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导向下的“述森林”建筑景观设计探析

2019-05-24 14:15侯婷袁娘萍翁裕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市建筑植物配置生态园林

侯婷 袁娘萍 翁裕杰

摘 要:近年来,人们开始积极思考城市建筑的意义,城市建筑不仅只是单纯地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还是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因此,生态园林导向下的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逐渐凸显其重要性。虽然目前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的有机融合不具备普遍性,它暂时只体现在小众独享的范围,但其具有实验性,探索新的居住形式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文章以定位“地铁口上盖,绿色家园,森系生活态度”的“述森林”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为例,从生态学原理出发,使用多层次、多功能、科学的植物配置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探析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融合的新形式。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一、生态园林概述

生态园林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园林的现代园林,它重视因地制宜,关注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急剧变化,生活便利性虽得到提升,但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随之改变。因此,建设生态园林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仅可为城市建筑带来景观的美化,丰富建筑体轮廓线,更可改善环境,调节建筑所在地区小气候,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其主要特性如下:

(一)和睦性

生态型建筑是一个整合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环境的系统,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融入生活,具有高效、低耗、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让居住者享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二)利用率高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可以极大地改善所有资源的使用,每种资源都可以发挥作用,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城市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考虑到建筑的各个方面,我们既要符合现代特色,也要提前做好未来改造准备,确保生态园林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自身整体性

生态型建筑景观本身具有整体性的完美融合,自身内部具有较为完整的低碳低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和建设,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健康保障。

(五)范围性

我国生态园林与建筑景观的融合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型建筑景观建设范围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平衡。只有这样,生态园林的作用才能发挥其优势和最大效力。

二、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环境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住宅区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增长,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以及家人的居住环境。住宅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房地产商也更加注重景观规划和园林建设的品质。

2.园林景观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独特的景观项目可以很好提升房地产商的品牌形象,优质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美化装饰居住环境,还能改善居住环境的质量,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园林空间,创造绿色生态型建筑家园。

3.景观设计师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

近年来,原始生态环境设计保存的意识逐步提高,景观设计师注重本土植物、本地取材的自然型建筑材料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人工景观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二)研究意义

1.激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维护生态的主动性

研究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的关系,有利于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维护生态的主动性,使人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

2.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

研究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的关系,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让城市回归自然,阐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精神。

3.确保正确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对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关系的研究,能确保生态园林朝着科学性、人性化、法治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减少建设的盲目性,从而达到降低资源浪费的目的。

(三)国内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行业发展现状

1.城市化发展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推动

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仍处于待升级阶段。园林景观是城市基礎设施之一,由城镇化带动的市政园林、休闲度假园林、生态湿地、房地产园林等也会随之增加,政府投入也随之增加,发展前景受到多方重视。

2.公众意识激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全民建设生态家园,改善生活环境,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3.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行业的持续发展

“十三五”规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绿色资源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我们将共同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的繁荣和强大。

4.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园林是传统园林的又一产物,遵循生态学,建立了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以及新的动植物秩序。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

三、“述森林”建筑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东莞位于珠三角东岸,南邻深圳,这里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气候湿热,经济发达,厚街镇先后获得“珠三角工业重点卫星镇”“全国乡镇企业百强镇”“中国明星镇”“乡镇企业先进镇”“中国钻石餐饮名镇”等荣誉。“述森林”景观设计项目位于广东东莞厚街,朝向莞太路,其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客户上门来,南邻厚沙东路。经济发达的区域是现在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融合的试验田,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的发展机会。

(一)设计理念

1.设计主题的和睦性

为确保人与自然更好地融合,园林设计森屿暖树、森屿友人、森屿笙岛、落木之森等景点,让人脱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放松、惬意的状态;“述森林”销售中心的幕墙主要为6+12A+6钢化中空玻璃与防腐木材的结合,让太阳光最大限度倾泻而下,光影在建筑空间内部环境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任意流淌,使整个大厅都充满流动清新的空气。生机勃勃的浓浓绿意让空间中充满大自然的气息,仿若置身于森林中,感受森林的早晨和气息(图1)。

2.材料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性

现如今人们越來越注重保护环境,具备生态可持续发展性的木材和玻璃材料的优势不断显现。本案在销售中心及样板房建筑的材料使用上,大面积选用这两个具备生态可持续发展性的材料,旨在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美化外观的同时净化环境。

3.环境生态的整体性

为确保通过园林的生态效益来改善城市环境,建筑融合在景观中,以深色的木材和通透的玻璃窗作为外观,使其在自然的环绕中建立出一种非实物化的建筑形式,布局顺应地势变化而变化,整体建筑占地面积为3500㎡,绿化率达到41%,能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

(二)功能分区

该项目功能分区大致分为前广场、停车区、销售中心及展示区。前广场面积680m2,可提供300m2—400m2左右小型的活动现场;停车区:面积1020m2,提供55个车位给工作人员及客户停车点;销售中心面积4850m2,提供短期的销售计划;展示区是园林与样板房的结合,最大限度提升项目的竞争力度,使客户身临其境,设想未来生活方式。

(三)植物配置

1.尊重居民的喜好

在选择植物配置时,要结合人们对植物的喜好。选择令人愉悦的植物可以使该区域更具亲和力,并为居民提供一种认同感。例如,使用罗汉松进行单独种植,作为重点植物可以发挥良好的景观表达。

2.以乔木为绿化骨干

乔木在绿化中的应用主要是从生态学和景观美化两个方面考虑。由于乔木树冠的绝对面积大,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有害气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小叶榄仁、芒果树、蒲葵等常绿乔木可以给人四季如春的意境,大叶紫薇、美丽异木棉、凤凰木等落叶乔木最能体现园林的季相变化。

3.保健植物的选择

根据人们的健康需求,社区种植的树木必须无毒,无异味,不仅可美化环境,同时利于人体保健,调节身心。常见保健植物有龟背竹、白玉兰、榄仁等,龟背竹晚间可吸收二氧化碳,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含氧量有很大帮助;榄仁叶是一种生长在热带的有降酸功能的叶子,它能迅速安全地使自来水的pH值降低到6.0左右,使水接近自然状态的老化水,能够防止水质腐败,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是理想的保健植物。

四、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生态园林建设受到多方重视,它的不断完善能带给人们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与自然也更加和谐,同时各方面发展也能得到促进。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的结合来自于多方面的促成,“述森林”建筑景观设计是为了尝试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在生态园林导向下,探讨自然景观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述森林”建筑景观设计部分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

参考文献:

[1]黄细嘉.基于城市休闲视角的生态园林建设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2]程红兵.于细微之处见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3]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3-17)[2019-3-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4]魏世宇.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途径[J].科技视界,2014(15).

[5]孔德金.浅谈园林绿化施工管理[J].现代园艺,2013(20).

作者单位: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建筑植物配置生态园林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浅议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的探析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浅析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九江市新湖·庐山国际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