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六盘水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传承研究

2019-05-24 14:21刘恩芹李西臣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刘恩芹 李西臣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的时代境遇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六盘水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独具特色,这些承载着民族历史集体记忆、朴实精湛的手工技艺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其中凝聚着各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精神信仰。我们可以不断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对传承主体进行保护,通过手工技艺的研习培训不断壮大传承人群队伍,增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力度,从而使民族手工技艺得以进行活态的传承,并通过对民族服饰手工技艺的开发与应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赢在创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手工技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95-03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毋庸置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基因。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城市,被誉为“貴州屋脊”,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白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服饰文化,其手工技艺精致美妙。其中,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水城县的彝族彩色贴花技艺以及歪梳苗支系服饰等已经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理念的不断深入,六盘水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及其手工技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社会媒体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加入到对六盘水民族服饰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行列,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

一、六盘水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特点

历史上,六盘水是少数民族长期聚居的地方,也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推断的夜郎古国的重要区域,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六盘水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祖辈流传的手工技艺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

以民族节日服装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六盘水民族服饰手工技艺是一代代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民族服饰主要是对蜡染、刺绣、贴布、银饰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这种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是祖辈以古老的方式对后人的叮咛,用服饰手艺的流传来铭刻和传递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正是由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在六枝梭戛箐苗社区中,生活着一支被称为“箐苗”或“长角苗”的苗族支系,他们的人数并不多,大概有五千余人,尽管他们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然而他们却顽强地生活在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中记录和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同样是对传统蜡染、刺绣技艺的传承,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的手工技艺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也与小花苗、歪梳苗等苗族的其他支系存在明显区别,而梭戛箐苗用白色布条在头上缠裹出长角的巨大发髻则具有长角苗的独特符号象征意义。

与其他少数民族或苗族的其他支系相比,梭戛箐苗的蜡染色彩较为丰富,如女子裙装的蜡染,在蓝色与白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黑色、橘色、粉色、红色等色彩,裙装中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色调跳跃,但这些色彩在整体服装的色彩搭配中却又显得丰富而和谐,这是因为女装中大大的黑色长角发饰与挂在腰际腹前的黑色围兜,形成了两块面积较大而又沉稳的重色,这既与裙装的黑色条带形成呼应,又起到稳定整体色调的作用,使裙装和上衣中丰富而较为浅淡的色彩稳定起来,这种色彩搭配方式是梭戛箐苗所特有的。

此外,女装上衣的刺绣呈现出的全是规矩严谨的几何纹样,这与其他民族常用较为具象的纹样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很多年长者依然能够从服饰的纹样中解读出历史上他们民族的迁徙、生产和战争。这是梭戛箐苗记录历史的独特方式,在密密麻麻的刺绣针脚中,在层层叠叠的蜡染色彩变幻中,隐含着祖祖辈辈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和生产生活的经验。

由此可见,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演进不同,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迁徙轨迹不同,在他们服饰中形成的历史记忆以及表现方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各自鲜明的服饰文化。

(二)朴实精湛的手工技艺彰显了民族与地域的独特审美

历史上,乌蒙山区的地理环境使六盘水地区的农耕文明延续时间较长,现代文明的进程较其他地方相对要慢,这也使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六盘水地区保留得较为完好,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主要以纯手工的蜡染、刺绣、贴布、银饰加工等方式制作完成,乡间各种形式的手工技艺比赛,以及对手工技艺能手的称羡与肯定,使得各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在日常服饰的实用性制作中日益精湛。一针一线的手工缝制中充满了朴实而具有生命的情感,在婴儿的背扇中饱含着祖辈对后代的祝福,在女儿的嫁衣中深藏着母亲对女儿的期待……

