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探讨

2019-05-24 14:21王晓芳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张爱玲

王晓芳

【摘 要】本文以张爱玲赴美之后创作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为主题展开论述,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后期小说中对女性意识的体现,展现了张爱玲后期小说作品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后期小说;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222-02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亦是上海沦陷时期或称“孤岛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作品从20世纪30年代問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张爱玲定居美国后,陆续发表了《相见欢》《色,戒》《怨女》《半生缘》《小团圆》《雷峰塔》《易经》《同学少年都不贱》《少帅》等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折射出较强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意识的表达,一方面直接从封建社会备受压抑的女性入手,另一方面则通过突显压迫女性的男性形象来体现女性的生存的困境,进而弘扬女性权益。

一、女性的自我认知

在张爱玲后期的小说中,比之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蕴含了更多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这份独立与自由与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独立”和“自主”不同,是基于第二性即女性本身的认知基础上的。张爱玲在其后期的小说里,主要通过女性人物的爱情观来阐释这种自我认知。在《小团圆》里,面对“三妻四妾”“三从四德”的传统伦理,九莉大胆地表明了自己“唯一性”的爱情观,并勇敢地宣称:“我并不是为了你那些女人,而是因为跟你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幸福。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女性应独立于世,不以物品的状态附庸于男性,并大胆地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自身的幸福,这是张爱玲后期作品所体现出的主要思想精髓。这种思想是超前于同时代国内大部分女性作家的。张爱玲之所以有这样的超前思想,这与她自身的爱情经验和生活经历有密切的联系。张爱玲虽出身名门,但让他人仰望的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幸福和快乐,恰恰相反,年少的张爱玲经历了同龄人少有的挫折和苦难。

在其后期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定居美国的张爱玲生活落寞,因此常常选择国内的生活为背景,并在创作中映射出自己的生活,表现出对自身的关注。例如,张爱玲所创作的《雷峰塔》《易经》,实际上是对其自身生活经历和家族变迁的记述。在小说中,叙述了其4至22岁的经历,包括搬家、父母离异、父亲再娶、投奔母亲、在港大读书等经历。张爱玲在其小说中书写个人经历,一方面表现出对自身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是进行自我发现、抒发内心压抑情感的有效途径,这是站在作家本体角度上寻找女性自由解放的一个合理出口。可见,张爱玲在后期小说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痛苦的童年回忆的复刻,以减轻内心的创伤;同时,通过这一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并寻求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

二、女性的自我抒写

张爱玲在其后期的创作中,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基于性别意识,对女性进行自我抒写,包括对女性特有的怀孕、堕胎等个人生活直白描写,以期达到女性的自我认同。

在小说《色,戒》中,作品开篇即铺展笔墨,对王佳芝的样貌进行了细致刻画:“酷烈的光与影更托出佳芝的胸前丘壑,一张脸也经得起无情的当头照射。稍嫌尖窄的额,发脚也参差不齐,不知道怎么倒给那秀丽的六角脸更添了几分秀气……”如此曼妙身材,凸显出王佳芝年轻美丽并极具魅力的特点,加之外在衣着的端庄、典雅,使其产生了较强的虚荣和自恋心理。然而,年轻美丽的女性常常会因自恋而看重或出卖自己的身体,期望获得物质的回报,由此成为男性的消费品和附属物。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王佳芝即是被物化的对象,是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重要体现,这也就从侧面解释了小说女性人物的定型和情节设计。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堕胎都会被看作是一种罪过。在张爱玲后期的小说中,则通过对堕胎一事的书写,展现了女性的生育主动权,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小团圆》第六章中有关于堕胎的书写:“九莉正与三姑闲聊,楚娣失笑道,不能听他的,疼得很的。也许你像我一样,不会生。二婶不知道打过多少胎。九莉十分诧异,后来才得知母亲为男友简炜打过胎。”这一段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一名颠覆了传统注重贞操、从一而终的母亲形象。其中,蕴含了女性对情感的大胆追求和对生育权的捍卫。

在《小团圆》的第五章中,作家甚至以极其冷静、客观的笔法,描写了九莉堕胎之后内心挣扎、害怕的情形:“抽水马桶里的男胎,在她惊恐的眼睛里足有十吋长,笔直地欹立在白磁壁上的水中,肌肉上抹上一层淡淡的血水……凹处凝聚的鲜血勾划出它的轮廓来,线条分明,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双睛突出,抿着翅膀,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在兴奋、紧张更多是掺杂恐惧的心情下,九莉迅速按下机钮冲走了死婴的尸体。作品始终以一种冷酷的语调描述着这个情景,这种令人窒息的冷酷,只有作为女性作家才能体验到。而隐藏在冷酷之下的真实,是人物对母亲这一身份的抵触和仇视,究根到底,是张爱玲人生经验的一种反映——对母爱的缺失、害怕孩子的拖累,蕴含着女性对自身的关注与爱护,是一种病态的自恋心理。

三、消解历史,回归日常

在张爱玲的后期小说中,虽有涉及战争及战斗场面的作品,但往往无法直接看到宏大的战斗场景和革命志士洒热血的惨烈场面。在其作品《怨女》《半生缘》《雷峰塔》中,战争描写仅仅作为显现历史的一种布景,作品中的人物依然在爱情及婚姻的世俗生活中过着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这是一种虚化历史的手法。作品《小团圆》中:“九莉经过两次沪战,觉得只要照她父亲说的多囤点米、煤,吃得将就点,不要到户外去就是了。”张爱玲使用这种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作品内容了解大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政治的感受不那么真切,导致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存在间隔。这一间隔的出现,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张爱玲长期生活在美国,对中国历史的现状了解不够清楚,把握不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本身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对政治历史的淡化处理,表明了女性在父权社会文化中常被忽略和边缘化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观。

张爱玲在后期小说创作中,从女性主体意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敏锐洞察力,表达了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其历史观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有极大的差异,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例如,在《小团圆》中,之雍感慨死伤无数的战争终于要结束时,九莉却因想和之雍一直在一起,说:“希望它永远打下去。”文后还添了一句,“她不觉得良心过不去。”可见女主人公对死亡无所谓的态度以及内心的冷漠。无情的战争剥夺了许多宝贵的生命,相比民族大义,九莉更在乎自己的情感问题。通过这种反主流的内容描述,张爱玲将人性的冷漠和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揭示了女性特有的感性思维。

文学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往往是文学创作所需要的重要素材;而使用文学的手法来书写历史,能够使历史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将历史事件进行文学重构,融入到作家的写作立场中。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频繁描述,能够让历史更加客观,而对历史叙事的处理方式,则会因作家创作风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张爱玲从女性作家的角度,善于根据女性细腻的体会和缜密的观察来书写历史;从琐碎生活和细节入手,展现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面貌。在小说《易经》里,琵琶的宿舍被日军飞机击中,同学安洁琳的哥哥带着琵琶和安洁琳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企图转移到安全的落脚点。在躲避枪林弹雨的奔跑中,琵琶“感觉自己的身体象是朝四面八方扩展开来,捕捉每一个弹片,软绵绵地等待着。”这种奇特的想象,展现了逃跑的人在炮弹轰炸下的无处逃遁感。为了增强描述的效果,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让身体变得无限大,随时有被击中的危险,形象写出了心中极度的惊恐感。

综上所述,张爱玲后期的小说创作行文更加成熟冷静,思想内容也比之早期更加丰富和有深度,尤其是对女性的抒写更加细腻直白,体现了超前的女性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思.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于树军.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与症候式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7).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张爱玲
九月雨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