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愚:青春永续,因为不变的追寻

2019-05-23 02:05周云龙
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史李娜吃货

周云龙

复旦大学法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任一个身份都能显出李晓愚的优秀。

有朋友当面恭维李晓愚,是一个在文史长河边捡拾贝壳的女子,而且像魔术师一样,时不时地变出一串串闪光的珍珠。李晓愚却不领情地转移话题说:“我只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在《我在剑桥》里,她曾经写过一篇《我的中国胃》。而在了解她的人看来,她还是另一种吃货——吃书的货。她到底看过多少书,没有统计过,但看她的节目,就知道她的知识结构有多杂,知识积累有多厚。

李晓愚的主业是大学教师,教中西方雕塑史,也教策略传播。她客串过江苏教育电视台《全民开考》的考官,后来兼任该频道《微讲堂》的主讲。一个稀松平常的百科知识,她可以引经据典,借题发挥,链接到好多文史逸闻趣事,延伸出一组饶有兴趣的当下话题;一个偏僻的冷门知识,她居然也常常解读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李晓愚原名叫李娜,改名之前,她总在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字,父母怎么偏偏选了这么一个重名率极高的?当唱歌的、打网球的、击剑的李娜一个个火起来的时候,她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是个冒名顶替的角色。

为了表示对自己这个平庸名字的抗议,她还特意去研究了古今中外的那些名字。这一研究,就有了好多想法,最终竟做成不错的节目。她现在已经正式用“李晓愚”这个名字,名字中的“愚”字,是以学愈愚呢,还是大智若愚呢?她答:“笨笨的意思。”

做事情“有意义”,生活中“有意思”,作为年轻的职业女性,李晓愚将人生经营得很美好。而这一切得益于她对成长的理解。她觉得人一生都在成长,成长包括两方面,一是通過努力,提高了收入,提升了职位,这些是表面上的;二是内在的成长,这点更重要。

因为一直在成长,所以40岁比35岁更好,35岁比25岁更重要。年纪大了,白头发越来越多,脸上皱褶越来越多,精力、体力都有变化,但是年纪、岁月,带给内心的成长是特别宝贵的。

伴随着内在的成长,慢慢地,人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在不断增强,对于他人的共情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人开始学会包容,也包括包容自身。比如,以前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总想做得更好,现在慢慢学会和自己妥协,心态可能比年轻时要好,然后,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朋友都是经历过岁月考验的。因为自己一直成长,孩子、父母、伴侣也随之处于一个稳定和成长的状态。这些并不特别外显的东西,是最美好的。

前些时候,李晓愚儿子的学校要她去给孩子们的成长仪式做一个发言。当时李晓愚讲到,咱们的文化里,包含“成”的词语都是很好的,比如成绩、成功、成就,而所有这些词都不如“成长”来得美好。成绩、成功、成就,都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成长是动态的,是无限的。李晓愚不觉得成功对于人有多么重要,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成长的人,一个不断在成长的幸福的人。

有人问李晓愚,遇到过的人生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李晓愚说:“人生就是不断地升级打怪兽,就像打游戏一样,没有尽头。人每天会面对很多琐碎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

如果一定要说“最大的困难”,那就是几年前,她严重失眠,却找不到原因,怎么也克服不了。

这件事让李晓愚领悟的一点,就是怎么对待困难。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困难,是因为征服欲太强,克服的心理太强。如果坦然地去接受困难的状态:睡不着觉,太正常了;事业上遇到挫折,谁没有挫折……把困难当作自然状态,不要想去克服它,困难就会消失,即便不会消失,它也不再是困难了。

就这样,如当代许多青年一样,李晓愚一直走在人生探索的路上,不断成长着,也不断感悟着,迎接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猜你喜欢
文史李娜吃货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amboo materials in interior design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Personality Traits on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with its Relevant Teaching Advice
新年音乐会上的欢呼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