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锦带花的研究进展

2019-05-24 14:23郑婕邓冰倩罗学娅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10期
关键词:药理作用化学成分

郑婕 邓冰倩 罗学娅

[摘要]锦带花[Weigela florida (Bunge) A.DC.]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锦带花属(Weigela Thunb.)落叶灌木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主要用于治疗瘟病初起、咽喉肿痛、丹毒、感冒发热等症。本文就锦带花的栽培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锦带花;栽培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4(a)-0021-03

[Abstract] Weigela florida (Bunge) A.DC. is deciduous shrubs of Weigela Thunb. in Caprifoliaceae,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 Inner Mongolia, Shanxi, Shaanxi and other places. It has the effects of clearing away heat and detoxicating,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lieving pain. It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the initial onset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swelling and pain in throat, erysipelas, cold and fever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etc.of the Weigela florida (Bunge) A.DC.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Weigela florida (Bunge) A.DC.; Cultivation methods;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锦带花是忍冬科(Caprifoliaceae)锦带花属(Weigela Thunb.)植物锦带花和早开锦带花[Weigela praecox(Lemoine) Bailey]的干燥花蕾。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均有分布。关于锦带花与早开锦带花植物形态和性状方面表现如下:在形状上,两者为柱状,下细上粗;在外表上,锦带花褐色偏紫,被有细密绒毛,而早开锦带花也是褐色偏紫,但表面絨毛较少;在花萼上,锦带花深绿色或紫色,有上唇和下唇,上唇具3裂,下唇具2裂,而早开锦带花花萼5全裂;在花冠上,两者无差异,大多柱状,里面有5枚雄蕊,1枚雌蕊[1]。

传统上认为,锦带花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止痛等效果,主要用于治疗瘟病初起、咽喉肿痛、丹毒、感冒发热等症[2]。本文调研了锦带花在栽培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

1 栽培方法研究

锦带花有很多种类,现今多用于园艺,其种植与栽培方法研究得比较透彻。不同品种的锦带花,栽培方法也是各异,供于药用的锦带花的栽培繁殖方法与其他种类不尽相同,大体上包括播种、插条、分株、压条、组织培养等[3-5]。

1.1 播种繁殖

锦带花的播种一般在春天,大概4月中下旬。取上年10月成熟的种子,用冷水浸泡种子2~3 h,再与适量湿沙混合,铺在背风且温暖的地方,进行催芽[6],6~7 d后就可以播种。锦带花的种子不能在干燥的苗床上播种,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将种子和湿沙混合,一同均匀地撒到床面上,盖上0.5~1.0 cm的土或者覆膜,保持土壤湿润,直至顶芽破土后撤去覆膜[7]。尤其要注意的是,幼苗生长1年后,要及时移植。三年以上的苗,行距应该适宜,不宜太窄,一般在1米左右。

1.2 插条繁殖

插条,又叫扦插,锦带花有两种插条方式,半木质化插条和硬枝插条[8-10]。两者虽然都是插条,但由于使用的枝条以及插条时节不同,插条方式也有所区别,其异同见表1。

1.3 分株繁殖和压条繁殖

关于分株繁殖和压条繁殖的具体情况见表2。

1.4 组织培养

6月上旬取植物母株上部的嫩枝或者侧枝的顶端组织,剪掉老叶,进行无菌处理后,用解剖刀将其切成1厘米左右,在培养基上用去除顶芽的方式培养,等到嫩枝生根之后,移植于合适的环境中[12-13]。

2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大都来自植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来源多样的中草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不同的中药可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每种成分的数量多少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中药也会含有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近年来随着新型分离材料及方法的应用,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在提取方面,有超高压提取法、酶解法、微波萃取法、半仿生提取法、真空冷冻干燥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在分离方面,有膜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泡沫分离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等[14-15]。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中药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其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于锦带花而言,全面地研究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2.1挥发性成分[16]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对外释放一些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植物挥发性物质,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有机酸、酯、萜烯、醇、醛、酮、烃类化合物和复杂的含氮化合物等。随着对锦带花挥发性成分研究的不断开展,有以下报道。

高松等[17]在研究锦带花的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的实验中,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锦带花进行提取,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提取物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鉴别出其中9种成分:噻唑、3,4,5-三甲基庚烷、十六碳酸、丁二酸、5-甲基十一烷、哌啶、苯酚类衍生物、十六酸以及4,5-二乙基辛烷。徐文晖等[18]发现云南产锦带花挥发油中包含有机酸、酚类、酮类和烷烃等,分离出的化学成分有16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烷酸(53.048%),其次是亚油酸(9.654%)、正二十五烷(8.967%)、正二十七烷(8.555%)、正二十三烷(5.665%)等。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见,产地不同的锦带花,挥发性成分有显著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云南产锦带花的挥发油中含有的某些长链烷烃,在辽宁产锦带花中没有测出。

2.2 非挥发性成分

除了挥发性化学成分外,锦带花中还有非挥发性成分,如高松等[19]在对锦带花的活性成分、药效学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锦带花中含有绿原酸,并用HPLC法对绿原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类似的研究还有常沙等[20]对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最终得到了5种化合物,分别为莨菪亭、槲皮素、β-谷甾醇、6-甲氧基-7-氧代异戊烯基香豆素和原儿茶酸。

