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化瘀法联合手法疏通治疗瘀积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

2019-05-21 03:58静,赵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乳腺炎淤积乳汁

沈 静,赵 晶

哺乳期淤积性乳腺炎多发于初产妇,患者因乳管堵塞、乳汁排出不畅,造成乳汁淤积,继而出现乳房肿、痛等症状,如处理不当,易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发展为乳腺脓肿[1]。当前西医治疗以抗感染药物配合手法疏通为主,但效果差强人意[2]。中医称乳腺炎为“乳痈”,认为其治疗关键在于疏通肝气,调理气血,通络化瘀[3]。本研究将中医通络化瘀法与手法疏通联合用于哺乳期淤积性乳腺炎的治疗,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治疗的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患者130例。纳入:初产妇且在哺乳期,符合中医初期乳痈诊断标准[4],超声及临床检查提示乳汁淤积,年龄22~40岁,入院前未接受治疗,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采用奇偶数法分为B组与 A 组,各 65例。 B组年龄(29.14±5.33)岁,病程(3.36±1.74)d,体重指数(21.15±3.26)kg/m2,发病单侧/双侧为 42/23 例;A 组年龄(28.72±4.85)岁,病程(3.42±1.68)d,体重指数(21.22±3.45)kg/m2,发病单侧/双侧为39/26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皆给予饮食、休息、卫生等教育指导,根据乳房红肿、血象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A组给予手法疏通治疗,方法是:温水擦拭患侧乳房,热敷2 min后,涂抹少量润滑剂;操作人员拇指、食指置于乳头根部,向内侧有节奏压、挤5 min左右;手指固定,沿乳头有序挤压所有乳窦;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5指张开,沿乳房根部顺着乳腺管方向梳理式抓拿,力度由轻渐重,将淤积乳汁逐渐推出;拇指、食指向上牵引乳头5次,以扩张输乳管;4指托住乳房,借用两拇指力量,从乳房根部向乳头稍用力推压,以排出乳汁。以上操作2~3次/d。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再辅以自拟通络化瘀方治疗,方剂组成:蒲公英、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黄芪、荆芥、漏芦、瓜蒌、连翘、赤芍各10 g,川牛膝9 g,金银花、甘草各 6 g,1 剂/d,水煎,取 150 ml汤汁,于早晚各服1次。两组皆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痈证候及疗效拟定[5],中医证候包括乳汁淤积、乳房肿块、皮色微红、乳房胀痛、乳头溢液、头痛、纳差、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失眠多梦、舌苔黄/白、脉数,按无、轻、中、重依次计 0、1、2、3分,各证候分数相加即中医证候积分。(2)疗效:全身症状消失,且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视为显效;全身症状缓解,肿痛减轻,且证候积分下降30%~70%视为有效;其余情况视为无效。(3)肿块分级:肿块分级评定标准参考文献[6],无肿块为0级;1~2个肿块,且直径<3 cm为1级;≥3个肿块,且直径3~6 cm为2级;≥3个及肿块,且直径>6 cm为3级。(4)血常规指标: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 WBC、NE。(5)症状消退时间:记录乳汁排出通畅、肿块消散、局部疼痛消失、血象恢复正常时间。(6)统计患者治疗后1 w内乳腺脓肿发生率及复乳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治疗5 d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皆大幅降低(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 表 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n=65)

2.2 治疗前后肿块分级比较 治疗5 d后,两组肿块分级结果皆显著优于治疗前(Z=7.16、4.59,P<0.05),且 B 组优于 A 组(Z=2.81,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肿块分级比较[n(%),n=65)

2.3 治疗前后WBC和NE水平比较 治疗5 d后,两组WBC和NE水平皆显著降低(P<0.05),且B组显著低于A组(P<0.05),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WBC和NE水平比较(n=65)

2.4 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后,B组乳汁排出通畅、肿块消散、局部疼痛消失、血象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P<0.05),表4。

2.5 乳腺脓肿发生率及复乳率比较 治疗后,B组发生乳腺脓肿1例,恢复哺乳63例;A组发生乳腺脓肿8例,恢复哺乳51例。B组乳腺脓肿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复乳率显著高于A组(P<0.05)。

表4 两组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d,n=65)

3 讨论

中医古籍对乳痈记载颇多,中医治疗乳痈分外治和内治,《外台秘要》[7]称“疗妇人妒乳、乳痈,诸产生后,宜勤挤乳”;可见挤乳、按摩作为淤积性乳腺炎重要外治手法,古已有之。中医内治则根据疾病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对初期淤积性乳腺炎提倡疏肝清热、消瘀通络,而中药较西药来说,对产妇及婴儿安全性更高,容易为产妇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 d后,B组较A组而言,中医证候积分更低,总有效率更高,肿块分级结果更优,WBC和NE水平更低,乳汁排出通畅、肿块消散、局部疼痛消失、血象恢复正常时间更短,乳腺脓肿发生率更低,而复乳率更高,说明对哺乳期淤积性乳腺炎患者采用中医通络化瘀法联合手法疏通治疗,可以更好减轻中医证候,提升疗效,改善肿块分级,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减少乳腺脓肿发生,提高复乳率,与邱东升等[8]结果类似。

在手法疏通治疗中,顺着乳腺管方向梳理式抓拿,有利于将淤积乳汁推出;按摩可以促进乳房血液循环;提拉乳头有利于乳腺管扩张,因此,手法疏通能排除淤积乳汁,对患者有所裨益[2]。在本研究通络化瘀方中,蒲公英性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路路通能活血通络、行气宽中;王不留行可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穿山甲可活血散结、通经下乳;黄芪性可补气固表、托毒排脓;荆芥能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漏芦能清热解毒、舒经通络、消痈下乳;瓜蒌可散结宽胸、消痈肿疮毒;连翘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赤芍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川牛膝能祛风活血、逐瘀通经;金银花可清热解毒;甘草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纵观全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肿逐瘀、通利乳汁为主,符合中医治疗乳痈之则。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作用强;路路通可以通利乳汁;王不留行对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效果明显;穿山甲有抗炎、降低血液黏度等功效;黄芪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等功效;荆芥可用于疮疡初期等治疗中;漏芦有排脓毒、通乳汁等功效;瓜蒌可抗菌、改善微循环;连翘有解热、抗菌作用;赤芍可清除氧自由基;川牛膝能抗炎镇痛;金银花有抗菌、抑制炎症作用;甘草有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功效。纵观现代药理,本方以抗菌、抗炎、通乳、调节免疫为主,与西医治疗乳腺炎原则相通。故B组在改善症状、减轻炎症等效果上要优于A组。

综上所述,中医通络化瘀法联合手法疏通治疗哺乳期淤积性乳腺炎,能有效缓解中医证候,提高疗效,改善肿块分级,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症状消退,降低乳腺脓肿发生率,提高复乳率。

猜你喜欢
乳腺炎淤积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乳汁点目需谨慎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鉴别胆道闭锁和胆汁淤积的诊断价值
小型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分析
——以咸阳市屯庄水库为例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消炎散结通乳汤治疗乳腺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