然而,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手工技艺又呈现不同,表达出民族和地域的独特审美。例如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城县彝族彩布贴花,采用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工艺程序独特,至今无法用机器进行仿制。彝族人民对黑色有着深厚的情感,黑色象征着土地,象征着生命,所以彝族服饰也主要以黑色为主,色调较为沉稳。在水城县玉舍、纸厂、坪寨一带的彝族村寨,人们用朴实精湛的手工技艺彰显出彝族人对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在黑色的服装底色上,用绢稠等面料的彩布拼贴设计成特定的图案纹样,图案内容是这里的彝族人民根据生活的观察提炼出的动植物纹样或是几何纹样,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彩色布料按照提前设计好的剪纸手稿进行图形的拼贴,彩色布料的色彩搭配丰富,既有红蓝对比色的相撞,也有同一色系的层层渐进推移,色带与色带之间主要用黑色布料进行滚边衔接,使贴布的色彩分明,又将不同的色彩统一在黑色的滚边线和黑色的服装底布之中。

水城县彝族人民手工制作的彩布贴花服饰就像是一颗颗瑰丽灿烂的玛瑙,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地方的彝族服饰相比,这种把彩布拼贴成纹样,再用黑色布料镶嵌锁边的手工技艺是非常精湛和独特的,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和审美。

(三)神秘多元的服饰文化符号透射出各民族的精神信仰

各少数民族在民族服饰的手工制作中,往往以各自的手工技艺记录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在蜡染和刺绣的纹样中,在针线与色彩的交织中,都折射出各民族的精神信仰。如生活在水城县陡箐乡猴儿关一带的歪梳苗支系,这里的歪梳苗服饰手工技艺非常精湛而又独具特色,女装的上衣是立领、斜开襟、齐腰、两侧下开气的宽松短衣,上衣中包含蜡染、刺绣等手工技艺,上衣是由这些手工制作部分与绢稠等色泽和花纹较丰富的面料进行有规律的拼接而成,在强调画蜡技艺和线条美的手工蜡染部分,手工制作严谨,一丝不苟的画蜡线条,严谨有序的线条粗细与宽窄的搭配,给人以理性和规范性的感受。这些严谨有序的线条体现了苗族历史上的迁徙印记,在这些线条的最上面有一个较为意象的蜡染纹样条带,从上衣的后面观看,蝴蝶妈妈的图案居中于这个蜡染纹样条带,左右是植物纹样或蝴蝶妈妈展翅飞翔的意象线条。蝴蝶妈妈是苗族共同的祖先,蝴蝶纹样成为苗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他们孜孜不倦地以各种手工技艺表现苗族人这一共同的祖先和文化符号。只是不同地域的苗族和不同的苗族支系在表现方式上略有不同,有些地域和支系的苗族采用具象的蝴蝶图案描绘,而陡箐歪梳苗支系在表现蝴蝶妈妈时则以意象和抽象的表现方式为主。

在歪梳苗上衣的袖子和下衣裙装的刺绣部分,也是一丝不苟的手工制作,歪梳苗在自己服饰中孜孜不倦地表现蝴蝶妈妈,并将蝴蝶纹样与鱼、鸟、蛙、花草等纹样有机结合,形成抽象或意象的纹样,或给人一种蝴蝶展翅飞翔的感觉,或给人以流水漩涡河边花草的印象,总之,给人留以想象的余地是他们在服饰手工技艺中追求的一个目标。将这些充满历史和精神信仰的纹样穿在身上,那种幸福感和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仿佛祖先一直在庇佑和保护着他们,他们深信这些包含着独特文化内涵的纹样能给他们带来吉祥。这种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体现出祖祖辈辈的苗族人对祖先和图腾的虔诚的精神信仰。

二、六盘水民族服饰手工技艺传承的策略

六盘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单在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领域,就有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水城县的彝族彩色贴花技艺以及歪梳苗支系服饰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月照社区苗族剪纸、关寨镇仡佬族腰机织布技艺、淤泥乡彝族镂空绣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对民族服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具有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延续精神信仰等价值。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使六盘水丰富的民族服饰手工技艺得以有效传承。