随着对锦带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和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这些成分的药理活性也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3药理作用研究

3.1 抑菌作用

高松等[21]研究发现锦带花水、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链球菌以及痢疾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优于水提取物。张风娟等[22]发现较低浓度(1 g/L)锦带花茎叶提取液显著促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菌落的生长,但随着浓度的升高,在2 g/L时,该提取液对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生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放线菌菌落仍有较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在4 g/L时,该提取液对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生长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放线菌菌落的促进生长作用仍然存在。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锦带花的水、醇提取物,以及茎叶提取物对细菌、真菌都呈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这种抑菌作用与锦带花所含的成分有必然联系,但至于什么成分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3.2 抗病毒作用

王芳等[23]采用体外流感病毒感染的传代狗肾细胞,经锦带花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的提取物干预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此观察锦带花的不同提取物抑制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结果显示锦带花的各有效部位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弱依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而石油醚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很弱。由此得出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为其体外抗流感病毒的主要有效部位。此外,王芳等[24]还通过建立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进一步对锦带花上述各提取物的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进行了考证,实验结果表明,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小鼠肺部炎症病变程度,表现出一定的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目前关于锦带花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机制还未见报道,相关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开展。

3.3 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

常美芳等[25]对紫丁香、日本晚樱、锦带花、荆条花、疏毛绣线菊和猥实中不同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6 种花不同提取部位对该酶的活性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仅就锦带花而言,其乙酸乙酯部位对酶的抑制活性大于正丁醇部位,且石油醚部位抑制活性最低,同时各部位的抑制活性还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以上研究结果提示,锦带花可能会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3.4 其他作用

在锦带花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报道中可见,锦带花中含有绿原酸[19]。绿原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分布于忍冬科植物中,具有保护心血管、降糖、降脂、抗菌、抗病毒、抗白血病、抗癌等广泛的药理作用[26]。绿原酸的这些作用为锦带花可能会具有相似的功效提供了依据,也为锦带花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4结语

目前,锦带花的主要应用仍以园艺观赏为主,有关锦带花在栽培和引种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在药理作用方面,只在抑菌作用、抗流感病毒作用、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等方面有具体的研究报道,其他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报道仍是空白。古籍明确指出,锦带花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因而在对锦带花的深入研究中,尤其应以其功能主治为依据,进一步发掘其新的药理活性,为研究、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中药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黄雯,高松,潘燕,等.锦带花的生药学鉴别[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69-1771.

[2]高松.辽南地区药用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31.

[3]沈夏淦.北方优良观花灌木——锦带花[J].植物杂志,2003,(5):10.

[4]齐莉.锦带花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4,(2):56-57.

[5]蒋小庚,钱之华,窦全琴,等.锦带花的乔木型栽培技术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14,41(3):23-25.

[6]吕艳,谭晶军,方芳,等.红王子锦带的繁殖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0):132-133.

[7]阿达来提,侯正年.四季锦带引种与栽培技术[J].新疆林业,2005,(6):44.

[8]苍宇,刘明宇,王茹,等.‘红王子锦带花绿枝扦插技术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4):62-63.

[9]曹轩峰,妙晓莉,袁秀平,等.关中地区锦带花夏季扦插繁殖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8):98-100.

[10]廖望仪,郑锦凯,罗红霞,等.‘红王子锦带花扦插繁殖[J].中国花卉园艺,2013,(2):32-34.

[11]徐兴友,张风娟,王华芳等.锦带花硬枝扦插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4(1):41-44.

[12]何婷,黄增艳,邹磊,等.四种忍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11):1171-1172.

[13]栾岚,佟凤芹.锦带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3,5(3):101-102.

[14]马百平,康利平,庞旭,等.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分离技术及策略[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42(4):413-426.

[15]尹永芹,沈志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2,21(2):19-21.

[16]李雁群,吴鸿.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与有效成分积累关系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8,53(3):293-304.

[17]高松,冯宝民,王芳,等.气-质联用法对锦带花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34-135.

[18]徐文暉,梁倩.云南产锦带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7):2529-2530.

[19]高松,江丹,王朋,等.HPLC法测定锦带花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651-652.

[20]常沙,陈萍萍,高松.锦带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4,35(3):92-93.

[21]高松,王芳,郑丛龙,等.锦带花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759-1760.

[22]张风娟,陈凤敏,徐兴友,等.4种忍冬科植物浸提液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 22(4):46-49.

[23]王芳,陈萍萍,尹俭俭,等.锦带花体外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315-316.

[24]王芳,常沙,李秀景,等.锦带花体内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422-1424.

[25]常美芳,施余杰,顾海鹏,等.六种花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26(3):410-413,437

[26]严永旺,肖兰,周旭,等.绿原酸的药理作用及药用研发对策[J].中国药房,2017,28(19):2729-2732.

(收稿日期:2018-09-17 本文编辑:许俊琴)

猜你喜欢
药理作用化学成分
胡椒碱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以及对其药理作用分析
羌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壮药积雪草主要化学成分及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山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木犀草素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
九龙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核桃青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雪灵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