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名师成不了教育家

2019-05-21 15:01杨启锋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本土化土壤

杨启锋

教师是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肥沃的土壤中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进而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这样的土壤具体包括思想的土壤、个性的土壤和本土化的土壤。

教师成长要有“思想的土壤”。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能思想的教师才是一个教育力量无边的教师。教师成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教师一跃成长为学科名师,但却成不了教育家,原因就在于名师和教育家之间隔着一道天然的思想屏障。

“教师成长不只教学技术的苟且,还有教育思想的田野。”教师成长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项思想工程。教育要培养有思想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库,成为教育路上的思想行者。教育思想是教师成长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要将成为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者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目标。在提升教师业务技能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引领、鼓励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集聚和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

思想从哪里来?“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教育思想的形成需要广泛、丰厚的阅读,需要精准、深刻的独立思考,需要超前的教学探索与创新。阅读决定教师思想的高度,思考决定思想的深度。学校要为广大教师创设宽松的读书氛围与思考空间,丰富教师的教育阅历,引导一线教师多读著作,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特点举一反三,创新性继承和发展,打造属于自己教育思想的“一亩方塘”。

质疑和批判是思想的最好触媒。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新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来培养。要为广大教师创设宽松、自信的成长环境,大力引导教师敢于批判权威、批判自己,批判性建设和开发独具特色且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辟出专属自己的思想高地,树立思想自信。

教师成长要有“个性的土壤”。当前,有些地方和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成长的效率,纷纷采取“一二一”“齐步走”的大兵团培养模式。这并不妥当。个性是教师成长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成长需求,有着自己专业发展的特长与个性。因此,多一把成长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教师。

在我看来,教师成长的本质是教师个性和教学特色不断拓展深化、升华的系统工程,只有搭建更好的专业成长平台,才能让每个教师成就真正的自我。

释放和张扬每个教师个性是撬动教师成长的重要支点。学校应注重发展教师个性特长来“扩大内需”,树立教师成长的主体意识,给予每个教师自主成长的空间,激活教师成长的个体能动性。教师成长要从外在的培训拉动向内在的个性驱动转型升级,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专业自觉与自信。

教师成长要扎根“本土化的土壤”。成长的土壤不同,效果就不同,教师成长必须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匹配,要有较高的适宜性。教师成长既要理论“上天”,更要实践“入地”,扎根周围土壤,立足地域特色,发挥本地教育资源优势,实施本土化策略,打造独具特色的本土化成长体系,真正让教师成长融入当地生活。

每个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积聚丰厚的人文资源。自然风貌、名人逸事、文化传统、风俗人情、方言土语,乃至日常生活的话题,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教师成长最现实、最直接的鲜活资源。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成长中应该学会就地取材,认真分析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切实做到“为我所用”,真正让教师成长在本土的人文环境中接地气、聚人气。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实施教师成长工程中要俯下身子走“地方路线”,大力推行教师本土化成长模式,引导教师统筹考量、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家庭環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等学情因素,立足学校实际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形成教师成长的“磁场”,让教师拥有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的成长土壤。

只要给教师提供合适、丰厚的土壤,广大教师就能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快速地向上成长,教育家将会不断涌现。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渴口中学原校长)

猜你喜欢
教育家本土化土壤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颜回之乐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土壤的平行宇宙
《琴童》顾问阵容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