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共塑人文湾区的精神气质

2019-05-19 14:23黄靖芳
南风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湾广州文化

黄靖芳

脚的风暴/大时代的背景音乐

我心境光明/浑身散发吉祥

感官在享受中舒张

以纯银的触觉抚摸城市的高度

久居广州的诗人杨克创作的组诗《在商品中散步》,描述了肇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商业大潮。当他再次谈到此诗时,感慨当个人与时代的走向产生了碰撞,那便应该勇敢地去迎接和拥抱变化。

“势”是不可阻挡的,顺势而为便是智慧。从曾经的引领国内流行音乐潮流到如今文艺事业百花绽放的姿态,得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始终走在树立城市形象、深耕城市文化土壤的前端。

环顾国内,城市竞争的形态早已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当年以土地和城市化为中心的城市运营,进入了以持续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为标志的综合竞争阶段。这像是万米长跑途中的一条新弯道,更考验“选手”的方向感和后劲。

历经时代变迁却拥有顽强文化韧性的广州,迎来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机遇。在经济上,她得以引入更多优质的资本来实现更大发展;同时,跃升为大湾区文化创意中心的未来,已然呼之欲出。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温热动人,她向新格局下的文化发展大潮张开了怀抱。

大湾区的文化纽带

湾区原本是地理上的概念,指的是海湾或相连的若干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而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上知名灣区,则多数指向了经济上的概念,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群。

承担历史使命的粤港澳大湾区同样不乏类似的发展理念,而区域内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多样性毫无疑问是未来需要协调互补的重要课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三地拥有的“共性”远多于“差异”,常为人所忽略的,是他们在历史、人口、语言等文化层面上的同一性,十一座城市共同创造和共享的岭南文化,为彼此之间的有机融合集聚了无形的力量。

人文价值链的融合由此成为了构建大湾区的核心特质,而这恰是上述世界级湾区难以全然具备的独特元素。强化人文领域的深度联系,最合适的选择是发挥文化枢纽的优势,继而带领整体发展。不管是从客观角度还是实际生活体验而言,作为岭南文化重镇的广州有扛起这面旗子的气质和实力。千百年间,广州诞生出了多位具有本土特色、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及具有引领效应的艺术流派。四方英杰、百种思潮汇聚在此,敲击出进步的回声。

譬如和粤剧、广东音乐合称为“岭南三秀”的岭南画派,便是由第一代大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在广州创立,一经问世便是极具影响力的艺术风潮,成为了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

该画派长于创新,融合了中西绘画之长,用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不仅为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更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时至今日,这段富有意义的过往仍然为人所称道。

溽热的气候,细腻的乡土,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城市特性会显示出层次多元的特点,也能让不同文化的人易于理解,方便传播。所以,沿袭自过往英气豪迈、绵延流长的特点赋予了区域实现更高层次联动的可能性和价值。

广州长期担当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历史,一直在为城市的跃升提供积淀。在2017年,广州被推举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牵头城市。她之所以被认为是这条重要海上贸易通道的“发祥地”,不仅仅是“起点”所包含的地理涵义,发祥地的称号更意味着该地区具有深厚的海洋文明传统,并且是长时期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中心地带。

这是一个和记忆相符的称谓,历史上广州不仅是出发驶向海洋的南方港口,还是传播东方文明记忆的重要节点。

广州以在2017年达到5040元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并且占到人均消费性支出13.1%的比例指标,超越北上深三城,位居全国前列。

作家谢有顺曾用“世俗”来形容广州文化,这并非贬义,而是形容这里的人们务实、真实,认定真才实干而非其他“旁门左道”。相近的性格同样贯穿在大湾区的文化脉络中,这是在国内其他区域都难以找寻的创作和发展沃土。

广东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着重大的历史纪念日节点,以反映传统岭南文化特色《醒·狮》为代表的舞台作品有机会深入走近大湾区的各个城市,甚至走出国门。优秀本土作品的跨城式流动传播,于区域发展来说,是为探索、实现大湾区内文化资源的深度捆绑作先锋之举。

未来会有更多的作品走出广州,也会走出大湾区,没有创作者和观众会抗拒洋溢着市场意识、开放观念和自由基因的地方,以广州为核心特质的人文湾区构建,将形成品牌效应,辐射至更远的地方。

文化消费力量是创新外驱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较量是常谈常新的话题,眼下对于城市的竞争力讨论则是方兴未艾。归根到底,我们在讨论的是哪些因素呢?一方面我们窥探其过去,探寻已知,另一面我们则希望能考量其未来,发现潜力。

如果一座城市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能释放足够的“内需”,就能聚集优质资本,搭建起跨数量级的产业集群。

在追逐时代浪潮的过程中,广州没有一味地缅怀过往,守旧不前,因为传统赋予的天资若不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城市便无法自我更新。

