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家教方式方法不当,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因此,只注重智育,不注重心理,必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不当的家教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1.不正常的竞争心理。许多家长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无奈,因为周围都这样,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孩子将被时代淘汰。

2.极端的求知心理。“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们片面地理解“尊重知识、尊重文化”,认为追求高学历,尤其是名牌高校的高学历是子女取得光明前程的唯一出路。

在一个主题为“家庭与下一代”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提出尖锐批评。他们认为,转型期家庭教育与下一代素质培养存在错位:一是家长热衷于培养孩子成“才”(智力、技能),忽视孩子成“材”(身、心、德、智、体综合素质);二是家长忽视创造好的“生态”(教育环境);三是缺乏目标意识,重“修补”,不重“塑造”。

他们更尖锐地指出,社会变革使人们的生存态度、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而唯独家庭教育受历史惯性的影响,变革极难。他们强烈呼吁,要改革家庭教育滞后于社会变革的状况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时代变革向家庭教育提出了挑战。家长们,快快行动起来,让我们用全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良好的素质,来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塑造更好的下一代。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家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心理小测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