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我们在路上

2019-05-20 03:05欧阳元晖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余华整本书语文课

欧阳元晖

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钱梦龙

前几天在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听了郭金石老师的《〈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展示课,内心由衷佩服郭老师准备之充足,阅读之精深,讲解之透彻;也很欣赏他们学生学习之认真,表演之到位,领悟之深刻。还听了吴欣歆老师、吴泓老师和蒋雁鸣老师的讲座。平静温和的讲座,如春风化雨,醍醐灌顶;更如黄钟大吕,心头一震。整本书阅读,人家早已在路上,我们却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可喜的是,我们也在路上。

低头深思,自觉惭愧至极。郭老师的一堂课,足见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根底。学生“听音辨人”,现场表演,勾画思维导图,不是对小说熟读深思,是不可能有那么敏捷的反应,也不可能有那么精到的表演。三位大师的讲座,更是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只有多年心血之浇灌,方能有如今果实之累累。

掩卷沉思,吓出一身冷汗,深感责任之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黄厚江老师说:“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吴欣歆老师在北京的初中生中就进行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吴泓老师十几年没怎么用过教材,主要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蒋雁鸣老师从教三十多年,教出的学生很多成为“红楼迷”。老师、学生,两位一体,都去读书,读整本的书,方能真正对话,精神共同成长。

本学期我先安排学生读了余华的《活着》,然后安排读《老人与海》。我融合学习多个老师的先进经验,分六步完成阅读,具体操作以《活着》为例:

学生真正阅读。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就对学生推荐阅读《活着》,然后所有学生不是借书,而是买书阅读,人手一册。阅读分三步走:第一步,初读。读懂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弄清每个人物的结局,画出全书的思维导图。第二步:精读。找出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等的段落、句子,反复研读,交流探讨,写出读后感。第三步,个性化阅读。对于“活着”,对于福贵的活、家珍的平静的死,做出个性化的解读,然后写出文章,汇总做成一期班级作文期刊,在班上传阅。

教师深入精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在阅读一事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要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离不开教师本人的深入精读。蒋雁鸣老师教授《红楼梦》阅读,可以说用大半生的岁月在阅读这本书,什么精髓都成竹在胸。我为了教授《活着》,先读了有关余华的许多介绍,并且读了他的其他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再回过来仔细阅读《活着》,并去阅读与《活着》有关的评论文章,以备给学生解读人物和小说主题时游刃有余。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真的得准备一桶水。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很多,生命也因此而更加丰盈。

必要准備再读。整本书阅读与单篇课文教学肯定不一样,时间跨度长、范围涉及广、阅读要求高、思想意蕴深,没有必要的准备,学生一则可能提不起兴趣而半途而废,二则可能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这时读前准备就尤为重要。在读《活着》之前,我设置了一些预习题,并且印了一些与余华有关的介绍资料,带着这些准备再去阅读。

适当跨界乐读。艺术连国界都没有,更别说跨界的联系。在阅读《活着》的同时,我还推荐学生观看电影《归来》,了解“文革”那段历史;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更好领悟家珍的强大内心;观看电影《生活万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的本质。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感觉收获很多,也更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课堂展示美读。《活着》的文字很是朴实,但于平静的叙述中,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苍凉、落寞、悲情与力量。所以展示课上,我没有设计其他的活动与环节,就是让学生朗读,挑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来读,读出感情,读出领悟,读出思考。比如读到凤霞和有庆的死,很多学生都读得泪流满面,觉得太惨了。学生兴趣很高,边读边谈感悟,两节课还意犹未尽。

课后延伸广读。读《活着》的同时,我还推荐他们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的段落,加深他们对生命、生活、生死的理解,又推荐了新闻“浙大博士跳钱塘江自杀”的文章,让他们珍爱生命,即使历经磨难,也要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读完了《活着》,了解了生活的苦难与活着的勇气与责任,我就推荐他们读《老人与海》,也准备基本按照这六步去读。只是在“课堂展示环节”准备出点花样与新意,目的一样,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所带来的生命的体验与精神的成长。在教授学生的同时,教学相长,遇见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如朱自清在他的文章中所写:“真个腻得慌!黑板总是那样黑,粉笔总是那样白,我总是那样的我!”

整本书阅读,尽管我们刚刚起步,甚至还在邯郸学步,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该尽心费力,坚持不懈,把语文教成语文的样子,把语文教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梭罗在书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整本书阅读,我们在路上。

猜你喜欢
余华整本书语文课
《论语》整本书阅读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语文课文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