千年商都的活力来自催生新动能的强大消费力,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石。有这样的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18年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揭示了国内一线城市的文化消费情况,其中广州以在2017年达到5040元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并且占到人均消费性支出13.1%的比例指标,超越北上深三城,位居全国前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上、深似乎是举办文化活动数量较多的区域,更为热闹,也颇为喧嚣,但客观的数据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广州人的文化消费力绝对不可小觑,他们拥有祖辈传承的高雅品位,以及深入到骨子里的低调品性。

和其他城市趋向精英化的气质迥异,事实上,在广州进行文化消费是极为平常的行为。近年来广州在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还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下了功夫,物质和灵魂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同步。打造“图书馆之城”的努力以及日趋丰富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建设,都在反映着居住广州的人们,志趣所在。

同时,广州的演出市场、会展市场和旅游市场多面开花,在全国处于相当活跃的地位。围绕在城区周围的是密布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此交谈、欣赏、思考、进步,它们为搭建富有活力的文化消费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以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广东演艺中心剧院、友谊剧院为主的演艺剧场圈,保障了每年超过1000场的演出数量。

宏观上而言,若大湾区文化产业生态圈的融合进程加速,资源要素的流动速度亦会随之加快。有趣的观察角度是,艺术品市场的成交表现可以一窥投资者的信心取向。位列中国三大国际艺术博览会之一的广州艺术博览会交易额持续向好,并在2018年突破7.75亿元,规模相比于上届增加30%以上,一跃成为国内本土体量最大的博览会品牌,其大众参与度远超以往。

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基础一致的文化基调,同时因为开放的基因,带来了中西方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综合优势。让人期待的是,凭借广州扎实的消费市场,将会为多种文化的碰撞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人文交流方式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湾区内的四个中心城市里,广州是唯一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其出众的交通枢纽地位和科教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将这些独特的优势发挥好,便能“出新”“出彩”。

文化产业融合势不可挡

城市的发展需要守住“初心”,一以贯之地秉承某种特质,继而便能形成自己的优势。推动一座城市在世界舞台上欣欣向荣的力量,更应该看作是城市不断努力创新的成果。

换言之,文化也需要自己的“营商环境”。通俗的表现就是,人们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因为此地完整的产业链条能成熟地运作,如磁铁一般产生了凝聚力。

广州文化产业的市场基因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显现。在当时国内普遍处于流行音乐的启蒙阶段时,羊城已经快速建立起一个成熟的音乐工业生产体系,吸引了业内的多位后起之秀纷纷前往,包括陈小奇、李海鹰等国内优秀的音乐人在此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因为较早地便奠定了遵循市场规律的基因,广州不仅形成了有利于培养人才的现代文明环境,更比多数城市先行走出了对GDP的崇拜。文化事业的“回馈”不是即时在经济晴雨表上显现出的数字和规模,需要耐心的培育和灌注,广州不急功近利的发展心态,带来了清新、独立的城市面貌。

当下的城市竞争已不是单纯以数据为风向标的城市运营,而是必须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建设真正具有全球性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大都市。

机遇就在前方。在实现市场化的基础上,如今又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广州的文化事业能借助港澳等地先行腾飞的文化体制,加速迈向国际化。

如今“北上”广州的港人日趋频密,宽阔的消费市场,完备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优越的人才聚集环境。在这个层面上而言,广州成为大湾区文化创意中心的未来便足够可期。

2005年,当时担任网易总编职位的李学凌决定辞职,租了广州一套三室二厅150平方米的房子,创办了游戏咨询门户“多玩网”。他在实际运营中发现语音服务是一片蓝海,最终创立了欢聚时代(YY),成为互联网巨头,在广州诞生的类似新经济形态还有很多,比如酷狗。

这些新的文化业态与传统的产业增长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以年为时间单位进步,前者则细化到天,甚至到小时、分钟和秒,对城市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因此,城市的产业策略也应该与时俱进,否则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广州前瞻性地意识到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不断加码城市环境的更新改造,致力于聚集更多“独角兽”。

近年来,新技术对于生活的“颠覆”是显而易见的,广州正在大力提倡的IAB计划卓有成效地改变着当代产业的运作面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一旦应用在传统的文化产业上,便是为其插上了翅膀,让他们富有效率地实现了转型升级。

目前困扰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其实仍然离不开土地的利用。通过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广州盘活了为数不少的低效存量建设用地,释放了大量空间资源,再加上现在已经形成的222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数量颇为可观。

事实已经表明,当下的城市竞争已不是单纯以数据为风向标的城市运营,而是必须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建设真正具有全球性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大都市。在这个意义上讲,广州在大湾区城市群的联动合作中,面临更大的历史机遇,有望更上一层楼,建设新时代文化资源集聚的新高地。

千年发展的历史诉说着一个简单和朴实的故事,深藏在城市内核里的这股生机勃勃、永远向上的力量,正蓄势待发。

猜你喜欢
大湾广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