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骑士”

2019-05-22 12:38陈晓
金秋 2019年4期
关键词:长安街东线行者

◎文/陈晓

新年前一个普通的晚上。虽然没有刮风,但数九隆冬的寒意仍然能透过身上厚厚的毛衣、抓绒衣、羽绒服渗透进来。遮盖脸部的魔术头巾已经被呼吸的雾气浸透了,寒意也透过头巾黏在脸上。这是我到北京10年第一次在城市里骑行,而且是在一年中最冷季节的晚上。雾霾、寒冷,冰雪路面,所有都能成为缩在家里,或者躲进钢铁壳车厢的理由。根据一份关于城市骑行者的统计数据,2005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是36%,而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所以,在大多数骑行者之间,都容易产生一种只可意会的亲切感。自行车是一项需要工具的运动,每个人和自己的车才是一个真正的整体,每个骑行者之间必须保持距离。但又因为使用着一种共同的工具,骑行者之间又会产生心有戚戚的亲密感。我参加的这支队伍就是这样。他们在每周四晚上6点半到7点半之间,集合到东三环光华桥下的一个小广场上,有的穿着风衣,围着格纹的围巾,一看就是刚从写字楼的办公室赶来,有的穿着红色运动服、豹纹长裤,像刚从舞台上下来,有的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啃着玉米等待着骑行开始。

聚集在这个小广场上的人各式各样,但骑行一开始,大家就成为一个整体。穿白色羽绒服的高个子是领队,他始终保持着在第一排并且居中的位置,将骑行的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5~18公里,所有人都不能随意超过他。在队伍最后还有一个收队。他必须一直保持在队尾。当我们体力不支跟上队伍的速度有些力不从心时,斜眼总能看到身后方还有一个押队的身影,多少会有些安全感。

就在这些基本的骑行规则下,眼前这支队伍又快又稳地前进着。骑行者们的车辆、服饰、身材各不相同,但又保持着固定的间距,每个人都很踏实地在自己的位置上,既没有瞬间的变线,也没有戛然地停止,像一个整体,匀速,稳稳当当地在北京长安街上移动着。

这些城市的骑行者把这样的行动称为“刷街”。一帮人没有任何目的,也说不上什么理由,就在每周四的傍晚,结队穿过北京的街道,骑往城中一个目的地。今天的路线是穿过长安街,最后到达王府井的东库什教堂。这样的骑行活动开始于7年前,原来只有西线一条路线,后来随着参与者的规模逐渐壮大,原来西线的起点——百盛商场下的小花架下已经人满为患。为了免除城市其他方位的骑行者穿行城市的不便,刷街行动的组织者们又增开了东线、南线和北线,“刷友”们从城市的不同方位往同一个目标前进。据说夏天的时候,单是东线一条线,最多会有近百人参加。现在是对骑行考验最大的冬夜,很多人惧怕寒冷而停止了,今天晚上我们这支东线的队伍只有11个人。

骑到南池子大街后,突然听见身后一串清脆的铃声,伴随着愉快的招呼声,一位戴着花朵绒帽的中年女士从后面旋风一样扎进队伍,原来是北线的人会合进来。骑行开始进入一个高潮。到达目的地前的最后一段路,不断有新人加入队伍,到王府井教堂后,一拨一拨的骑行者把教堂前的台阶都挤满了。西线、北线、南线的骑行者都风尘仆仆地陆续到达。大约有五六十人热气腾腾地挤在教堂前的台阶上,挤挤挨挨地高声打着招呼,排成几行合影,然后车友们再骑上各自的坐骑,打着呼哨道别,向不同的方向各自散去。

如果要为这样寒冬深夜的单纯骑行找一个理由,除了“喜欢自行车”外,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具备说服力的答案。自行车在中国是相当传统的通行方式,甚至是连续几代中国人的国民记忆,不管是这样寒冬深夜的短途刷街,还是环游世界的骑行壮举,背后都藏着一段个人对自行车的热爱和温暖的记忆。

猜你喜欢
长安街东线行者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逆行者
东线混战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最美逆行者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祖国在长安街上赶路——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春分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