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链自给率与增加值分配: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

2019-05-24 07:34邱有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自给率增加值产业链

邱有梅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进步、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对话加强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逐步占据了当今贸易格局的主导地位。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下,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动机和资源禀赋基础是什么,如何测度一国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如何衡量增加值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配,作为出口体量世界第一的资源大国,中国在全球贸易浪潮中处于何种地位,产业链自给率和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中国制造”在其中获取了多少的贸易利润,均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从总产出和增加值分解模型的视角出发,在上述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希望能为我国提升自身产业链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产业链   自给率   增加值   世界投入产出表

现今,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正在加速扩张,国际贸易合作也不断加强。2013 年,在贸易结构演化的激烈角逐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跻身成为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的资源大国。但有一点不容忽略的是,产品内形态下中间品贸易盛行的特征使得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愈发背离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和贸易失衡现状。因此,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我国必须加快探索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展开分析的新型研究思路。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出发探讨产业链完整程度、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进而厘清参与国际分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及国际贸易获利能力对比等问题。同时,全面观察中国各产业的真实国际竞争力与制约瓶颈,可为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模式改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此,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产业链自给率与增加值分配进行研究。

理论模型与指标构建

总产出分解矩阵。假定有G个国家,每个国家有N个可参与国际贸易的部门,并且生产的产品既可作为其他产品的中间投入,亦可直接用于最终消费。按照投入产出表中的横向平衡关系可知,一国总产出等于中间产出与最终需求之和,即X= AX+Y,该式可进一步改写为包含里昂惕夫逆矩阵的表达形式:X=(1-A)-1Y=BY,利用分块矩阵将总产出细化如下:

数据与结果分析

第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的具体数据来源于欧盟2016年最新公布的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包括2002年起至2016年的43个国家或地域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以要素禀赋差异、经济发达水平以及是否为中国的相邻国家等标准将其它42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了7类经济体,分别为:美国(N0);日本、中国台湾及韩国(N1);2004年前加入欧盟的15个国家(N2);2004年后加入欧盟的13个国家(N3);俄罗斯、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N4);加拿大、澳大利亚(N5);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域(N6)。其中N0、N1、N2表示发达国家或地区,N1与中国相邻,N3、N6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N4代表新兴市场和资源密集型国家,N5代表发达的资源大国。

第二,产业链自给率的实证结果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链自给率在不断提高,2002年产业链自给率仅为 4.84,此后不断飞跃式上涨,在2011年首次突破10%,至2016年,产业链自给率已高达19.28%,与西方众多大国相比,呈现出显著的产业链优势。从数值上看,我国产业链自给率除了2005年较2004 年小幅下降0.14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涨,这表明我国产业链用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强,总体上的完整程度也有飞跃式的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链自给率的上述演变趋势,可将我国产业链的主力军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视作全体产业链整合的一个缩影,从中窥见一斑。其一,2000-2010年这个十年里,我国工业增加值节节攀升,制造业投资增速迅猛。其二,我国产业鏈自给率不断提高,得益于恰到好处的产业政策扶持、亚太市场战略下海量增长的国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调整、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等因素。为更好分析2002年至2016年间中国产业链自给率水平在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下的位置演变情况,本文分别对WIOD中列出的43个国家或地区做了散点图分析。(见图2、图3)

从图2、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的产业链自给率由2003年的不到8%提高到2016年的20%,产业链自给率增速由2003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15%,这表明中国产业链自给率和产业链增速一直在不断提高,无论是自给率还是增速均为世界第一。其次,日本的产业链增速从2003年至2016年均保持在负15%左右的速度,表明日本的产业链自给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再次,美国的产业链增速从2003年5%左右下降到2016年2%左右,增速放缓,但仍为正增长。产业链自给率由2003年的27%左右下降到2016年的16%左右,自给率大幅下降,但仍处在世界先列。再次,韩国的产业链增速由2003年的负11%提高到2016年的正8%左右,由此可见韩国产业链自给率有所提高。最后,德国的产业链增速由2003年的2%左右下降到2016年的0%左右,因此产业链自给率较之前有所下降。

