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建筑景观改造中的问题探析

2019-05-24 14:15邬荣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

邬荣亮

摘 要:历史街区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正是意识到了这种重要的价值,各地兴起了历史街区的改造热潮,历史街区正在逐渐走向繁荣,但是,受到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问题。文章以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为例,着重从建筑细节的营造及景观处理方式两个方面出发,分析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历史街区;景观改造;清名桥历史街区

一、清名桥历史街区

有着“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美誉的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老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北起跨塘桥,南到南水仙庙,东起王元吉锅厂旧址,西到定胜河沿线,占地44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18.78公顷,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目前唯一保存原汁原味的古运河段,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被专家评为“千里运河古韵在清名”,至今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记录了运河人家、古祠堂人家、传统工商业的发展,其记录了一个持续发展的人口、经济、文化的发展,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兴衰。现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控制保护单位6处、9座古桥梁、历史建筑上百处及多株古树名木。相关部门将用三年时间,将其打造成集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具有江南文化特色、运河古韵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清名桥历史街区修复工作从2007年底开始,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建筑改造中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多重价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性。不管是开发还是保护,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再利用。开发旅游业是对历史街区再利用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这往往将历史街区开发成为旅游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加之开发者急功近利、缺乏认真投入的态度,导致街区原有性质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文章将从建筑及景观细节方面入手,分析清名桥历史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马头山墙,形制单一

“细砖黑瓦马头墙,游廊挂落花格窗”道出了江南民居的特有风韵,同时也可见山墙是江南水乡建筑形式特有的构成部分,无锡传统街区建筑山墙形式种类繁多,一般与屋顶相连或高出屋顶,使房屋之间建立联系,其序列合乎逻辑,讲究效能,并且在视觉上丰富了建筑物的造型效果。其形制大致分为三种:山尖山墙、马背山墙、马头山墙(图1)。通过调研可知马背山墙在无锡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制,但是在清名桥历史街区改造中,几乎没有出现此类山墙,而是以马头山墙为主,形制较为单一,缺少变化,因而缺少无锡特有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二)装饰构件,缺少变化

无锡传统街区建筑装饰明显区别于其它江南城市,尤其是建筑入口的门楣以及屋顶与山墙交接处的装饰雕花,中西合璧,独具特色。在门楣的装饰中,横枋是主要的装饰带,构图灵活,装饰图案以植物纹样为主。在清名桥历史街区的的改造中,门楣的重点装饰却少有使用,只有少数建筑入口辅以雕刻,屋顶与山墙交接处的装饰雕花以单个的花朵图案为主(图2),形式较为单一,且做工十分粗糙。

(三)肌理突兀,韵味尽失

站在清名桥上远眺整个历史街区的建筑背面,一栋栋灰瓦白墙组成的素雅基调,正是建筑肌理之美的恰当表现。然而建筑正面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首先破坏其正面肌理的是门头的广告,整个街区的门头都是由木质装饰而成,十分古朴,但是过多的店面对门头进行了改装,于是大量的塑料、金属材质夹杂其中,有的甚至是将整个建筑正面全部改成玻璃(图3),很不和谐。街道上不时出现的移动玻璃小卖场,使人如同从现代穿越到明清,同样也破坏了街区整体的肌理之美。地面上的地漏也一样,整个历史街区的地面使用石片铺设而成,其中的地漏也多为石质,但是其中也夹杂着很多铁质地漏,“同质相融、异质相异”,难以与地面石质铺设相协调。

(四)灯红酒绿,商业化泛滥

开发旅游业是对历史街区再利用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是,旅游也往往意味着消费,消费就离不开商业。将历史街区改造成商业街,几乎是所有历史街区改造的通用手段。然而历史街区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是各类广告牌,在建筑门头上、立面上,大小不一、位置不同的金属的、塑料的广告牌占据了统治地位。除了在建筑上,连河面上游动的观光船也难以摆脱被广告牌统治的命运。商业化泛滥还体现在夜晚的灯光(图4)方面。当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灯光配着酒吧的音乐,使历史街区好像是一个繁华的现代不夜城,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宁静古朴的江南小镇相距甚远。

三、结语

如何处理好保护保留与开发再利用之间的协调、经济利益与历史文脉的协調,是影响历史街区改造成败的关键。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坚持整体保护,从保护历史街区建筑有机体出发,保持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凸显建筑文化遗产的唯一性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典型性,发挥历史遗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规避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千街一面”,多些互动参与,注重体验,使清名桥和热闹的南禅寺形成互补。

历史街区的改造与保护是一个周期长、难度大的协调工程。开发再利用是历史的必然,与此同时保留保护也是历史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2]伍江,王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武联,王鑫.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1).

作者单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