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研究的调查报告

2019-05-24 14:13马光明王聪华何东琴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马光明 王聪华 何东琴

摘要: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保存。本文通过对比国内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并以西藏自治区非遗数据库为例,总结出国内现阶段非遗数字化中的不足,从中找出我国非遗数据库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中外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1-0008-02

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整合了非遗资源并基于计算机学科而出现的应用性很强、跨学科和综合性很大的项目,非遗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无论是从数字化存档的重要意义,还是从非遗保护重要路径,这一项研究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就目前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很多问题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

1.1 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科学归档和数字化保护在非遗数据库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日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世界第二的国家(仅次于中国),针对非遗的保护采用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使用的登录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专家牵头,利用注册和登记手段,将那些代表某一时代某一风格的少数文化遗产给予精心的保护,通过媒体向大众宣传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大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根据1983年统计,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日本美术工艺品共9224件,其中国宝825件;指定重要文化财产的历代建筑物1960件,有国宝名衔的占了207件。

相比日本非遗走得少数精品路线,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的则是商品化和旅游化的道路。韩国政府在对非遗的保护方面,除了采用大量有效的保护措施外,还利用商业手段来使非遗保护规模化,使其更加容易向全世界推广。在韩国,小到香烟的包装盒,大道机场或是地铁站的广告栏,都充斥着大量的非遗宣传广告。虽然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公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但同时这种模式化的宣传也使其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相比于韩国和日本,法国则采用设立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方式来推动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众多文物古迹的大国,法国已拥有历史文物古迹多达4.4万处,并划定了104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有80多万居民在其中生活。同时法国政府也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作为文化遗产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博物馆和历史古迹,这不仅增强了民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也为法国带来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种将历史文化遗产带入到人们生活当中的方式,不经没有因经济的建设而使其遭到破坏,而且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了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作为IT巨头,谷歌公司则采用VR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人们身临其境般体验各国传统体育和杂技,观赏不同民俗风情的舞蹈和戏剧。谷歌推出的手机应用程序Google Arts & Culture就是这样一款具有强大數据库功能的手机应用软件,它通过将各个国家各个博物馆中的馆藏和资料数字化,目的是向人们近距离的展示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人们置身于人类历史文化长河当中。这可能是除游戏外,VR技术最为直观也最有价值的一种应用了。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研究一样,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也在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而不断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在对非遗保护方面已经基本摸清具体情况,政府在基本情况调查、相关立法上以及保护宣传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建立各种相关数据库和网站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宣传,但是,现阶段仍有保障体制不到位、全国标准化工作不统一等问题存在,使得各地非遗数据库标准化存在很大差异,对接和整合难度较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流变性的特点,非遗项目会随着时间、受众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对非遗的保护上就不能单单仅限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例如京津地区相声、鼓曲和评书为代表的多种曲艺形式,最开始是以接头卖艺表演的形式出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过去的表演空间已经不复存在了,表演艺人只能辗转到剧场中、舞台上进行表演,但这样很难重现往日的景象。对此,现阶段我国除了采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对其进行记录外,还对此类非遗技艺开展表演性质的还原展示,但这种还原程度较低,很难让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受地域限制,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宣传。例如吉林省的森林号子,是在深林中从事抬木活动的伐木工人所唱的一种歌。如果森林号子离开其特定的环境,离开了伐木和抬木的场景,这样听到的歌声还是所谓的森林号子么?但现实情况是想体验和研究森林号子的人不可能都可以来到长白山参与伐木工人的劳动生产当中去。

2 西藏自治区非遗数据库实际调查

这里以西藏新闻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例来对西藏自治区非遗数据库来作为调查对象,网页界面如图1所示。

1) 从网页界面展示来看,此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两种分类,一种是以手工馆、美术馆、藏戏馆、文艺馆、藏医药馆和名俗馆几个大类来进行一级分类的,然后在二级分类上对每一个一级分类再次进行细分。另一种分类是以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技艺、美术、医药、民俗和竞技来进行分类的。虽然这两种分类都是以非遗的功能或用途来进行分类的,但是对于相近的类别的非遗项目来说,项目的类属关系就很混乱,这样很容易使得许多项目因归属类别不清而造成隶属错误或隶属于多个类别,使得大量项目的类别归属需要依赖人为来判定,最终造成标准不一、查找困难、利用混乱等问题。

2) 网站上还列出了入选国家非遗目录以及西藏自治区非遗目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2所示。但是网页上只是展示了非遗目录,并没有进一步具体展示每一个非遗项目。说明此数据库并没有以非遗目录的类别来进行分类存储,这样只能让人们了解到非遗目录的名单,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信息却无从了解。

3) 网站上对于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有的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并没有把非遗的具体信息展示出来,比如说非遗名称、非遗申请者、非遗的申请时间以及非遗的来源等信息。说明此数据库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存储的,并没有对非遗的每个属性进行细分。

4) 网站上的影音资源并不能播放,对于像舞蹈、音乐等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并不能很好地向用户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并不是单单文字描述就可以向人们完全展示清楚的,还需要配合图片、声音、视频或是三维影像才可以完全的向人们展示全部信息。数据库作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核心和基础,兼顾着对这些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检索,而此数据库没有充分发挥数据库应有的作用。

5) 网站信息内容的检索主要是通过栏目的分类浏览来实现,而网站中所涉及的“传承人”“非遗分类”等信息内容还不能进行统一的检索。由于缺少检索功能,网站用户很难通过该数据库获取到关于某一方面全面、准确的信息。

3 结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资源数据库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的方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我国现阶段在非物资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中还存在有保障体制不到位、全国标准化工作不统一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15.

[2]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措施[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12/15/16534268_590283328.shtml,2016.

[3] 王偉凯.日本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述略[J]. 中国城市经济,2012(02):330-331.

[4] 日本文化在线系统[DB/OL].http://bunka.nii.ac.jp,2017.

[5] 杨琳曦.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端午祭申遗成功为视点[J]. 广西民族研究,2007(01):185-190.

[6] 法国的“文化遗产日”与文化遗产保护[DB/OL].https://sanwen8.cn/p/318NTs3.html,2016.

[7] 70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DB/OL].http://3y.uu456.com/bp_70n2k5mv3g0daes3z44a_1.html,2005.

[8] 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

[9] 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0] 唐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现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192.

[11] 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06):61-68.

[12] 西藏新闻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网[DB/OL].http://www.chinatibetnews.com/fy/#zxg,2017.

[13] 段远志.数据库设计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04):84-86+89.

[14] 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07(03):182-188.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