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临床热型的辩证治疗

2019-05-24 11:14刘璐
关键词:热型临床研究中医

刘璐

【摘要】临床中,热型为中医常见性发热症状表现,其共分为:壮热型、潮热型、微热型、郁热型、蒸热型、低热型、灼热型以及久热型等类型,文章主要分析不同类型热型的临床反应,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旨在有效提高热证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热型(中医);辩证治疗;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1

热型是发热症状在临床疾病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患者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热为火之渐”。热的产生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两个方面。“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胜则阴病”“热伤气……”表现于此,其型不外乎壮热、潮热、微热。临床考究亦不尽其然,尚有低热、郁热、灼热、蒸热、烦热、久热等几种热型。现就辩证治疗,略谈管见。

壮热型:指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正盛邪实交争相鸱或风热内传入里及其热证极期阶段。证见高热、口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实。治当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加减(石膏、知母、黄连、粳米、竹叶、甘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汗多脉大无力者加人参、麦冬。

潮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定时,按时而发热或按时而热更甚者。多见邪热入里化热与胃肠燥结、热势高涨均致。证见:潮热、谵语、便秘、腹胀满、濈然汗出舌苔正黄脉滑数。吴谦:“诸热积结于里而成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故治当清热泄结,方用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厚朴、栀子、甘草)。此外,潮热还见于子、午时者,称为子午潮热,亦有上午潮热明显,称为午前潮热。均可结合不同兼证进行辩证治疗。

微热型:指发热不高或仅能自觉者。多由风湿初起,湿气袭表,肺卫受邪,卫气被郁。《伤寒指掌》“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夏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微热时间长其原因不明,病症较复杂。临证分型采取辛凉清热,方用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石膏、牛蒡子、淡豆豉)如口渴甚者加花粉,阴虚重者加生地、葛根。咳嗽痰稠者加瓜蒌皮、川贝母。

郁热型:微热断断续续,随情志抑郁波动而发热。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畅,表现为时有微热,热势不高,波动不均,兼有两胁胀痛,烦躁易怒,脉弦。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栀子、当归、柴胡、白芍、白术、云苓、甘草)。血虚加熟地。

蒸热型:指骨内自觉有蒸热之感,多由温热入营,阴液亏损,虚阳偏亢。《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表现为蒸热,身热夜甚,烦躁,时有谵语神昏吐血等。治宜清热解营,滋阴凉血。方用清骨散加减。(犀角、元参、麦冬、生地、黄连、竹叶、银花、丹参)。

低热型:指长期低热,热势平稳,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多由素体气虚,脾胃虚损,中气化源不足。李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而有余,有余则泻之;伤期内为不足,不足则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益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而立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灼热型:指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但感灼手。多由湿邪阻遏,热难透达并有身热不扬乃属湿温发热。表现为灼热,伴有脘痞腹胀,恶心苔白腻,脉濡。治宜清热化浊,芳香利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厚朴、半夏、云苓、杏仁、猪苓、滑石)调之。

燥热型:指肌腹燥干热透,心胸燥扰不宁。多由燥热壅积,炼津烘干。表现为全身干燥。滑热灼人兼鼻干唇干,咽痛红甚,胸满烦躁或干咳无痰舌红干有裂纹。治当以清燥滋阴润肺。方用清燥救肺汤和增液汤加减(石膏、人参、桑叶、阿胶、玉竹、花粉、麦冬、玄参、生地、胡麻仁、甘草)。

久热型:指长期久热不退,热势绵绵,不高不低。多由素体阴液亏虚,阴虚不能制火,阳气相对偏盛。《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生内热。”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银柴胡、鳖甲、地骨皮、胡黄连、青蒿、知母)。血虚者可加当归、芍药、生地。干咳可加阿胶、麦冬。

寒热无定型:时冷时热,寒热交替无时间规律。多由邪气虽不太盛,但正气也不太强,邪不能入里,正气也无能祛邪外出,正邪交争,相持不下,寒热往来交作。兼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加减。(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上述诸热临床屡见诸多。根据发热的热型及其伴随的症状进行辨治。根据不同的病情,决不能强搬硬套西医的发热。要結合发热的时间、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治疗。除此,因高热失治而酿成危证。如热深厥深的热厥证;或津绝阴亡的津厥证;大热、大汗,脉微涸竭,阴阳虚脱离绝等等,均为临床难治之证。必须审证求因,药到适证,才能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马红珍,李学铭.成人难治性肾病45例中医治疗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热型临床研究中医
铝制罐头自热型瓦罐汤包装设计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开四关”为主针刺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热型连铸单晶金属的断口形貌与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