第三,产业链自给率与增加值分配指数的正向相关性。将我国2002年至2016年的产业链自给率和增加值分配指数数据(由于篇幅所限,具体数据未列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97,这说明产业链自给率和增加值分配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第四,增加值分配指数的分析。从图4来看,我国增加值分配指数由2002年的1.54%上升至了2016年的24.27%,提高了22.7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由需求因素引起我国GDP增加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此外,2002年至2016我国的增加值分配指数的增长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超过10%,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终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不断增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地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在当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从增加值分配指數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在各国占取由本国终端需求引起的全球增加值比例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以24.27%的高比例紧跟美国之后,德国和俄罗斯并列第三。澳大利亚、巴西和加拿大比例较低。此外,从中还可以发现,除了美国和中国比例均在20%以上,其他国家的比例均在3%以下(受篇幅所限,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加值分配指数数据未列出)。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这4个代表性经济体增加值分配能力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散点图来表示经济体的2003年和2016年的数据情况(见图5、图6)。对比图5、图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美国增加值分配指数增速从2003年10%下降至2016年的1%左右,增加值分配指数由2003年70%左右下降至2016年的32%左右,这表明虽然美国的增加值分配指数仍为世界第一,但其比例已经大幅度下降。其次,中国增加值分配指数增速从2003年10%左右上升至2016年20%左右,增加值分配指数由2003年0%左右上升至2016年的24%左右,这表明自2003年后,中国无论是增速还是占有的比例,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次,日本增加值分配指数增速从2003年负30%提高至2016年的负20%左右,增加值分配指数由2003年10%左右下降至2016年的1%左右,虽然增速有所提高,但占有比例仍然大幅降低。最后,韩国增加值分配指数增速从2003年负20%上升至2016年的10%左右,虽然增速大幅度提高,但是增加值分配指数占有比例仍旧很低。从趋势上看,除美国外,2003年世界上其他国家水平相差不大,而到了2016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差距大幅度拉开,中国和美国与其他经济体拉开差距,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第五,绝对增加值贡献指数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终端需求对我国GDP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强,其中,中国从2002年的4.04%到2016年突破至13.22%,这个趋势表明我国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贸易竞争力也不断地提高。德国、法国和英国对我国经济的绝对增加值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说明从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与这几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总体保持稳步增长的状态。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巴西和韩国对我国GDP的绝对增加值占比较低,在3%以下,但是巴西和俄罗斯近几年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近几年我国加大了与俄罗斯和巴西的国际贸易往来,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方面,贸易数额大幅的增加(受篇幅限制,绝对增加值贡献指数数据未列出)。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以WIOD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为样本,利用总产出与增加值分解矩阵,设计模型分析我国产业链自给率与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情况下增加值分配的问题,并与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经济体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如下:第一,产业链自给率和增加值分配指数之间为正相关关系。第二,随着我国产业链自给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贸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产业链自给率比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而产业链自给率比较低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第三,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终端需求对我国GDP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强。中国自身产业链自给率和绝对增加值对我国GDP增加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结合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继续推进产业链优化整合。一方面,产业链的优化整合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因此,需要在相关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努力吸引国内外的高科技专业人才加入到国内的经济建设中。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国有体制改革,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展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增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第二,扩大内需以拉动GDP稳步上涨。一方面,制定相关税收政策和利率政策,刺激经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积极性,扩大投资。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人民的高层次多样化需求,积极引导人民进行国内消费,同时,我国国内巨大消费需求会不断推进企业升级和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整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改革升级。此外,不断增加的巨大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增加我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第三,全方位调整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我国的交通物流运输能力,促进货物更加通畅快捷地流通。其次加大服务型行业和金融行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投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最后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密切注意国际发达国家产业链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自身产业链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文革,肖园园.契约质量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提升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5)

2.贾帅帅,张旭辉.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的现实逻辑——基于粮食、谷物与口粮自给率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0)

3.薛芳芳,孔锐,仲婉星.青海省能源自给率水平与碳排放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6,18(3)

4.任玲.产业转型视角下物流产业链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

5.江天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北省粮食自给率预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3)

猜你喜欢
自给率增加值产业链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产业链春之奏鸣
几家欢喜几家愁,解析欧洲各国的猪肉自给率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