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

2019-05-23 10:44王雪蓉万年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

王雪蓉 万年红

摘要:为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进行研究。首先构建高职衔接中职的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型;其次从评价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有效性,强化职业素质、道德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衔接等方面提出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最后提出職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4-0121-02

职业胜任力是一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有效胜任实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职业能力[1-2],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职业动机、职业特质、职业态度、自我形象以及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1-2]。对许多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在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教学效果不明显。当前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衔接的力度明显不够、效果不佳,在培养目标、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或交叉重复,未能实现有效地一体化衔接、互通互融,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得计算机类人才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模式急待改革。

1 高职衔接中职的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型

职业胜任力可分为表面可见的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和技能等显式胜任力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动机、职业特质、职业态度、自我形象等区别于平庸者的隐式胜任力两大类[1-2],因此高职衔接中职的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型总结为三观认知能力、个性品质和情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内在驱动力、快速应变及危机化解能力、文化修养、专业知识自主探究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2]。

1.1 三观认知能力培养

主要是培养团结、进取、自信、责任担当、敬业、礼仪、诚实守信等三观要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1.2 个性品质和情商的培养

主要包括培养热情开朗、乐观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处事稳重、善于接纳、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个性行为方式和情商[2]。

1.3 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

主要包括培养妥善与同学、老师、同事、客户、上下级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

1.4内在驱动力培养

主要包括培养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以成就导向的职业动机,例如职业兴趣、爱好、职业激情等[1]。

1.5 快速应变及危机化解能力培养

针对岗位中的突发状况,能进行快速应变,并能及时化解危机[3]。

1.6 专业知识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在具备扎实的领域基础知识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具备挖掘、探究新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应用[2]。

1.7 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技能应用水平[4]。

1.8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以企业家成长为导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安排学生合伙、合股开办实体公司,鼓励进行个体经营,自己做小老板,将课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3]。

2 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

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3-6]:

2.1 评价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有效性,强化职业素质、道德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从高职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评价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的有效性,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紧贴市场需求、产业需求、职业需求的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目标[3]。

2.2 评价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过程中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增强职业技能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衔接是关键,面向市场,建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衔接机制,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中职升高职过程中课程的融合与衔接,避免脱节与交叉重复,进而提升职业胜任力[4]。

2.3 评价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结合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评价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培养的有效性,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模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5],进而提升职业胜任力。

2.4 规范“柔性化”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过程中,需要完善“柔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6],促进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

2.5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过程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例如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轮训,促进教师专业化、职业化[4]。

2.6 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行质量评价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衔接好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现知识衔接、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衔接形式[3],进而提升职业胜任力。

2.7 改革高职入学选拔制度,拓宽中高职衔接的升学渠道

改变传统的升学考试制度,高职招生考试应能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特色,将偏重于文化课的考试改成重技能考试,将中职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纳入考试内容,考试的科目要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衔接。此外,推行高职衔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和保送制度,对优秀学生实行免试升学制度,努力拓展中高职相衔接的升学渠道。

3 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的实现途径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3-6]。

3.1 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体化衔接

在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背景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来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目标定位,统筹安排,形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在专业衔接体系形成由以够用为度的“核心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组成的“三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3],实现 “做中学”的目标,实现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体化衔接,进而提升职业胜任力。

3.2 中高职携手项目课程开发,创新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教学融通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为驱动,设计学习领域,中高职携手项目课程开发,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等[4],加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创新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实现中高职选修课与必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主干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一体化衔接的教学模式[4],实现中高职教学融通。

3.3 加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配套教材建设

对接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配套教材应以真实环节和项目为驱动,执行“核心课+专业技能”的教材体系新標准,设置新起点,构建新体系,引入新资源[6],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引导“做中教,做中学”的配套教材建设新模式,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立体型教材。

3.4 加强课堂改革和教法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定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换教师的角色,使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监督者和合作者,学生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使用在线开放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远程协作、虚拟现实和系统仿真等教学手段,开展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5],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进而提升职业胜任力。

3.5 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实践学习、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补充[6],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团队水平,丰富知识结构,最终促进中高职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发展,并通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3.6 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多元评价体系

在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背景下,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多元性评价[4],对学生的三观认知能力、个性品质和情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内在驱动力、快速应变及危机化解能力、文化修养、专业知识自主探究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多方位进行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精细[3-6]。

3.7 改革招生宣传手段,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需要更多地借助网络平台来宣传学校的相关信息,如建立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联系的招生信息网、公共微信平台、公共微博平台等,及时更新信息,并通过网络营销手段提高网络平台的百度排名。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教学的矛盾,通过对“职业胜任力模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法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多元化评价”等环节的分析,提出职业胜任力培养导向下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机制,增强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从而深化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芹.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17:3-35.

[2]王红雨,闫广芬.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5(8):74-81.

[3]余明辉,等.基于能力核心和项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17-22.

[4]刁洪斌,于进亮.基于职教集团化办学视角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5):82-85.

[5]俞侃,姚胜昶.以综合信息素养能力为基础的计算机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248-249.

[6]刘国成.中高职衔接下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7(4):31-35.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商事审判思维独立化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