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A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9-05-21 03:58柳,邬涛,王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肝功能栓塞肝癌

程 柳,邬 涛,王 浩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匿、进展快、治疗困难、易复发等特点。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肝癌的首选,但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不具备手术指征,此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治疗的原则[1]。TACE可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同时注入化疗药物发挥局部抗肿瘤作用;RFA是在CT或超声等影引导下进行穿刺,通过高频电流作用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2-3]。近年来,TACE与RFA联合治疗模式开始应用与临床,治疗效果不尽相同[4-5]。本研究研讨了RFA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以及影响联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肝细胞癌临床治疗指南》中肝癌诊断标准[6];病灶直径≥5 cm;治疗前行腹部CT、B超、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其他明显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低于C级;具有可测量的疾病病灶。排除标准:存在肝内弥漫性病灶;不耐受手术者。共纳入符合上述标准患者72例,其中男52例,女20例,年龄 33~76(48.56±8.74)岁。 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术后1~4 w行经 B超引导下RFA治疗。

1.2 治疗方法 术前患者均行常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甲胎蛋白、彩超及肝脏CT、MRI等检查,观察肿瘤大小、位置、形态、浸润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TACE:术前禁食4~6 h,采用改良Seldinger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并插管,行肝腹动脉及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及相关供血动脉后行TACE治疗。化疗药物:表阿霉素 30 mg,5-氟尿嘧啶 0.75~1.0 g,顺铂60~80 mg,丝裂霉素 10 mg,选用其中 2~3 种化疗药物;栓塞剂:超液化碘化油或碘化油与表阿霉素等混合的乳化剂。将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混合均匀后,经由微导管注入载瘤动脉行化疗栓塞,至载瘤动脉血流停滞为止。栓塞结束后,再行肝动脉造影,评估栓塞程度及肝动脉分支血流情况。

RFA:采用美国Anigio Dynamic公司RITA500X型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00 W,频率460 kHz;采用 Anigio Dynamic公司StarBurst射频针,日立公司ALOK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根据治疗前CT所示病灶位置,进行超声定位并选择穿刺位置、进针方法及进针深度。患者局麻后,根据病灶位置及大小布针,选择适宜的消融参数,每次消融时间 10~15 min;对直径较小(≤3cm)的病灶,可采用单点单次治疗;对直径较大的病灶,行多针、多点叠加治疗,尽可能彻底毁损肿瘤及周围可能侵袭的组织。

1.3 观察指标 (1)一般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是否合并肝硬化、肿瘤位置及手术史等资料。(2)术后随访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及随访,以定期门诊随访为主,监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射频灶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1个月复查一次,第3年及以后每半个月复查一次。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7];远期疗效以3年内生存率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72例中,治疗后完全缓解(CR)22(30.56%)例,部分缓解(PR)38(52.78%)例,稳定(SD)10(13.89%)例;进展(PD)2(2.78%)例;客观有效率(ORR)为 83.33%,疾病控制率(DCR)为97.22%;39例术后出现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但无胆管狭窄、胆红素明显升高、肝脓肿、肝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定期复查及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患者生存时间为5~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1、2、3年累计生存率为88.89%、77.78%、58.33%。

2.2 单因素分析 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数目、手术史、术前甲钙蛋白水平患者生存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表 1)。

2.3 多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表2)。

3 讨论

TACE可通过动脉注射抗癌药物及栓塞剂导致肿瘤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TACE疗法已成为国内外公认较为成熟的不可切除肝癌首选治疗方法[8]。TACE治疗机制是基于肝脏丰富的血供系统,通过栓塞靶血管的同时,可注入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相比于传统化疗方法,经肝动脉治疗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可避免全身大剂量用药及首过清除效应,降低化疗副作用[9]。尽管TACE应用广泛,但由于肝脏解剖结构变异较多,肿瘤血供丰富,术后栓塞不完全、栓塞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形成等原因,仍可能引起术后复发,影响治疗远期疗效[10]。

表1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n=72)

表2 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来,局部微创治疗技术的兴起为不可切除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了TACE的不足,二者联合使肝癌治疗有了新的突破。RFA治疗肝癌的机制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引导将电极直接插入肿瘤组织,通过高频电流使组织离子随电流方向发生振动,使电极周围组织离子相互摩擦并产生热量,温度达到70℃时,肿瘤组织可发生凝固性坏死。研究表明,RFA治疗除可直接毁损肿瘤组织外,还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抗肿瘤作用[11]。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后,ORR为83.33%,DCR为97.22%,远期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提示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但目前临床上关于两者联合治疗肝癌疗效研究不尽相同,高飞等[12]研究表明,RFA联合TACE治疗肝癌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40%及100.00%,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而邬振国等[13]研究证实RFA联合TACE治疗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7.31%及90.38%,其差异可能与病变组织差异、患者病灶对治疗敏感性差异所致,可通过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验证。

肝癌患者预后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对指导治疗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证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数目与患者预后相关。既往研究表明,肝癌患者死亡原因多不是肝癌本身,而是肝衰竭或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严重出血,多数患者在治疗时肝脏储备功能有限,相较于低肝功能分级患者来说,分级较高的患者预后效果更差[14]。这一结果提示,在进行治疗时,尽可能提高患者肝功能可改善患者预后。沈裕厚等[15]报道,肿瘤复发与肿瘤大小相关性最高,肿瘤数量也是局部复发相关因素,单个病变或肿瘤直径较小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效果;黄志刚等[16]研究显示,完全消融坏死率与肿瘤直径相关,可能与大肿瘤需要更高的布针准确度、难度加大有关;而相较于多个病灶,单个病灶更易控制。

综上所述,RFA联合TACE对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肝功能栓塞肝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