(一)尊重与保护传承主体: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的。如在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方面,人们用蜡染、刺绣、银饰等手工技艺制作实用的服装和服饰,这些手工技艺正在被人们所使用,正在以活态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手工技艺往往掌握在少数手工艺人的手中,而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些手工技艺的保有者和使用者的数量整体上是相当少的,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民族服饰手工技艺的传承主体,就是指那些能够原原本本地领会本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并能夠原汁原味地将这些手工技艺进行传承的自然人或群体。在日本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被称为“人间国宝”,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对这些传承主体的尊重与珍视。我国在对这些手工技艺精湛的传承人的保护方面,主要以政府的资助为主,我们可以根据本国国情和各区域地方特点,积极探索对传承人更加有效的保护方式,国外对传承人采取的立法、养老金补助等成功的经验也可以进行借鉴,从而不断加强对传承主体的保护力度,并为传承人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帮助。

(二)手工技艺研习培训:壮大传承人群队伍

六盘水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传承,可以通过政府或社会组织的手工技艺研习培训,不断壮大传承人群的队伍,研培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由贵州省文化厅主办、六盘水师范学院和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班”,就是对苗族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通过邀请苗族蜡染传承人到课堂上现场讲述苗族的历史、文化和蜡染的手工技艺,以及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老师介绍与蜡染相关的理论知识,每期两周的研培计划,让学员既学习了苗族蜡染的手工技艺,也系统了解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参加培训的学员有从未接触蜡染的广大市民,也有从小在长辈画蜡的环境中长大,对蜡染耳濡目染却很少自己画蜡的年轻人,还有自己进行蜡染相关产品开发的人士。在苗族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员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对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学习中,让苗族久远的历史记忆在蜡染等手工艺中得以保留,也使苗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在更多的人群中进行传递。持续至今的苗族蜡染研修研习培训班,有力地壮大了苗族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队伍,使苗族蜡染这一服饰手工技艺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

(三)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增强手工技艺的有机性传承语境

加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六盘水民族服饰手工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中才能确保手工技艺的有机传承,才能让民族手工技艺继续发挥它的实用价值,让手工技艺以活态的方式在生活中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在民族地区的不断深入,原先自给自足、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二是人文环境的改变。而原汁原味的民族手工技艺是在民族村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有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要使旅游开发等外来的干扰在尊重和保护民族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避免外来因素对民族文化生态的过度干预。

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以博物馆的方式对梭戛箐苗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保护,也就较好地保存了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的生存语境,从而确保梭戛箐苗服饰手工技艺原汁原味地进行传承。这种民族生态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纳入保护视野,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密切关注各民族手工技艺的具体生存语境,在不断探索更加多元和有效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推向新的境地。

三、六盘水民族服饰手工技艺的开发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逐步深入,以及各国保护实践的有效推广,那些饱含着民族历史文化,充满着人文手作感情的民族手工技艺,越来越被现代人所认同,并形成了对民族手工技艺进行开发和应用的热潮。在这些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中彰显出了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文化身份和审美趣味。六盘水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产品,原本就是在当地集市上常见的日常用品,如各民族蜡染的布料、手工刺绣的绣片、手工做的鞋子、服装、银饰等,这些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既是人们满足自身服饰制作的生活所需,也作为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为他们创造一定的财富。因此,我们在对民族服饰手工技艺这类原本就活跃在市场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要遵循其市场交换的经济规律,对这些民族服饰的手工技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应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但是,对民族手工技艺的市场开发和产业经营,要以传承为前提,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借鉴的基礎上进行创新,通过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文化,在产品中感受独特的民族精神,在带来文化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四、结语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我国的多民族聚居之地,六盘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民族的服饰手工技艺朴实精湛而又别具一格,在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中凝聚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新理念,才能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顾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谢廷秋.文化孤岛与文化千岛——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11.

[4]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5]方李莉.“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